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73章 处置玉玺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73章 处置玉玺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这几句话,用来形容赵云此时此刻看到的景象、以及他主公和他敌人面临的抉择,再贴切不过了。虽然这几句诗还没有被人写出来,赵云也不知道。

因为怕沾染疫气,赵云特地让士兵挑没有投井宫女的干净水井打水,所以等了半刻钟才打来水。火堆里捞出来的那玩意儿也冷却了一些,熔融的黄金已重新凝固,只不过是流淌在旁边的地上凝固,那个角已经缺了。

等着打水的这点工夫,赵云心中也琢磨过了:黄金都能熔融而这东西没坏,那估计不是石头就是玉了。普通石头怕是没有被黄金镶嵌的待遇,那不就只能是……

黄金的熔点不但比铁低得多,甚至比纯铜都低,温度破千就能化。而且黄金是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极易吸收火焰的热量。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并不是指黄金不易熔化,而是指化学性质稳定,不会氧化发黑、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你反复熔炼几百遍,单质黄金还是单质黄金。

而“试玉要烧三日满”,则是指唐宋以前的传统玉(和田玉)比热容高、导热性差,这才有“冷玉烧三日不暖,暖玉冻三日不寒”的夸张传说。

很多现代人不理解古玉的这种物理特性,主要是因为明清以后流行的是翡翠,也就是缅甸玉、硬玉,翡翠的比热容与导热性没有那么鲜明的特色,也就导致后人不懂。

但唐宋以前流行的是和田软玉,以汉朝为例,21世纪的游客还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皇后之玺”,那就是一块西汉的后宫玺印,用的是和田羊脂玉。而先秦的和氏璧,工艺选材思路应该也是与之一致的。

赵云用湿麻布擦拭了一下,把层层木头和布料焚烧的灰烬擦去,果然露出了羊脂玉的色泽。

赵云知道这定然是极为贵重的东西了,奈何他不认识印玺篆文,想了想还是让亲兵喊来关羽一起看。

关羽很快就来了,他文化水平还是高些,毕竟古书读得多,对历史很精通,稍微一看,就肃然颔首:“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那该是传国玉玺了,与《史记》所载李斯为始皇帝所书印文一样。”

关羽警觉地左右看了两眼,今天他要是自己就是实质上的一方诸侯,这事儿可以直接拍板决定如何处置。

但问题是,他只是因为刘备当初被皇甫嵩劝阻挤兑、不能亲自讨董,才只能诈称自立的汉中太守,实质上他还得效忠刘备。刘备亲自没来,这么大的事儿怎么好直接决定?

赵云也意识到了关羽的沉默是为什么,想了几秒钟,劝道:

“此物虽然珍贵,却也是取乱之源,不可不慎。依我之见,虽然此处这些亲兵,都是从征张举时就跟了多年的袍泽心腹,不至于有人泄密,但还是坦荡一点,事无不可对人言,跟朱公说明一下,然后再送回汉中,请朱公定夺。”

赵云很清楚,玉玺虽然代表天命,但从来没有因为玉玺就能得到地盘的,还得自己实力、天下人望到了那个程度才行。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玉玺唯有德者居之。

如果私藏被人发现,骂名、攻击会源源不断而来,刘备素来忠义的表现也会被人抨击。

这次来雒阳救火、拯救河南尹残余百姓,本来就不是图利来的,而是为了“市义”,向全天下昭示“董卓害民,刘备救民”的壮举。

这个事迹传遍天下,没捞到实体利益也无所谓的。将来刘备以顺诛逆,无论打到哪里,首先民心基础就能好很多,这是隐性看不见的收益。

反正讨董的军粮都是袁术、孙坚出的,刘备就损耗点兵力、兵器,付出代价也不大。

既然如此,关键不是是否拿下,而是不能做出“私藏后被人戳穿”的事儿。

拿也要大大方方坦坦荡荡的拿。

事实上,正史里的孙坚也没有因为拿玉玺的事儿被反噬,他完全是奉袁术之命主动进攻刘表被杀的,不是演义里那样刘表为玉玺而拦截他。正史上也不存在“袁绍让孙坚把玉玺留在盟主处”的翻脸交涉,因为本来就是两路人。

无非现在关羽、赵云跟朱儁、孙坚暂时联手了,才冒出这些外交细活儿。

关羽想了想,谨慎追问:“伯雅有没有说过‘如果得到了玉玺该如何处置’的预案?”

赵云哑然失笑:“这怎么可能提到,军师又不是神,他能想到如何防治董卓纵火、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已经是人智的极限了。传国玉玺失落于十常侍之乱,已近两年,谁能想到董卓刮地三尺这么多遍,都没得到。

或许这也是天意吧。谁让主公与军师仁善呢,还会想到大灾之后防止瘟疫流行,把死者全部收尸火化,才有这收获。那些只图财物淫掠百姓、杀而不埋的禽兽,才不配得此。

天子如今还在董贼之手,以此名义暂时不归还被董贼挟持的朝廷,待迎回天子再奉还朝廷,也是天经地义的。唯一能商榷的,无非是留在朱公这个河南尹手中,还是暂留主公手中。”

这么一分析,关羽觉得大义名分的事儿确实捋清了,便抚髯点头:“既如此,请朱公商议。”

孙坚就不用请了,一来是孙坚兵力损失很大,原本两万多兵马,在轘辕道被胡轸、吕布埋伏厮杀了半天,前军死伤逃散极为惨重,好多屯甚至曲都成建制地逃进嵩山。战后还有战斗力的只剩一万左右,还大部分是黄盖所领的后军。

所以孙坚现在哪怕跟关羽赵云动武,也是绝对打不过的了。更何况程普残了一条手臂、韩当重伤躺着疗养,孙坚现在敢异议动手就只能父子俩亲自上阵了。

大义名分方面,孙坚也只是外镇太守,来雒阳比关羽晚,救火也不是他救的,东西也不是他找到的,怎么看都不用通知他。

但朱儁不一样,首先他是孙坚的老上司,跟皇甫嵩、卢植平辈,是匡扶大汉的三杰,而且他作为拨乱反正的河南尹,有接应诸侯联军上洛的功绩。朱儁对于雒阳地区有天然掌管权,这地方发掘出来的东西,就算不给他保管也要说一声,才显得坦坦荡荡。

朱儁很快被请来了,关羽就在第一现场,直接跟朱儁摊牌:

“朱公,我军掩烧宫人尸首、防治疫气,得了此物,似为传国玉玺。如今天子蒙尘,此神物想必是不想落入十常侍与董卓之手,才天意隐遁两年。既是天意,也不便立刻归还朝廷,当于驱除董贼之后再还,朱公以为然否?”

朱儁眼神一下子瞪大了:“传国玉玺?不会有错吧?让我看看。”

赵云小心翼翼地解开给他看了一会儿,朱儁想来想去,应该没有问题,诚恳答道:“确是此理,此物当于驱除董贼后归还朝廷。”

关羽拱手:“既如此,我等也实不相瞒。关某虽以汉中太守之名起兵助袁公路、孙文台并力讨董,实为受吾兄征西将军之命,这一点朱公应该也看出来了。

吾兄之所以不亲自讨董,只为当初北出陈仓时,受车骑将军皇甫公劝诫,让他注意汉室宗亲的身份,以免被人误会入京勤王是行七国之事。他这才在使中郎将李伯雅劝谏下,想到了‘行善不留名’的两全其美之法。

但今日既得玉玺,关某不能自主,还要带回汉中与兄长商议存留之法。朱公若想以河南尹身份代朝廷保管,还请去汉中商议——由此南下南阳、走上庸道回汉中,也不太远。”

朱儁慎重想了想:“我虽为河南尹,董贼走后多日,我也不曾发现此物,想必是天意。而且司隶残破,百姓残余不过二三十万,我麾下剩余士卒不过数千。

如若董贼知道此宝重新出世,我又如何保得住。还是交由征西将军暂时代为保管,借蜀道险远,定能使董卓不敢妄图。何况征西将军曾任宗正,在宗室暗弱之时代为保管,本就是朝廷成法。”

赵云心细,在旁边建议道:“既如此,倒是好办,但还请朱公与我等设坛盟誓。云长兄可代表我家主公宣誓:待天子不被贼臣挟持之日,便将此玺归还朝廷。

而将玉玺交由征西将军保管,也当是上洛的讨董诸侯与拨乱反正的河南尹公议之论——这也是为朱公好,只有这样设坛盟誓了,董贼知道玉玺不在你处,才不会再派兵东来残害司隶。”

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好帮还留在司隶的朱儁免祸。

朱儁想了想,举一反三:“幽州牧刘虞也曾任宗正,且为时最久、威望最高,可惜太远。刘焉也曾任宗正,但居然枉顾国恩,以致不得善终,就不提他了。还有刘表,近在襄阳,可快马使他派遣别驾北上,公议参加见证,附议支持征西将军暂时保管玉玺。”

关羽和赵云一合计,觉得也没问题,反正快马加鞭往返也就五六天。

刘表如今坐稳了襄阳、南郡两个郡,还在跟江夏黄祖谈条件,基本上荆北三郡都拿下了,只是黄祖的依附程度比较低,还有点半自立的趋势。刘表还是非常需要外援的,他又完全没资格拿玉玺,让他派伊籍来表个态,分给他几百匹战马的战利品,也就够了。

赵云前几天在对付胡轸、吕布的背刺之战中,最后又缴获了两三千匹西凉战马,孙坚也缴获了一千多,还有大量兵器。

分五百匹甚至一千匹马给刘表,买他表个态,也显得“让曾任宗正的刘备代管玉玺”是列为“前宗正”公推的结果,不是刘备自说自话。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这边清理废墟、安民善后、在皇宫里搭坛盟誓,本来就要准备时间,等得起。

六天之后,一切准备妥当,刘表的使者伊籍也是日行数百里,快马加鞭赶来,最终关羽、赵云、朱儁、孙坚、伊籍在雒阳当众盟誓交接,还请了数万河南尹百姓参观。

雒阳城里的百姓只剩几千人了,那数万人有七八成都是偃师、缑氏、河阴等邻县找来观礼膜拜的。

刘备就君子坦荡荡地收下了玉玺保管权。

这里面唯一的损失,可能就是将来无法让袁术快速成为天下公敌了,但刘备自己是没有丝毫损害的,纯粹有利无害。

但谁让这儿没有穿越者呢,只要李素没法开口,没人会为了陷害袁术而做局,这事确实超出李素的遥控范围了。他只能在成都静静等待,另行筹划将来如何最大化利用这颗玉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