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游戏 > 大清巨鳄 > 第一千零一章 土地公租

大清巨鳄 第一千零一章 土地公租

作者:塞外流云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4-26 13:01:27 来源:69书吧1

搜猫阅读(soumal),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一行人进的客厅礼让了一番才分宾主落座,待的奉上茶水之后,奕?以一副颇为随意的口吻问道:“胶东发现大型金矿,储量果真有二千吨?”

“应该有。”易知足含笑道:“不过胶东金矿品位低,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不说,开采成本亦高,所以勘探发现之后一直没计划开采,今年仓促开采并公开宣扬,为的是提振国人对我国经济的信心。”

什么叫应该有?这是不确定?看来这黄金储量水分不小,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肃顺当即试探着道:“招远、莱州、平度的金矿也属于大型矿业?”

易知足听的一笑,“胶东的金矿,元奇没打算独吞。”相比于德兰士瓦的金矿,胶东金矿的那点储量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他还真没放在心上,也不介意朝廷分润。

见他说的如此直接,未免肃顺尴尬,奕?连忙道:“北方各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厂矿企业,国城兄应是早有计划罢?”

“确切的说,北方各省成立的厂矿企业都属于一五和二五计划中的一部分。”易知足缓声道:“五年计划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基础工业建设,为了避免影响太大,工业基础建设这一部分没有公开。”

果然如此,奕?苦笑道:“国城兄瞒的好紧。”

“这也是无奈之举。”易知足摊了摊手,“如果一早抛出基础工业建设方案,朝野上下必然齐声反对。”

这话明显是指朝廷前段时间纵容北方各省舆论对元奇的指责和攻讦,奕?讪笑着道:“北方舆论指责攻讦元奇,一是因为大规模移民,一是突然大规模招工,导致地方州县人口骤然大量流失,尤其是精壮劳力的流失,引发了地方士绅的恐慌。

朝廷历来是与士绅共治天下,即便是实行宪政之后,省府县三级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议员也大都是士绅,对于士绅的利益不能不慎重考虑,骤然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有所犹豫和权衡,也是情理中事。

若是朝廷早知国城兄的基础工业布局方案,也就不至于犹豫权衡,必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这话虽说是解释,却连打带消将朝廷的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反倒还倒打了一耙,埋怨元奇将发展基础工业计划藏着掖着。

不等易知足开阔,肃顺接着道:“元奇一篇《农业革命》,抛出了推广普及农业机械的农业发展道路,可谓是及时雨,及时稳住了北方各省士绅的人心,不过,北方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大规模的农业机械作业,东南、西南、南洋等省不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又当如何缓解这一矛盾?”

两人一唱一和,压根就不给予驳斥的机会,易知足笑了笑,索性懒的计较,毕竟朝廷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元奇,犯不着做口舌之争,顿了顿,他才缓声道:“目前研制的农业机械主要是针对东北、华北、江汉、关中等几大平原。

东南各省受制于地形,确实不适合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但可以因地制宜,制造小巧轻便灵活的农业机械,同样可以缓解农业对人口的需求。”

顿了顿他接着道:“农业和工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并不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恰恰相反,两者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农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工业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停滞发展会影响工业,工业停滞发展也会影响农业。

这一次世界性的农业危机就是经济危机引发的,而农业危机的爆发也会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的规模和深度。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作为首位的农业会逐步的让位工业,居于次要地位,但农业的重要性依然不容轻忽,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保证五亿人口的温饱,否则就会动摇根本。”

略微沉吟,奕?才道:“英吉利是世界工业霸主,但农业却并不的发达,英吉利长期以来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

“英吉利的情况有些特殊。”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英吉利又名英伦三岛,本土狭窄,没有大的平原,无法推广普及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而且英国因为商贸发达和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其农业受到来自欧洲大陆以及俄国、印度、美利坚、加拿大、阿根廷等农业大国的冲击......。”

肃顺随口问道:“俄国和印度都是工农业落后国家,尤其是印度,为何还能大量出口粮食?”

易知足笑道:“原因很简单,他们需要大量出口粮食以支付外债利息或者是偿还外债.....。”抬头瞥见易正行领着小厮托着茶盘进来,他打住话头道,展手笑道:“天心岩大红袍,诸位尝尝。”

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大红袍是贡茶,不过因为易知足喜欢喝大红袍的缘故已经断贡十余年,即便是京师也难以喝到正宗的九龙窠大红袍,奕?端起茶盅嗅了嗅茶香,浅尝了两口,赞道:“委实是难得的好茶,如今京师等闲难得一见。”

听他话里有话,易知足笑了笑不接这话茬,呷了几口才缓声道:“以今年以及以后投建的所有大型厂矿企业三成股份交换德兰士瓦金矿的两成股份,朝廷考虑的如何了?”

听他谈及正题,奕?放下茶盅,道:“如今朝廷已经态度鲜明的公开支持元奇大力发展工业,还有必要继续交换?”

看了三人一眼,易知足才缓声道:“大清历来是与士绅共治天下,立宪之后,省府县三级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议员也是以士绅为主,这一状况必须要改变。

从阶级而言,士绅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如果仍然由士绅阶层作为我国的统治阶级,那我国的宪政就徒有其名,君主立宪的实质是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掌控国家权力,简而言之,咨议局、资政院的议员应该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主,也就是城市的工商业资本家、厂矿企业业主以及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农场主。”

“资本主义农场主?”肃顺追问道:“与地主有何区别?”

“地主是将土地租给农民收租。资本主义农场主是雇用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易知足缓声道:“我们必须将士绅阶层转化为资本主义农场主或者是城市工商业资本家。”

“国城兄的意思——。”奕?斟酌着道:“让朝廷为表率,促使士绅阶层进行自主转变。”

“这只是其一。”易知足道:“其二是通过此举促进元奇与朝廷的逐步融合,元奇作为一个超大型垄断财阀,必须逐步与朝廷融合,否则后患无穷。

其三,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农业危机,必然促使西洋各工业强国由自由竞争逐步转向垄断,一旦各国相继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我国就毫无优势可言,因此,我国必须更进一步形成国家垄断的经济模式,这也需要元奇与朝廷融合。

其四,西洋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频频爆发经济危机,存在明显的缺陷,我国自然不能生搬硬套,重蹈覆辙,要想最大限度的延长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必须采取国家干预调控和市场自由竞争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制度。”

一番话说的奕?三人又是意外又是惭愧,两人真没想到这笔交易背后居然牵扯如此之广如此之大,而他们却只是一味的计较朝廷在这笔交易中的盈亏。

略微沉吟,肃顺才开口道:“既是如此,朝廷能否占据四成?”

放下茶盅,易知足轻笑道:“肃相该不会是觉的这笔交易不合算罢?这笔交易也就是眼下能勉强通过,再过几年,元奇的大小股东绝对不会同意。

这三十年来元奇一直在进行人才和技术的储备,在完善交通和信息网络,为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做着各种准备,一旦全力投入基础工业建设便不可能停下来,今后每年都会有至少十余家大型厂矿企业投建。

十年八年之后,这些厂矿企业的股份分红将会远远超出你们的想象,将会数倍,十数倍甚至是数十倍德兰士瓦金矿的收益。”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笔交易不是你们提条件,而是我提条件,朝廷必须保证每年拿出不低于一千万元的资金用于收购田地。”

听的这话,奕?不由一愣,“为何要收购田地?”

易知足看了赵烈文一眼,道:“惠甫给他们详细说说。”

赵烈文不急不缓的说道:“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既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即便完成工业化成为工业大国,依然会有一大半人口从事农业,这意味着我国依然会面临着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是历历代难以根除的顽疾,大清也不例外,康熙之后,土地兼并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一听涉及到土地兼并,奕?几人都凝神倾听。

“土地兼并的危害之大以及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诸公都清楚,无须在下赘言,要想根除土地兼并,唯有一个办法,朝廷掌控大量的土地,然后租给无地的农民,简而言之,就是让朝廷成为最大的地主!”

让朝廷成为最大的地主?奕?三人不由的面面相觑,这法子确实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不过,这得花多少银子?

略微斟酌,肃顺便道:“包括新开垦的,我国现有耕地高达二十亿亩以上,即便是购买一半,耗费国帑就将高达数十亿甚至是上百亿元.......。”

闻言,赵烈文微笑着转头看了一眼易正行,“行之回国之初即着手主持全国农村情况调查,还是你来说说罢。”

易正行也不推诿,当即朗声道:“根据各省农村调查小组汇报的情况综合分析,截止去年年底,我国耕地总数十六亿二千六百余万亩,租给佃户耕种的土地占据耕地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这一数据不包括东北、西北、南洋等新开垦和新归附之地。

元奇制定的农业发展计划是在平原地带促进大规模农业机械作业,以加快形成大规模集约式大农业,促进士绅向资本主义农场主转化,因此平原地带的耕地无须购买。

需要购买的主要是分散的零星的不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的耕地,粗步估算,能够购买,需要购买的耕地应该只占据全国总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三。”

主持全国农村情况调查?肃顺瞥了一眼年纪轻轻的易正行,心里暗自惊讶,略微沉吟,他才道:“即便是二成左右,需要耗费的国帑也要二三十亿。”

赵烈文接过话头道:“购买土地是长期投资,朝廷可以将购买的土地租给百姓耕种,收取一定的租子,也可以转卖,获取高额的利润,然后再用这些钱去购买土地.......不至于花费数十亿之巨,有三五亿就已足够。”

转卖土地获取高额利润?奕?听的眼睛一亮,他可是清楚的知道,元奇一到上海就几乎买尽了上海到宝山的土地,随着上海和宝山的兴起,仅仅是卖地,元奇就赚的盆满钵满,他当即追问道:”可是大量购买城市周边的土地?”

“不错。城市周边的土地也是朝廷购地的主要目标。”易正行点了点头道:“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城市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的规模也会不断的扩大,城市周边土地有着巨大的升值潜力。

当然,朝廷买下城市周边的土地不仅仅是为了牟利,这也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上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易知足接过话头道:“在这里,我得提醒诸位一下,土地投资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上海也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才有如今这般规模。”

这话明显是在敲打他们,担心他们借此谋取私利,奕?轻笑道:“投资土地虽说稳妥,但周期长,收益低,哪及得上投资工商业,国城兄尽管放心,咱们要赚钱也犯不着去投资土地。”

伍长青却迟疑着道:“此举会否有与士绅争利之嫌?”

“恰恰相反。”易知足笑道:“朝廷大力投资耕地,利于维护和稳定耕地的价格,对于拥有大量耕地的士绅来说,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另外,朝廷购买耕地大可以优先考虑遭灾的州县,我国地域辽阔,这些年可以说是灾荒不断,灾荒之时,耕地价格会不同程度下跌,朝廷可以稍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既能赈济,也能将土地收归国有,可谓是一举两得。”

见的奕?、伍长青都不做声,肃顺试探着道:“朝廷财政本就捉襟见肘,每年抽调一千万元购买土地,这钱从何来?”

“元奇借贷。”易知足不假思索的道:“用于购买土地的这一千万元,元奇额外低息借贷,年息五分,考虑到此举利于赈灾,利于刺激经济,头两年可以将规模扩大到二千万元,不过,贷款总额不得超过一个亿。”

年息五分,一千万元一年的利息只须五十万元,这个利息已经是极低了,购买的耕地租出去,一年的收益保守估计也能达到百万元上下,对于朝廷来说,这意味着逐年增加四五十万元的收入,可谓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

肃顺心里暗喜,口中却道:“如今租佃矛盾十分普遍,主要原因就在于难以收租。若是朝廷购买耕地放租,收租可能会更难,这势必会影响朝廷的收益,影响持续长期的收购耕地。”

易知足笑道:“这个问题,行之来说罢。”

略微沉吟,易正行才开口道:“租佃矛盾不仅是十分普遍,也是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对于南北的租佃情况,我们都做过详细的调查。

我国交租的方式主要是两种——分成地租与定额地租,前者是地主与佃农依照耕地的每年产量按比例分成,后者则是按亩计算的定额地租,俗称‘铁板租’,不论丰歉,租额总是固定的。

不论南北,‘铁板租’都是最主要的交租方式,‘铁板租’的定额也基本是五五开,但实际上,号称‘定租’‘死租’的‘铁板租’并不能足数收取租子,不论丰、歉,‘铁板租’都难以足额收取租子,上等好田能够收到‘铁板租’的八成,差些的只能收到五成,平均下来,也就六成左右。

这种按照“铁板租”定额,打折交租的方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地方都有乡约、乡俗、乡例制约着‘铁板租’的实际收取率,这是一种以儒家思想维系的基层经济利益的平衡。

即便是‘铁板租’打折交租,依然还存在着各种抗租、欠租、赖租、辞佃、罢种、逃租、转佃、恃强、构讼等情况,士绅催租也因此成为常态。

究其根源,是因为田地产量太低,丰年之时,佃农也只能勉强糊口度日,欠收之年,则难以度日,自然是千方百计的抗阻欠租。”

顿了顿,他接着道:“若是朝廷放租,自然要比士绅更为优惠,否则抗阻欠租情况会更为严重不说,也有损朝廷的威信和声誉,元奇拟定的交租比例为倒二八,一些产量低,气候恶劣的地区,还需要免租。”

倒二八?佃户八,朝廷二?奕?愣了一下,连忙道:“万万不可,如今租佃矛盾本就普遍,一旦朝廷如此做,必然会引起更为激烈尖锐的租佃矛盾,所有士绅必然会激烈反对!”

易知足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道:“六爷认为多少合适?”

“倒四六,不能再低了!”奕?斩钉截铁的道:“大规模移民和招工,导致人口流失严重,好不容易才稳住人心,不宜再横生枝节。”

肃顺却道:“北方大旱,预计持续是四五年之久,即便是借此机会大肆收购各大小城市周边的土地,一时间也不可能租出去,此事不妨延后再议。”

见的两人一个坚持要倒四六,一个却是有意拖延,易知足点了支烟缓缓吸了两口,这才缓声道:“方才说了,扩大国有土地规模有利于刺激经济,有利于减缓赈灾的压力,因此宜早不宜迟,再则,北方这几年持续干旱,谁敢保证东南这几年风调雨顺?”

顿了顿,他接着道:“或许可以换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交租方式,先将田地收成的百分之二十五作为成本优先分给佃户,剩余的收成,佃户与地主再平分。”

奕?默算了下,采取这种交租方式,其交租比例就是625比375,只是略低于倒四六,而且这种说法似乎也更人员被士绅地主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朝廷公租土地,收起的租子怎么着也得比现有的要低些,否则朝廷脸面也不好看。

他笑了笑,道:“国城兄这是早就在这里等着了?”

“退而求其次罢了。”易知足笑道:“按这方式交租,佃户交租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就叫三七五公租罢。”

三七五公租,看似易知足随意定下来的,实则却是源自后世的三七五减租——一次比较成功也比较温和的土地改革,在他看来,这个交租比例足够吸引百姓对公租地的热情。

“三七五公租,好!”奕?颌首道:“这个交租比例可谓是面面俱到,即便是士绅地主,反对的力度也不会太大。”

易正行看了几人一眼,道:“三七五公租在东南各省或许适宜,但在北方一些贫瘠苦寒之地则未必适宜,因为那些个地区原本的交租比例都低于百分之三十.......。”

“这个醒提的好。”易知足道:“凡事皆忌一刀切,须得的因地制宜,贫瘠苦寒之地也相应的进行减租,不妨宽松一些,吃点亏总比多些民怨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