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八百一十五章 铁路干线

大清巨鳄 第八百一十五章 铁路干线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对于建筑,易知足是个十足的外行,不过他的见识却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比的,他走过的桥比别人走的路还多,这话可能一点也不夸张,后世他见过的路过的各种各样的大桥多了,别说是跨江大桥,跨海大桥也不稀奇。

有没有水下凝固的水泥,他不知道,但他知道有很多特种水泥,这年头拉索桥显然是不现实的,要修建跨越长江的大桥肯定是要有桥墩的,而修筑桥墩需要的应该就是一种特种水泥。

在华尔森面前,他自然不会露怯,当即便含笑道:“看来贵国对于水泥的研究还停留在初步阶段,我国的水泥厂正在研究一系列的具有特使用途的水泥,为了早日出成果,早日完成跨江大桥,我希望贵国也可以抽调一批化学家来我国共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共享。”

华尔森敏锐的主意到了对方说的‘也’字,略微沉吟才问道:“还有其他国家参与?”

“当然。”易知足颌首道:“美利坚和俄国也会参与。”

一听美利坚和俄国也会参与,华尔森自然不希望英国被排挤正在外,当即便道:“我想我国的化学家对这个研究课题也应该十分感兴趣。”

“我们也很期待贵国的参与。”易知足微笑着道:“科技无国界,造福全人类的科技成果,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的,不应该有国界之分。”

对于这话,华尔森差点嗤之以鼻,心里暗忖这家伙倒真是适合做政客,这话说的还真是冠冕堂皇,清国若非是缺乏人才,会有如此好心?

易知足如此做确实是因为人才的匮缺,这些年大清虽然在源源不断的培育西学人才,但因为日时太短,人才还没能完全成长起来,因此,他需要借调各国的精英人才集中进行一些课题研究,如此既能加快国内的人才成长,也不至于让大清落于人后。

当然,这种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唯有他有这个本事,他可以为众多的科研人员指明方向,也有雄厚的财力作为后盾,这才是他是元奇最大的资本。

华尔森关心的是铁路,略微沉吟便径直问道:“不知道元奇计划修建哪几条铁路?”

“元奇计划修建的铁路不少.......。”易知足斟酌着道:“有一条最为适合贵国承建,元奇计划修建一条北京至广州的铁路,这将是一条横贯南北的大干线,全长二千多公里。”

京广铁路!全长二千多公里!华尔森心里一跳,元奇果真是大手笔!如果真能承揽这条铁路,国内所有积压的铁轨全部运来都不够,仅这一条铁路就足以拉动国内与之相关的工业,足以让无数工厂起死回生!

很快他就冷静下来,就算现在的物价大幅下跌,铁路的修建成本大幅降低,但每公里的造价也要合三、四万银元,二千多公里,就是将近一亿银元的造价,他不怀疑元奇的财力,毕竟这几年元奇在欧洲的棉花贸易和金融市场大赚特赚,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他考虑是英国要不要投资这条铁路。

北京至广州,这是横贯清国南北的大干线,绝对是一条极具商业价值的铁路,绝对不亚于京沪铁路!

“非常感谢阁下对我国铁路公司的信任。”华尔森满面笑容的微微欠身道:“请允许我代表他们向殿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易知足含笑道:“这条铁路牵扯甚广,相关细节还须仔细磋商。”

牵扯甚广?是牵扯到清国的朝廷吗?华尔森一点也不在乎,对于这条铁路,英吉利是志在必得!他站起身来,“我会尽快发电报回国,并且着在贵国境内的铁路公司派人前来与贵方磋商。”

送走华尔森一行,赵烈文忍不住道:“大掌柜怎会平白给英国人诺大一个彩头?”

望着华尔森的背影,易知足嘴角擒着笑道:“京广铁路也就英国人能修,咱们若是提出,朝廷必然是百般推诿,再则,欧洲的这次经济危机对咱们大清也必然是有冲击的,这个时候修建这条铁路干线最为合适,利于刺激经济,拉动消费。

正好元奇手里也有些富裕的银子,总不能都放在仓库睡觉,钱必须流通起来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

另外,总得给英国人一些甜头,这样,咱们降价抵制西洋低价倾销的时间会大幅缩短,这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这条南北干线迟早要修,选择这个时候修建,至少能节约上千万白银。”

赵烈文担忧的道:“消息传开,其他各国怕是会纷纷求上门来。”

“咱们又不是有求必应,担心什么?”易知足笑道:“美利坚目前处于战后恢复阶段,而且因为战争损失惨重,他们没有实力承接如此大的工程........。”说到这里,他沉吟了下才道:“着解修元给北德意志联邦发封电报,看看他们是否有意竞标我国境内的铁路。”

赵烈文愕然道:“还要修建铁路?资金周转的过来?”

“元奇又不需要全额出资,只要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就成。””易知足不以为意的道:“京广铁路,英国人至少会投资三成左右,他们国内的资金正愁没地方去,岂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

赵烈文不解的道:“元奇又不是没银子,为何还要让他们投资,平白的背负利息。”

“不要怕背负利息。”易知足说着转过身缓步踱向书房,边走边道:“大量的资金涌入的同时也会带来技术和人才,大清若能吸纳欧洲的富裕资金,必将会极大的促进大清的经济和工业。

也不要怕人家赚咱们的钱,咱们要抱着开放的心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吸纳全世界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唯有如此,咱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再过几年,咱们就应该主动放开内陆省份,鼓励提倡自由贸易,欢迎世界各国前来投资。”

赵烈文听的一呆,半晌说不出话来,广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口通商这是与英吉利打死打活,才迫不得已开放的,天津算是朝廷主动对外开放的,实则也是迫于元奇的压力,为了抗衡元奇发展工业才开放的,而且英法等多次提出要求,开放内陆省份,朝廷都没答应,如今易知足居然说要主动开放。

见他不吭声,易知足也不理会,径直缓步回房,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唯有开放,全面开放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富国强军,封闭半封闭,只会导致积贫积弱,若不是考虑到大清目前的情况经受不住冲击,他早几年就想逐步的开放内陆几个城市。

堪堪才走到书房门口,林美莲从后面快步追了上来禀报道:“大掌柜,南洋总督马制台求见。”

马仪清来了?易知足转过身笑道:“快让他进来。”

马仪清是行商子弟中官位最为显赫,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也唯有伍长青,堪称是易知足的左膀右臂,自南洋建省便一直呆在南洋,由吕宋巡抚迁升南洋总督,掌管南洋两省,年纪不大,仅比易知足年长两岁,是大清所有总督中最年轻的。

一身便装快步而来的马仪清抬眼看见易知足在院子门口迎接,不由的加快了脚步,还离着十余步他就拱手笑道:“大掌柜藩王之尊,可不敢当大掌柜远迎。”

易知足笑道:“君湖兄一声不吭就来了上海,准没好事,我这是刚刚送人。”

“大掌柜一猜就着。”马仪清笑嘻嘻的走到跟前,“在下是来打秋风的。”

“你这个南洋总督还用得着打秋风?”易知足皱了下眉头,“没听说说南洋遭灾啊。”

“托大掌柜的福,南洋风调雨顺。”马仪清笑道,说着又向赵烈文拱手见礼。

“进去再说。”易知足说着回头吩咐林美莲道:“吩咐后厨,办一桌酒宴,另外,着人将伍长青、严世宽、吴云栋几人请来,君湖兄难得来一遭,大家也聚聚。”

三人寒暄着进了书房,落座闲谈了几句之后,马仪清便抱怨道:“大掌柜可不能太偏心,东南铁路修的热火朝天,咱们南洋两省却是一条铁路也没有......。”

“合着是打擂台来的?”易知足笑道:“刚送走一个要铁路项目的,君湖兄可可的就来诉苦,还真是凑巧了。”

“英国人?”马仪清皱了下眉头道:“英国是海上强国,即便是要修铁路也不能让英国人插手。”

易知足点了点头,转而道:“元奇一直没有南洋两省修建铁路的计划.......。”

一听这话,马仪清急了,连忙道:“南洋两省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如今民间已经颇为富足,不少商贾呼吁修建贯通南北的铁路,我们可以就地募集资金。”

易知足打趣他道:“能募集足够的资金,君湖兄还用得着来打秋风?”

马仪清讪笑道:“在下琢磨着,修建铁路,元奇总得占股一半罢。”

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之所以没有计划在吕宋修建铁路,是考虑到吕宋的铁路商业价值不大,铁路造价不菲,动辄数百上千万银元,投资总要考虑收益不是......。”

沉默了一阵,马仪清才开口道:“吕宋这些年虽然人口增长迅速,但要跟内陆比却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人口流动也不大,不过,从南到北,却是遍布大大小小的种植园,而且也分布有不少矿藏,修建铁路,不至于亏损严重......。”

点了支烟,易知足才道:“咱们不是将南洋两省作为殖民地经营,不能完全从投资收益方面考虑,既是地方士绅商贾积极呼吁,咱们也应该顺应民心,这样,元奇出资百分之五十一,剩下的南洋自行筹备。”

见他如此轻易的就同意了,马仪清不由的大喜过望,连忙拱手道:“谢大掌柜体贴!”

“君湖兄说的对,吕宋修建铁路不能假手外人。”易知足沉吟着道:“这条铁路让我们自己的铁路公司承建,我会吩咐下去,着他们尽快进行线路勘测,打出预算。”顿了顿,他接着问道:“君湖兄就是专门为这事跑来上海?”

“这不是小事。”马仪清笑道:“在下要不跑这一趟,大掌柜能轻易同意?”

易知足笑了笑,道:“元奇对吕宋的基础建设这些年可没少投钱,一则是给移民提供就业机会,再则也是为了改善吕宋的基础条件,修建铁路确实是没有计划,因为在我看来,至少应该等到十年之后,等到橡胶成为热门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再考虑修建铁路。

着实是没想到吕宋的士绅商贾会呼吁官府修建铁路,看来,吕宋的富裕已经超过来我的想象,虽然孤悬海外,却也知道与时俱进,君湖兄功不可没。”

马仪清连忙摆手道:“大掌柜可别给在下脸上贴金,吕宋富足,那是因为轻徭薄赋,是因为橡胶价格节节高升,是因为元奇在马尼拉开办的一系列工厂,知道与时俱进,那是因为长期不间断的推行免费教育,如今吕宋的年轻人识字率高达九成。”

说到这里,他轻笑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再则是吏治清明,南洋两省试行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监督,保证了地方官吏的清廉,在下忝为南洋总督,不过是垂拱而治。”

易知足听的颇为心动,道:“君湖兄不妨在上海多逗留几日,或是回广州看看,过几日咱们一道前往马尼拉,实地考察一下。”

听的这话,马仪清欣喜的道:“大掌柜可有两年没去马尼拉了。”

赵烈文在旁听的却是暗笑,他很清楚,易知足去马尼拉,是担心京广铁路的事情,朝廷害怕修建京广铁路,得知消息必然要派人前来上海劝阻游说,去马尼拉明摆着是想避一避。

易知足瞥了他一眼,转而问道:“这次降价风潮,似乎没看见君湖诉苦的电报,吕宋没遭受多大的波及?”

马仪清听的一笑,“吕宋私人开办的实业很少,元奇开办的厂子都有补贴,能受什么波及,寻常百姓对这一波降价都是拍手称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