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02章 图书馆里宅出来的大功德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是八月七号找何进请的假拖延离京日期。

因为跟甄家人讨论联姻得等甄俨亲自进京,那就得至少再过五六天。

考虑到如今入蜀路途险远,李素估计:说不定甄俨在谈判的时候,已经做两手准备了,比如让甄家的生意也趁机打入一下蜀地,要调拨转运一些资产人手过去开拓。

甄家作为汉末有数的豪商大族,消息肯定非常灵通,知道往年蜀郡商业已然非常发达,而且蜀儒四宗和其他当地大族早已盘根错节,不容外来户插手。

但刘焉造成的变数,导致四大宗里排行第二的任家学派元气大伤,而董扶一家虽然被刘焉善待了,但只要刘备将来进去,肯定是要以教唆谋逆首恶的罪名把蜀郡董氏夷灭三族的。蜀儒四宗排行第一第二的都伏诛,空出来的生意真空和权力真空就都非常可观了。

更有可能,甄俨已经让其中一个甚至几个妹妹,提前从无极老家提前搬到邺城住了,以便谈成之后,直接送一些妹妹跟着生意管事去汉中安置,先置业另住——

随着今年三月份,甄家出了守制期,甄俨那个孝廉也正式被征辟了官职,如今在邺城当个基层的从事,在邺城置业了好几处,家人提前搬到邺城住是很方便的。

而甄俨的弟弟甄尧因为比他年轻两岁,今年才十五,还没正式做官呢,说不定也会狡兔三窟,到刘备那儿混个官。

邺城到雒阳还是比较近的,快马往返八天左右。但小姐和家人们得坐车慢慢赶路,这么算,报信的人四天到邺城,回程缓缓而行七八天,可不得八月二十五左右,才能一切搞定。

帮李素拖的时间已经够久了。

请假后次日,八月初八,趁着甄俨还没到,李素就利用这三四天的空档,先帮蔡邕那边打点一下。

他跟蔡邕毕竟还有一层师生关系在,所以哪怕翁婿关系保密,在学术问题上“顺手”帮帮蔡邕还是挺名正言顺的,不至于招人显眼。

没钱看小说?送你现金or点币,限时1天领取!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免费领!

跑了两趟东观和兰台后,李素也发现好多东西要搬走真是不容易,主要是古简太多,竹子那么重,整个兰台的竹简书至少几万套,一套又有好多编简,说是几十万编简都不夸张——

要知道,历史上光是雒阳被毁时,蔡邕自己家里的私人藏书就有四千套、上万的编简。兰台相当于汉朝的国家图书馆,比蔡邕个人藏书再大几十倍规模是很轻松的。

当然里面重复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蔡邕之所以要编订《熹平石经》,就是因为各家抄录的四书五经因为描述字眼不同,有好几十个版本,这些版本你在兰台都得存档、但太学石经只挑最权威的公认版本来刻,其他版本则是留在兰台供学术研究对比。

后世“文姬归汉”的典故之所以被传颂,主要是曹操把蔡琰接回来后,问她能不能找回那些蔡邕当年的孤本古籍,蔡琰回答说“家父藏古籍杂书孤本四千套,流散无存,妾仅得背诵十分之一”,最后把她背下来的四百套古籍孤本默写下来,才让那些书流传于世。

要不是这件功德,仅凭蔡琰的其他文化成绩,是不足以跟班昭并称的。

现在那么短的时间要面对那么多东西,李素也不得不应急从权,不能真讲究全部“拿走真迹、留下誊抄本”。

城外的五百骑兵,加上随行辎重大车,不足以运走几十万竹简,就算能运走也太显眼了,会被怀疑。

李素暗忖:我只是来保存文化内容的,又不是文物收藏,只要那些孤本的内容传承下去就好,至于这些竹子……如果不是埋在地下,几百年也就朽烂透了。

哪怕是纸,隋唐时候的造纸技术,也无非是“纸寿不过千年”,他现在造出来的从左伯纸改良的李侯纸,寿命就更比不上隋唐宣纸了。所以这些抄录的内容,将来肯定是要转录的。

“不如就把只有竹简上有的文字,全部抄在纸上,至少运输重量能减轻百倍,几十万卷纸,带出去就没那么显眼了。

内容全部有了,也算大功德,这些竹子,大不了将来遥控买通一些留在雒阳的太学生、蔡邕门徒,让他们真遇到大难的时候,想办法花钱通融。董卓走的时候肯定会盗掘东汉十几个皇帝的皇陵搜刮金银宝物。

但搜刮完之后也犯不着特地破坏墓室建筑,到时候让蔡邕门徒冒险求个情,把要烧掉的竹简埋回被挖空了财物的皇陵里,再借口堆土掩埋历代先帝棺椁,董卓估计也会同意的——董卓只是想要钱,不是特地奔着大逆不道来的。竹简真埋到了气密性好的皇陵里,说不定还比放在外面保存更久,后世有考古学家有缘找到就找,找不到也算了,反正内容没有失传。”

李素最终便如此定下腹案,让甄家的人按照这个思路调度筹集人手。

蔡邕组织了上千个相对靠谱的太学生日夜抄写,甄家也出了一批抄书匠。

另外蔡邕刻的熹平石经,前两年甄家人为了卖书牟利只摹刻了几部卖得好容易回本的。这次也不顾成本了,把石经上的七经中,还剩三部没刻的统统刻了,到时候把木雕版运走。

整个工程半个月内要基本搞定,最多二十几天。

粗略算下来,需要抄的卷轴大约有十几万个,印刷雕版几千块,其余经蔡邕鉴定觉得重复的就不要了。被喊来抄书的太学生一天要抄三四张卷轴。

在这个过程中,李素也发现了卷轴书大量运输时的又一个难点,想着手改良一下。

不过,他才琢磨了一半时,却遇到了一些私事纠结。

……

八月初十,来兰台后第三天,蔡琰忽然找到一个机会,假借也帮父亲整理去巴郡所需书籍,趁着左右无人,把李素堵在一间藏书室中,左右再无他人。

蔡琰状态很是失落慌神,逮住李素就问:“师兄,你向大将军告假的理由,外面有些人都知道了。你……你是不是要娶甄姜,还是征西将军要娶甄姜你娶甄脱?就因为你跟我的婚约,不能公之于众,所以你要……”

李素心中一暖,连忙搂着妹子安慰:“想什么呢,跟我没关系,是征西将军和关将军张将军的事儿,我就是个牵线的。”

蔡琰眼神忽闪了一下,有些湿润:“你可是21岁的中郎将、马上就要再加一方郡守,对外却始终宣称没有定亲,甄家想联姻居然肯放过你?”

李素刮了一下蔡琰的鼻子:“那是因为我把甄家的示好彻底化解了,他家就三个妹妹年纪差不多能成亲、定亲,都被我安排得明明白白了,他们再也没有适龄的妹妹了,当然就没办法。”

蔡琰盯着李素看了许久,仔细揣摩李素的眼神,渐渐泪光莹然,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师兄你对我真好,我却不能做你贤内助,最近都帮不到你。

你这两天具体忙些啥呢,我帮你吧,以你身份之尊,总不用亲自抄写吧……再说你的字还是那副样,说出去别人都不信呢。”

说着说着,蔡琰表情重新活泼起来,似乎彻底走出了刚才的担忧和随后的感动,只能说十五岁的小姑娘情绪就是波动快,三分钟热度。

李素说着,拿过一些纸卷,把他这两天忙的活儿,示意给妹子看:

“我这两天在琢磨,要运十几万张卷轴去外地,殊为不易,就想能不能把书换一种装法,把卷轴的轴柄去掉,直接叠放,这样就不用卷成一圈了,存到箱子里时,占的空间也小几倍,不容易显眼。”

原来,因为雕版印刷术才出现两年,这个时代的书的形状,还没有彻底脱胎出老式竹简的演化惯性。甄家和其他所有书商卖书,都是跟后世那些名人字画一样,一个长卷轴,两端两个轴柄,如果卷的时候仓促,卷得很蓬松,就更占地方了。

可以设想一下,一张名画如果是卷起来的,要占多大空间,中间有多少空隙,而如果折叠甚至形成线装书,体积肯定小好几倍。

平时这个指标不重要,但既然李素要尽量低调地运走那么多书,体积就突然重要起来了。因为改成线装书之后,假设原来一口箱子运出去,里面只能藏两百个卷轴,现在说不定就是五百本书,在守卫兰台、东观的京城将领官兵眼中,乃至出城门时,都会低估数倍。

李素就跟蔡琰商量:“师妹,你会针线么?要是会的话,我们试试,把这卷书裁切成一段段一尺宽的窄页,原本八尺长卷变成八页,前面加一页封面,再用针线缝合起来。”

蔡琰虽然是文艺女青年,但乖巧女生都会的针线活儿,她当然也会,听了师兄的建议,她觉得这事儿挺好玩也很有意义,就帮着裁剪缝了一本书。

不过缝好了她也不满意,建议道:“既然都裁了,还只有这么薄一本拿在手上,怪别扭的,这是论语第一卷,三千多字,分了八页,论语一共有四卷,既然非要裁,那就把论语四卷三十二页缝到一起好了嘛。

《孟子》原本是十一卷八尺长卷,裁成八十八页一尺书页,厚度拿着也刚刚好。《左传》这种二十万字、六七十卷、六百页的,倒是缝在一起太厚了,分成六本吧,每本不要超过一百页。”

李素本来也刚琢磨这事儿,没往深处想呢,见未婚妻心细,他当然是从善如流,夫妻俩就在一间藏书室里,孤男寡女把线装书这种装订模式发明出来了。

缝了几本样品之后,蔡琰也觉得李素的想法有些胶柱鼓瑟,提出了两条改良意见:

“师兄,《西京杂记》和其他短书,只有几千字的,做成装订也太薄了,还多费手脚缝制,跟其他书缝在一起也不好。我看要去掉轴柄节约空间,也不一定非要装订,我们直接折叠加封不也挺方便的?

还有,就算是那些长卷要缝制,也没必要裁切,裁切了之后反而每张纸翻过去正面有字、反面只有渗墨污渍很难看,不如就直接折叠,把两页纸背缝在一起不能扯开,那样还减少读者一半的翻书次数,正反都有字。”

蔡琰这两个灵光一闪的小点子,也让李素颇为惊喜。

他随后意识到,自己是先入为主了,因为后世的书都是双面印刷的,要缝成线装书当然要裁开了。

但现在可是只有单面印刷和单面抄写的技术,纸背本来就不用露出来,折叠缝制不就好了么。

至于那些太薄的书,折叠了也不用缝就直接存放的,就类似于蝴蝶装的柬册了——后世结过婚的人,送过婚礼请柬的应该都不陌生,就是那种折好了可以跟手风琴一样拉开的折页。

果然论做手工小玩意儿,还是女生比较心灵手巧,李素充其量也就是提供点先知先觉的思路,具体实践蔡琰想得比他又美观又实用。

蝴蝶装线装书、折页书……统统在大汉朝的国家图书馆兰台里的这间藏书室,先后被发明了出来。

夫妻俩一起缝书裁书折书,鼓捣文化产业的工艺,倒也心情畅快,不知时间流逝,只觉心有灵犀,很有共同语言。

一边鼓捣,每当有一种新的创见,李素就找来甄家商号管事张亮,让他再调拨工匠进行这些生产环节的粗活,李素和蔡琰出样品教他们怎么干,让工匠们批量打孔、装订缝纫、裁剪加封。

“能够跟师兄一起鼓捣那么多造福天下文人的东西,真是幸福呢。没想到我也有起那么大用的一天,好期待到了巴郡之后的日子。”蔡琰心中充满了甜蜜的幻想。

美好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三天后甄俨赶到了雒阳,跟李素正式谈了甄家跟刘备阵营大规模联姻的事儿。

反正甄家女儿多,甄俨也如李素的预期、接受了全部条件,把妹妹们和伪装成嫁妆的一部分家产,都准备送去汉中。

同时李素则答应让他二弟甄尧在刘备身边当个闲职主簿先历练学习起来(刘备身边会分东西曹掾各设主簿,不然只有一个萌新当主簿什么都不会干,也太误事了。甄尧可以跟另一个郑玄门徒一起当主簿)

谈成之后,甄俨再安排从邺城接妹妹们,而大约就在甄俨的信使回到邺城、甄家小姐们也差不多要从邺城出发时,雒阳这边又接连传来了几条消息。

“董卓的大军终于离开了弘农郡、进入了河南尹!雒阳八关之一的函谷关已经过了!”

“听说之前大将军好像耳根子软,有所反悔,派了新任侍中种邵去阻止董卓停下,不许越渑池。现在都过了函谷关,渑池早就甩在后面了,看样子董卓这是敢抗命不尊啊!”

“幸好大将军又派种侍中第二次去训斥董卓了,这次是要他停在距离雒阳四十里的谷城县,也不知董卓敢不敢再抗旨。”

京师里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

——

PS:今天也会三更。

想了想,在那天的三种无偿加更条件下,再补充一条:有感情戏出现的日子,也无偿加到三更。因为感情戏比背景种田、战争打斗、支线剧情更恶劣,更加对主线毫无帮助。

这也是自我鞭策激励自己尽量少写感情戏。我现在感情戏基本上是涉及到种田和计策不得不写才提几句,没有纯感情戏。蔡琰每次出场,都是有非出场不可的工具人任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