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七百三十八章 折中方案

大清巨鳄 第七百三十八章 折中方案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推行白话文,易知足早就有这想法,推行新学,很多科目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概念、理论、方法等的语言描述,文言文明显不适宜,白话文更为浅显易懂也更为准确,新式学堂教学,他也是极力提倡白话文。

尽管早有推行白话文的想法,但他一直犹豫着没有公开推行,他很清楚,公开推行白话文必然有着极大的阻力,而且,推行白话文本身有着不小的弊端,不过,仔细反复的权衡之后,他还是觉的有推行的必要。

赵烈文清楚新学与白话文的关系,当即爽快的道:“成,学生先抛砖引玉,撰文推崇使用白话文,不过,要引领风气,最终还的大掌柜出手.......。”

“大掌柜慎思。”由林美莲搀扶着的魏源拄着拐杖颤颤魏巍的出现在门口。

“先生怎的过来了?”易知足觉的有些意外,缓步迎了上去。

魏源的身子骨没有明显的起色,瞧着依然孱弱,在赵烈文、林美莲两人的搀扶下进的房间落座之后,他才慢悠悠的开口道:“推行白话文须的慎重,白话文浅显易懂,一旦大力推广,可能会鸠占鹊巢,压制文言文,如此,数千年流传之古籍将尽失其正解,书不焚而**,其为祸之烈,不亚于焚书坑儒。”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先生思虑深远,所言极是,推行白话文有利有弊,白话文乃是口语,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变化无常,不能长久传承文化,传承历史,但其浅白易懂,利于普及教育,利于文化传播,也利于推行新学。”

顿了顿,他缓声道:“推行白话文,并非要反对文言文,两者可以并重,新式学堂不会舍弃儒学、国学,还会开设历史专业,培育专门人才研究历史,再则,亦可组织人力,用白话文注释所有古籍之正解,断不会使传统民族文化出现断裂断代。”

听的这话,魏源登时放下心来,对方既然能深刻意识到推行白话文的弊端,他就无须太过忧心,今日他前来,为的是科举一事,他虽是在静养,却也依然每日读报,略微沉吟,他才道:“爵爷不会是想废除科举吧?”

是为这事来的?易知足怕他费神,连忙道:“先生放心,只是废除八股文,不会废除科举。”

魏源显然不太相信这话,轻叹了一声,才道:“科举千年,历朝历代皆奉如圭皋,就制度而言,无有能出其右者,纵有积陋,亦不可弃之如敝履,废除八股,增设新学,自无不可,废除科举,则断不可行,爵爷当慎思慎行。”

“先生无须忧心。”易知足放缓语速,语气诚恳的道:“推行新学尚且要借重科举之功名,元奇断然不会轻言废除科举,废除儒学,元奇虽然推崇西学,但不会否定中华文明,不会****。

东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传统、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适合西洋各国的,未必适合我们中国,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在我看来,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为适合的制度,必须是适合本国国情的才算得上是好制度,元奇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取长补短,糅合中西,尝试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魏源脸上露一个欣慰的笑容,“爵爷高瞻远瞩,见识不凡,实非等闲之辈能揣度之。”

“先生且毋劳神,须的谨遵医嘱,多多静养。”易知足笑着起身,“以后还多有仰仗、倚重先生之处。”

林美莲连忙搀扶魏源起身,抿嘴轻笑道:“先生眼下调养好身子才是正事。”

赵烈文有记日记的习惯,记忆力也是惊人,平日里易知足的言行,他都会记在日记里,今日易知足与魏源的这番话,他有种真真假假,难以琢磨的感觉,送走魏源,折回书房,他就径直道:“一直以来,元奇宣扬和提倡的都是西方启蒙思想,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利平衡等,这与儒学完全相悖,若是不废除儒学.......?”

“儒学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为什么要废除?”易知足反问道:“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学的这些核心思想,并非都一无是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岂不更好?”

这是要让儒家为其所用?赵烈文心里一动,试探着道:“大掌柜打算采取君宪制?是满君立宪?还是汉君立宪?”

满君立宪?汉君立宪?易知足听的一笑,摸出翡翠烟嘴,道:“惠甫看来也在琢磨,那不妨说说,满君立宪,汉君立宪各有什么优劣?”

“学生也就是瞎琢磨。”赵烈文谦逊了一句,才道:“满君立宪的好处是和平,无须爆发战争,但学生担心他们无法彻底贯彻实行君宪制。

汉君立宪,这汉君自然非大掌柜莫属,以大掌柜之开明,绝对能够仿效英吉利,造就一个强大的帝国,要说坏处嘛.......,必然要与清廷开战,再则......。”

“还有惠甫不敢说的?”易知足笑道:“民主、自由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可不敢逆流而行,随着新学的推行,教育的普及,民智大开,再加上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思想的宣扬,这些思想必然深入人心。”

说到这里,他声音低沉下来,脸上也没有了笑容,“如果是清廷本身就是汉君,立宪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若元奇取而代之,我君临天下,然后推行君主立宪,哪怕我再开明,再英明神武,怕是也会落下两代而亡的下场,除非,又回到**的老路上去。”

顿了顿,他吸了口烟,这才沉声道:“惠甫想过没有,咱们中国**封建王朝的时间长达三千年,百姓所受的来自**皇权的压迫之深、之长、之烈、之惨可谓是触目惊心,举世所罕见。

正所谓压迫越深,反抗越烈,一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潮泛滥,反对**的浪潮必然不可阻挡,管你是满君也好,汉君也罢,谁做皇帝都讨不了好!”

赵烈文听的目瞪口呆,愣愣的看着他半晌说不出话来,难怪元奇不造反,原来他压根就不想做皇帝!仔细想想,这确实是真知灼见,但是能看的如此透彻的,也真是罕见!

对于做皇帝,易知足确实看的透彻,当年以袁世凯的强势,恢复帝制,也仅仅只做了三个月不到的皇帝,他若推翻清廷,建立新的王朝,帝制又能延续几代?除非是继续实行**独裁,但那同样是条不归路!至于象英吉利那样的‘虚君’,又有什么意义?

回过神来,赵烈文瞥了他一眼,既然不是君宪制,那就是只有共和了,是虚君共和?还是无君共和?想了想,他没敢多问,他估摸着易知足自己可能也没拿定主意。

接下来几日,赵烈文联同几名归国留学生在报纸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文章,呼吁文言一致,宣扬普及教育,开发民智,提倡白话文,并明确提出报纸应采用白话文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时事,关心时事。

似乎是为了响应这个呼吁,东南各省大报上刊载了十余篇用白话文驳斥反对新学的文章。

原本阵营分明的南北双方报纸登时变的混乱起来,新学的争议依然是阵营分明,白话文的争议却是南北不分,反对者多,支持者寡,东南不少名家大儒也是毫不客气的撰文反对提倡白话文。

虽然反对者众,但东南各省报纸上刊载的白话文文章却是显著的多了起来,由最初的每报几篇到十几篇之多,就是傻子也看出了不对,很明显,元奇在背后支持白话文,东南的反对声因此渐渐稀少,但公然撰文支持者也只有寥寥几个。

就在南北报纸争议不休之时,恭亲王奕訢、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醇郡王奕枻、军机大臣肃顺、文祥,吏部侍郎曾国藩一行微服低调的抵达上海,直接住进了距离镇海公府不远的一个不大但却甚是精致的园子——棠香园。

这一行人的到来,易知足自然清楚,但他却是佯做不知,三位亲王、一位郡王,二位军机,如此豪华的阵容,不可能是专门为新学的事情,他敢肯定,绝对是为变法革新之事来的,这事他没必要往上凑。

最先登门拜访的是三个老熟人,绵愉、肃顺、曾国藩,看过帖子,赵文烈轻笑道:“排出如此奢华的阵容,看来朝廷这次是下决心变法,今儿个应该是来送好处的......。”

“推行新学的事情已不宜再拖,朝野上下可都眼巴巴的等着朝廷的反应。”易知足说着微微扬了扬下巴,“惠甫去迎接一下,他们微服而来,不宜声张。”

不多时,绵愉三人便缓步进了院子,易知足满面春风的迎上前拱手笑道:“三位微服而来,我不便出迎,不会怪罪吧。”

“哪敢怪罪,还要多谢国城体谅。”绵愉笑呵呵的拱手笑道,再次来上海见到易知足,他是满心喜悦,上次论功行赏,就他和僧格林沁得到的彩头最大,盼望多年的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终于戴上了。

与三人一一见礼寒暄,易知足才伸手礼请三人进屋,落座后,他便笑道:“区区一个推行新学,不至于如此劳师动众罢。”

曾国藩接话道:“下官这次确是为新学而来。”顿了顿,他接着道:“观广州、上海之新办大学,规模皆不小,一年获得学位之毕业生有三四百人之多,若是一省创办两三所大学,则一年就有千余左右。”

说到这里,他看向易知足,“如今大清缺乏通晓时务和新学的人才,朝廷亦愿大力鼓励新学,但朝廷名器,唯有珍稀才弥足尊贵,唯有严谨方显尊隆,若是泛滥,便无以动人心。

新学人才,亦是寒窗苦读十五载,给予功名太低,难以起到推行新学之目的,若是给予相应的举子功名,不出十年,举子泛滥,不仅朝廷将无赋税可收,原有举子也必忿忿不平。能否两省建一所大学?学位之获得也适当增加难度......。”

两省建一所大学?易知足忍不住笑了起来,“广州、上海两地已经在修建第三所大学,江宁、杭州、福州、南昌、武昌、安庆等地的大学也已经破土动工,这还是因为目前受限于师资,但随着一届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随着海外留学生归国,各省大学都会相应增加.....。”

说着,他缓缓伸出三根手指,“元奇计划,一省至少修建两三所大学,如此,才能满足对新学人才的需求。”

肃顺开口道:“国城兄也总的体谅一下朝廷的难处罢。”

“功名太滥,确非朝廷幸事,但不如此也不利于推行新学。”易知足缓声道:“可以折中一下,朝廷给各省大学每年一百举额,有志于功名者,取得学位后竞考这一百举额。”

“这法子好!”绵愉抚掌赞道:“一举两得,既利于推行新学,又避免功名过滥。”

曾国藩长松了口气,他着实没想到易知足会如此好说话,看来,之前都是朝廷妄自揣摩,元奇还真只是为了推行新学,他当即由衷的道:“镇海公此法甚妙。”

“各省科举三年才一百举额,新学却是一年一百举额,且是内部竞争。”肃顺笑道:“如此一来,人人都必然削尖了脑袋往新学钻,不过,这一百举额是不是多了点?一年五十如何?三年有一百五举额,不会影响新学的推行。”

易知足一副无所谓的神情,“培养新学人才本就不是为了让他们入仕为官,而是充实新兴的各行各业,一百也好,五十也罢,只要让新学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利于推行新学便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