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都市 > 没你就不行 > 明月清风(125)二更(明月清风(125)才一入...)

没你就不行 明月清风(125)二更(明月清风(125)才一入...)

作者:林木儿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4-30 15:32:15 来源:泡书吧

明月清风(125)才一入冬,林雨桐就听说,民间成立了一个天青会。

好庞大的规模!人家甚至于在各地还开了分会,谁有文章,还都编纂成册子,相互交流!有些甚至是家资不菲的,愿意拿出钱来资助这些人,各种的喧嚷。

对准李贽,口诛笔伐!

他们现在还处于内部求同的阶段,就是那种,你认为李贽的学说得这么反驳,但我是不认为李贽,可也不认为你的那种反驳就一定是正确的。

要是想一致对外,那咱内部得争取在某些点上,是一个观点吧!

可这却很难!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吧?你考上进士了,还在朝中当着七品芝麻官,你就有理?那可未必!咱这天青会,以学为先,不以达为尊,对吧?

李信坐在下首,低声跟林雨桐说着这件事:“……各有各的主张,谁都不服谁!陈仁锡参与建立天青会,可其实人一聚起来,他连京城这地界都无法做到一统,他根本无法成为学术上的领袖。”

本来就是如此!当官的在钻研八股,钻研科举,跟潜心治学的那些人可不一样!

治学之人,心思反而纯粹的多。

林雨桐就道:“这样,朝廷很快就会重视京报,你可以引导其往京报上投递稿件,不论什么主张,只管送。一旦选用,稿件一份十两银子。”

啊?

嗯!

李信只含混了一下,心里就清明了。

京报,这是个很好的途径。

是的!林雨桐就是这么觉得的!不是只有后世才有报纸的,从唐朝开始,是官方的邸报。后到了宋朝,就出现了民间小报,刊期不定。但是呢,北宋对民间这种的小报管控还是严格的,不是你想怎么发表什么就能发表什么。到了南宋就又不一样了,当然了,小报主要范围就是在汴梁和临安,那时候就有‘新闻’这一词了。民间把这种小报也叫新闻。也就是那个时候,这新闻和小报两个概念才有了直接的关系。

甚至那个时候有‘内探’、‘省探’‘衙探’,这些人是干啥的呢?就是把那种官报上不准备刊登的,或者是官报还没来得及发表的,先给弄到手里,然后拿去就能换钱,人家这也是一种职业,相当于后世的记者!

当然了,这种动辄就刺探朝廷消息的做法,算是泄露禁令。后来朝廷就觉得这么着不行,于是就有了‘撰造浮言’的罪名。

其实这罪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算是冤枉了谁!

事实上,只要接触过‘媒体’这种东西,里面很多事就难免会真假难辨。

有杜撰的,有造谣的,又浮夸的,这全是民间媒体的毛病,过千年这毛病也依旧是毛病,本质并不会变。

所以,这不是就被禁了嘛!

但是从元朝开始,就有了官报!元朝设了通政院、明朝承袭过来,就有了通政司。官报一直就办着呢,比邸报的内容多一些,但从万历年间开始,朝廷就下旨了,不许刊登边关消息。

这也能理解,对吧!把各种消息嚷的到处都是,对外,这属于泄露军机。对内,这属于是扰乱人心。

到了如今,桐桐依旧觉得,必要的管控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这种革新中,很多的百姓容易盲从,这在很长的一个阶段是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是官方给开个口子,叫他们有个说话的地方。

只你们内部说话,相互争执,有什么意思呢?

来来来!都上我指定的地方来说话,你们可以是一群人,可以是一个人,都行!有没有道理,大家来说嘛!

这是个宣扬名声的地方,也是个赚钱的地方。一个四五口之家,一年有个二十两银子,就能过活!这一篇文章,就是十两银子。要知道,每天都有机会的!便是半年只一篇文章,那养活自己也是足够的。

另外,林雨桐还打算,凡是混成名人名士的,都可以请到书院去讲学,去军事学院去讲学,甚至于到宫里来,跟朝中的大臣,给内阁给军机,甚至于给皇上讲学。

只要你说的有道理,那就说嘛!

李信裹着羊皮大衣,顶风冒雪的回了屋,才一回来,陈仁锡就跟来了。

很多时候,一些读书人是上陈仁锡这里来讨论的,但最近呢,从浙江来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元山平的中年文士,此人颇有号召力,租住了一破旧的小院子,可这些读书人还就爱去!很多时候,那边一铺炕上,挤着十多个人。这全不是陈仁锡能想到的!

李信笑着请陈仁锡进来,然后抖了抖身上的雪,给火坑里添了柴,这才道:“陈兄,你跟元先生的位置不一样。”

什么位置不一样?

“官员嘛,跟一般的读书人之间,还是有些距离的!他们跟咱们在一起,不大自在是真的。”

嗯!有道理!

“咱得有自己的位置!”李信就道,“我听到一个消息,朝廷有意大办官报!”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想给李贽的学术造势呀!

李信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

咱们也办!

李信摇头,“陈老兄,不要意气用事!真要自己办了,那朝廷随时都能找到破绽治罪!以言入罪的,少了吗?您怎么这么冲动呢!”

那你说!你说怎么办!

“我的意思是,推举个人出来,能不能去承恩伯府。”李信就道,“林家人很低调,但接触过的人都说,不是拘泥之辈!便是李贽后人,但学术之事,只扶持一方打压另一方,对林家不是好事,对皇后也不是好事!咱们争取,能在官报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得叫天下人看看,大明是有这么一拨人的!这比堵在宫门口可难多了,但却比堵在宫门口有效多了!元先生在学术上见解独到,这是元先生的长处。陈兄却在身在朝中,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消息,能疏通别人疏通不了的关系,这便是陈兄的位置。”

陈仁锡一把拉住了李信,“李老弟,他日若能……陈某必不忘今日之恩!”

李信摆摆手,“我这人自来好交友,对朋友自来肝胆以剖……”

是的!河南的朋友他也认识不少,尤其是李信的父亲尚在任上。所以,大家对这个李信多少还是有些耳闻的。此人确实好交朋友,五湖四海,从市井小贩到江湖豪侠,就没有他不能交往的。正是因为从侧面了解了此人的秉性,才越发相信李信说的都是真的。

他说帮自己,那真就在帮自己。

两人说了半晚上的话,陈仁锡笃定了去林家拜访的心,这才走了。

“谁拜访?”林四相难得休沐在家,结果就有人来拜访。这名字有些陌生呀!

林宝文从书架后面闪出身来,“陈仁锡,这个名字我好似在哪里听过。”

林瑞耐心的道:“三叔,上次在茶楼宴客,您忘了,那些文士提过这个名字。”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来拜访?没交情呀!

林宝章放下手里的书,从榻上坐起来,这才道:“最近这俩月,外面喧喧嚷嚷的,都在说咱家老先生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咱不怕人说不对!这有什么呀?谁永远是对的?各抒己见嘛!有人认为对,有人认为不对,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觉得对了,那就听听,能用就用用。觉得不对了,那就当清风过耳,知道世上还有人是那么想的,就完了呗!这怎么感觉,最近这气氛明显不对呀!当年因为学术之争,咱家老先生把命搭上了!但咱从内心来讲,却真不希望有谁因为学术再把命丢了!咱们家避开这事都来不及呢,掺和这个干嘛?找咱们家?干嘛?”

便是有支持自家老先生学术的,那也不能把林家当枪使呀!

林家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咱是外戚!没啥大本事,就是干点皇上叫干的不沾权利的事务的外戚!位不高,权不重,富贵有,但仅限于一点富贵,绝不奢靡。

这是个标准的好外戚!

所有想耽搁自家做好外戚的人,都是心怀不轨!

林宝华从里间藏书阁出来,手里拿着泛黄的书,然后小心的放在桌上,抄书去了。这边研磨,那边就道,“这个陈仁锡,怕是个糊涂蛋!见吧,见见也无妨!省的人家说咱家的门第高,等闲人都登不了门!直接到来书房吧,再怎么说也是两榜进士,谈谈学问这总是能的吧。”

林瑞应了一声,抓了大毛衣裳出去请人去了。

林琅和林瑜陪着在正厅坐着,东拉西扯的说话,这会子里面请了,哥仨才一起把人往里面送。

陈仁锡就笑问,“没想到,各位林大人都在家……”

是说大家都很忙,只林家当真是富贵人家,天气不好,一家子就猫在家里。

这个该咋说呢?

林家基本都做的是跟学堂和书院有关的官,别处忙的没时间休息是常态,可是学堂不一样呀!十天一休沐,若是天气实在不好,还可自由调配,学生在家完成哪些课业,不用去学里。那做先生的,自然就清闲了。

包括林瑜在内,不也都在军事学堂吗?这休沐的日子,不在家去哪呀?外面那风声,去哪都不合适!

林瑞和林琅之前在御前行走的,如今林瑞才被任命,要去政通司,不是负责京报,而是掌管刊印和账务,现在也没那么忙。而林琅呢,去了朱字营。那地方没啥打眼的地方,好似就是掌管着一座山似得。但是林家人知道,那里不少孩子,皇子们的亲随怕是都得出自那里!那里跟大明的未来捆绑在一起,也跟林家的以后捆绑在一起,所以,尤其紧要!

可如今,那地方就是大山,住着一群不打眼的人,还有什么吗?

在家不是很正常吗?

林瑜就以说笑的语气说了,“……林家人喜欢做先生,这差事是最叫人愉悦的了!”

陈仁锡心里却道,连那么小的孩子都归林家人掌管,那这教授孩子的能是什么呢?若是如此十年二十年之后,世上只剩下李贽之学说,这是要毁了大明的根基的。

心里有了这样的急迫,在见到林四相和林家老哥仨的时候,他就颇为语重心长:“……圣人之说,绵延数千年,而今,朝廷这般否了,这与大明是否有益?皇后一心推崇李先生之学说,是否合乎时宜?叫天下只剩下李老先生一家之言,于林家和已故的李老先生,是福是祸?李老先生不是孔孟,不是朱子……若有一比,李老先生之学,更像是商鞅的《商君书》,像是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像是张居正的考成之法……”

林家祖孙三代就听着这人在这里嘚吧!然后表情都是迷幻的,这家伙说的是啥玩意!

要不是外戚人家,得注意点影响,我大耳刮子贴你,你信不信?

这一大早的,你上门来,拿林家比:商鞅、王安石、张居正。

商鞅被车裂而死,王安石是败了之后抑郁而死的,张居正是累死的,死后还被人报复,子孙后代不得善终。

混了个蛋的!我家咋着你了,你一大早上的来我家说这个屁话!

林四相摸了摸鼻子下面的胡须,努力的寻找这个人的优点!

嗯!找到了!这家伙其实把皇上现在的所作所为归纳‘变法’!

以往的变法,都是权臣操纵的,皇帝支持的。帝王亲自下场的不多,但皇上无人可用,或者说,皇上谁的主张都看不上的时候,亲自操刀变法,这个比较少见就是了!

但是将其定义为变法,他是赞同的。

变法这个东西,有成有败!以自家老先生的学说为依托变法——其实这话不全对!

皇上只是取了其中一部分而已!

若是因此罪林家……那林家也认了!自来也没听说过因此罪罪五代的,能罪三代就是大罪了!也就是自己和自家这三个儿子丢命呗!儿子们都有孙子了,老了!命丢了就丢了!

不过,你们确定你们能以此拉林家人丢命?

你当我家那个做皇后的孙女手里攥着的人马是纸糊的吗?他心里都算过了,真要造反,能成!

所以,怕的鸟蛋呀!不伸头不代表咱是缩头乌龟,你就说你这人,咸的淡的说了这么多,是为啥的,把话往清楚的说。

这么一变脸,陈仁锡才发现自己都说了个啥。他立马就道,“老伯爷您别误会,在下没这个意思。在下只是说,只一刀切的取一种学说,是不可取的。”

你哪只眼睛看见只取一种学说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皇上要的,要不然律院那边吵个屁呀!

不过林家人也听明白了,就是说他们也想有说话的机会,是这个意思吧?!

于是,就都隐晦的看林瑞,京报的事,才说了,还没开始筹备呢,这怎么消息就露出去了。

林瑞眼角一垂,嘴角一翘。

这表情……大家懂了!皇后在设套,这家伙入套了!

林宝章立马道:“陈大人说的,林家都听进去了!林家人读的书多了,孔孟读了,朱子读了,老先人留的书都读了!陈大人只管放心,林家人治学,若一家之言,还怎么治学。”

正是这个话!

林家人还是通情达理的!这一点是陈仁锡怎么都没想到的。

谈的很愉快,在林家还吃了一顿饭,在林家三个小辈的恭送下离开林家,却不知道林家在书房都笑开了!

这种人没被打死真是奇迹!你们等着攻击我家老先人呢,还得我们给你攻击我家的机会!这见鬼的逻辑,得亏他想的出来。

林四相嘿嘿的笑,“被三娘给带到沟里去了!他身边必是有三娘的人,且信任非常。”如今事情办的这般顺利,他会更信任给他出主意的人。

林宝华就叹气,“皇后这是考虑到林家了!怕争执一起,有些人不管不顾的针对林家!所以,皇后给林家一个机会,送给这些人一个人情,以保证林家在这个争斗中不受影响,不必受委屈。”说着,他就看林宝文,“回头你进宫的时候,跟皇后说一声,休戚与共,血浓于水,不要总担心林家会受牵连!林家,不怕辱,不怕骂,不管里葬在地下的,还是活在地上的,就没怕的!想做什么,只管放开手脚。告诉皇后,林家男丁便是不旺,但为她冲锋陷阵的人还有!不用顾忌!”

结果亲爹林宝文没进宫,老爷子林四相转天却进宫了,跟林雨桐说起这个事的时候也道:“老先生之学说,能取一两处叫天下得利,老先生当含笑九泉了!不必证明那都是对的,只要证明现阶段,里面尚有可用的,老先生这一生便无憾了。”

林雨桐攥着老爷子的手,什么也没说!

转天,她就叫乐院开始去巡演一出劝善的剧目《连戏救母》,这出戏本子的原作者已经死了,是冯梦龙搜集的本子里的一个,林雨桐当解闷的,无意中翻到了!

这个剧目有什么特别的吗?就内容上来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劝善,符合现在的道德要求。

那为什么选它呢?因为里面有一句戏词:天可测,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这么由着它上演了一个月,这边京报也筹备好了!林雨桐亲自写了一片文章,交给林瑞,“第一期就登这个。”

这是什么?

就见文章的题目就是:天可测,地可量!

文章的主旨竟然是挑战那句‘天有不测风云’!

这个一出来,得引起轩然大波的!

林瑞不敢,重新拿给四爷:这个能轻易说吗?谁敢说有测天地风云之能?这一不小心就会被冠上妖行之名的!四爷重新推给他:听皇后的,刊!

她举着大巴掌,正等着扇出去呢!

百-度-搜-醋-=溜=-儿-=文=-学,最快追,更新最快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c>l>e>w>x>c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72//.html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