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七百三十九章 推行新学

大清巨鳄 第七百三十九章 推行新学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易知足如此好说话,曾国藩是暗松了口气,绵愉、肃顺则是大感意外,房间里的气氛也随即轻松起来,绵愉含笑道:“国家进退人才,唯名与器,朝廷若能给予各省新学每年五十举额,已远胜科举,朝野上下对于新学必趋之若鹜,如此一来,怕是对于科举冲击太大......。”

什么意思?真当他好说话,这各省新学举额还想一降再降不成?易知足缓缓扫了三人一眼,沉声道:“新学昌盛,对于科举造成冲击,这是必然,朝廷需要考虑的不是平衡科举与新学,而是如何完美的将科举与新学合二为一。

如今新学稍有基础的也就广州、上海两地,往大了说,也就广东和江苏两省,东南其他各省不过也才是刚起步,新学培养人才,也并非是速成,至少需要十余年,如此长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朝廷进行有效的整合?”

听的他语气不善,绵愉哪里还敢得寸进尺,当即颌首道:“还是国城思虑长远,科举与新学,皆是为国储才选才,确实应该进行有效整合。”

曾国藩听的暗暗点头,要想不废除科举,将科举与新学合二为一或许是唯一的法子,对方能提出这个建议,看来确实是没有废除科举的意思,略微沉吟,他才开口道:“关于科举革新,废除八股文,增考历史、地理,镇海公可有具体的建议?诸如史地教材......。”

“科举考试教材以及科目,历来都是官定,朝廷召集鸿学大儒编辑校定即可。”易知足缓声道:“大清如今正在逐步敞开国门,融入世界,我大清士绅不能再坐井观天,只知中国,不知世界,他们也必须了解世界,不论历史还是地理,都应该分为本国与世界两部分,世界部分可以组织一些留学生进行进行收集和编辑教材。”

“镇海公所言极是。”曾国藩心里暗自叹服,接着又道:“关于地理,仅是单纯的山川河流,地理形胜,行政划分?”

易知足笑了笑,道:“地理既然能单独做为一个科目,岂能如此简单,总的来说,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等诸多方面,你们寻找从普鲁士归国的留学生......。”

如此繁杂?曾国藩皱了下眉头,“仅是编撰教材,怕是都得花费十余年之久......。”

“这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再则,地理学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先从本国地理着手,我国历代也不乏地理学家,不乏地理著作。”易知足如数家珍一般,“郦道元、沈括、徐霞客、张衡、徐光启等都留有地理著作。”

这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曾国藩心里暗忖,回京之后一定要奏请将编撰教材一事定在上海,至少地理必须定在上海。

次日上午,咸丰明发上谕,立国育才,所关至大,新学不倡,国家不兴,为积极推行新学,鼓励各省兴学堂,倡新学,朝廷特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施行新学以科名奖励制度,各省大学堂每年奖予举额,中等省份奖以五十举额,高等及其同等程度学堂奖予贡额、生额,数额视学堂规模而定。

这道上谕一颁发,立即在京师引起轰动,一时间电报频传,大江南北各省大小报纸纷纷刊发号外及时进行报道,朝野上下一片轰动!

科举三年一试,生员、举人的数额都有定数,一般大省,乡试举额也不过一百,平均下来,一年不过三十左右,中等省份举额只有七八十,一年不过二三十,这新学倒好,中等省份的举额直接就定为五十!而且这个定额还是专门给新学堂的!这显然已远远超过正常的科举定额!

明摆着的,朝廷对于新学的重视远远超过科举,这让大清所有的百姓都看到了一条博取功名的捷径,至少在目前来说,是一条捷径!

东南各省登时为之沸腾,原本门可罗雀新学堂立刻就被围的水泄不通,争抢着报名入学,因为新学堂实行的是免费入学,免费教育制度,不论是士绅富户商贾还是寒门小户,只要是家中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孩子都纷纷赶往新学堂报名。

元奇固然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不遗余力,也舍得投银子,但最大的瓶颈却是师资,因为师资严重不足,东南各省都只在县一级开办新式学堂,而且是一县一所,随着消息传开,县城附近百姓也纷纷带着适龄孩童涌入县城,人满为患,各府县新学堂纷纷发电告急。

上海,镇海公府,荷园,听雨轩。

听雨轩坐落在湖畔,是一栋二层小楼,一楼前面是院子后面则是向湖面延伸的一个平台,十分适合观景,恭亲王奕訢、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醇郡王奕枻、军机大臣肃顺、文祥以及曾国藩等一众人或坐或立散漫的在平台上赏景闲谈。

易知足在赵烈文的陪同下缓步踱了过来,一众人见他进来,纷纷迎了上来,拱手见礼,“诸位都可算是旧识故交,今日这场合就无须拘礼,大家随意就好。”

听的这话,绵愉笑呵呵的道:“这提议好,私下场合没必要拘礼,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诸位随意。”易知足笑着踱到围栏边,依栏而坐,今日天气有些阴,没有太阳,他选择在这里见众人,倒不是因为清净,而是因为这里开阔,一行人有几杆老烟枪,呆在房间里着实是不合适。

见的易知足选择在靠湖的围栏边落座,一众人想拘礼也是拘不成,索性的分散随意而坐,奕訢率先开口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人诚不欺我,此番出访西洋,周游列国,不仅是大开眼界,也让咱们意识到我大清与西洋列国的巨大差距......。”

易知足颌首道:“出访西洋使团能够清楚看到大清与西洋各国之间的巨大差距,元奇这番心思就没白费。”

醇郡王奕枻笑道:“国城兄倡议朝廷组建大规模使团出访西洋,目的就是让朝廷认识到大清与西洋各国的差距?”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凡事都怕对比。”易知足缓声道:“大清遭遇了两次西洋入侵的危机,最终都化险为夷,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的时候,或许就我最清楚,大清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这次英法西荷四国入侵,得以大胜纯属侥幸,若不是南洋海军舰队装备了新式后装线膛炮,有实力封锁渤海口,这一战,纵使津京陆战能胜,战争也必然旷日持久。

以英法两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展现出来的实力,这场战争持续下去,战败的必然是我大清,所以说,这一战能大获全胜,实是天佑我大清!不过,这次有天佑,下次还有没有天佑?

以我大清目前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有没有能力应对一场克里米亚战争那样规模大小的战争?有没有能力应对一场兵力超过百万的大规模战争?”

“没有!”易知足语气笃定的道:“与英法两国对比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教等方面与两国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现在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应对下一次西洋入侵的危机!

值得欣慰的是,在接连两次安然度过西洋入侵的危机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大胜的情况下,诸位还能清醒的认识到大清与西洋强国的巨大差距。”

听的这番话,绵愉瞥了载垣一眼,心里暗笑,朝廷认识到的不是大清与西洋各国的巨大差距,而是与元奇的巨大差距!若非是元奇压的朝廷喘不过气来,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赞成奕訢等人提出来的变法革新!

奕訢沉声道:“西洋还会入侵?”

“如果我们不够强大,西洋入侵是必然,而且是频频入侵。”易知足颌首道:“现在是霸权时代,抛却英吉利、法兰西不说,普鲁士、美利坚、沙皇俄国,奥匈帝国、撒丁王国尽皆雄心勃勃,一旦强势崛起,谁会放过利润巨大的东西方贸易?”

奕枻接着道:“国城兄的意思,朝廷必须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否则必然是战连祸接。”

听的这话,易知足一笑,“诸位如此大阵容前来上海,不是为了变法?”

“此番前来上海,确实为变法之事而来。”见的说破了,奕訢索性爽快的点明,“朝廷也意识到与西洋列强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非得变法图强不可,是以,朝廷计划推行一系列的变法,包括军事、经济、文教、政治、法制等方面,我等是特意前来征询国城兄的看法。”

“朝廷立志变法图强,富国强军,这是大清之幸,亦是百姓之幸。”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元奇会积极响应,并大力支持配合。”

这可以说是句空话,但却表明了态度,在场众人没人觉的意外,毕竟易知足明里暗里多次鼓励朝廷变法,方才那番话也是鼓励朝廷变法图强,只不过,他这个态度,反而让众人心里不踏实!

元奇虽然没有明着割据地方,但实际上却与割据无异,一直以来也是隐隐与朝廷抗衡,朝廷变法革新以图富国强军,按理,元奇是应该反对,并且千方百计阻扰才合乎情理,但他却偏偏支持,甚至不惜逼迫朝廷进行变法革新,推行新学,科举革新,实际就是教育革新。

众人心里虽然不解,却是没人敢直言相问,实则也问不出口,而且即便是问了,对方也不可能实言相告。

奕訢一脸和煦,满面春风的道:“天下皆知,国城兄素来以国事为重,元奇亦处处以大局为重,得元奇极力支持朝廷变法,实是朝廷之幸,万民之幸。”

易知足点了支烟,语气轻松的道:“此番变法革新,可否方便详细说说?”

“国城兄熟知中西,见识渊博,眼界开阔,虑事深远。”奕訢含笑道:“此番咱们一行前来,不仅是为了争取元奇对朝廷变法的极力支持,也是特意前来听取国城兄对变法的高见。”

顿了顿,他才接着道:“文教方面,是推行新学,革新科举,军事方面,是革故鼎新,着力裁减旧军,编练新军,明年开始,把原有各省的绿营、防勇逐年裁减十之二三,分三至五年全部裁淘一空。”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头,“绿营本就不堪一用,废除是必然,但地方防务又当如何?”

奕訢道:“从各省绿营中精选出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一律操习新式枪炮,严加训练,使之成为劲旅。”

“常备、续备和巡警三部分,倒是可圈可点。”易知足缓声道:“不过,绿营已从根子上烂掉,继续从绿营精选,部队作风、习气都会沿袭下来,不出数年,依然又是如今绿营模样。”

“那依国城兄之见.....?”

“实行募兵制,重新招募,以三五年为期,到期退伍,另募新兵。”易知足缓声道:“如此,既能保证军队的战力,又能培养大量合格的士兵,寓兵于民,一旦有战事,能够迅速的招募大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合格兵员,但在平时,军队规模不大,利于减轻朝廷财政压力。”

募兵的开支可不是绿营能比的!奕訢心里腹诽,却没说什么,瞥了曾国藩一眼,见他在提笔记录,便有意停顿了一阵。

略微沉吟,他才接着道:“经济方面,则是振兴农工商业,激励开荒屯田,扩大耕地面积,改进农业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兴办农事试验场,引进日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具等。

工商业,朝廷计划成立商部,则是鼓励支持各地民间开办工厂,兴办商业公司、以招股办法开办股份制企业,实行官办企业与民办企业并举,并制定章程以保护私营商业权益,保护私有财产等一系列举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