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176章 郫县种田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76章 郫县种田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处理交还玉玺终究还是几年以后的事儿了,刘备也不可能现在就跟李素把条条框框都想明白,更多需要的是随机应变。

眼下该做的,还是继续“深根固本”,把根据地种田种好,蓄势待发。

关羽在一旁,听完刘备和李素的谋划,见没什么别的事儿了,就趁机向刘备请示:“大哥,既然玉玺和斩蛇剑的安排都交代清楚了,你看我何时回南郑为好?”

关羽显然是因为离开了大半年,对于蜀中的一切变化不是很了解。

刘备先跟李素对视一眼,然后对关羽笑道:“不急,二弟在外奔波征战许久,都不曾享受成都繁华,多住些时日。南郑文有子敬,武有公明,还有孝直驻守散关,寻常政务万无一失。云长就在蜀中练兵休养即可。”

关羽急道:“大哥!天下纷乱至此,岂是我辈武人享乐之时,且汉中太守之职,乃先帝所命,弟不敢长久擅离职守。”

李素在旁边劝道:“云长有所不知。这个方略,就是主公与我商议所定——让你留在蜀中,并不是闲差,而是要你这两年精炼新军、扩军备战,此事不宜在汉中实施。”

关羽一时没琢磨过来:“为何?我们既然将来要北伐讨董,不就该在靠近前线的地方练兵讲武么?”

李素折扇一挥:“蜀中情况与外地不同,运粮损耗太大。成都平原物阜民丰,自古号称天府之国,但把成都的粮食运到汉中,原先至少四去其三,如今我们稍稍整顿了嘉陵江航运,也只是把损耗降低到三去其二。要进一步降低损耗,还需要数年之功。

既然如此,我军在汉中,和平年代就该少养只吃饭不生产的脱产军人,把汉中盆地本地出产的粮食,尽量贮储起来,直到北伐时才动用。汉中的兵力,只要留下一部分军屯民,以及供法孝直、徐公明守住散关、褒斜道的少量常备军即可。

而且正因为北伐道路险远、运粮困难,所以更要走精兵路线,如果一个精兵的练兵成本是劣兵的三倍、战力却是劣兵的两倍,那我们也该多用精兵。因为到了北伐的时候,一个精兵只需要吃一人份的军粮,两个劣兵虽然战力与一个精兵相同,后勤压力却大一倍。”

关羽远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走的时候江州都才刚拿下呢,被李素这么一说,顿时恍然大悟。

【看书领现金】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运输困难,那就不要把一切都运去前线,而是时间换空间、平时换战时。

李素这是典型的“期货套利”思维,只不过这年头没期货的概念罢了。

但别说,历史上诸葛亮的北伐,也是这么想的。诸葛亮算是三国时期一等一的内政大才,他会没想明白后勤上的时间换空间套利?

先南征孟获、平定南中,为蜀军的山地战练兵,而且多征募南中和巴西的蛮族组建精锐的无当飞军,这都是寓练兵精兵于平时。而且平南中吃的是成都平原出产的粮食,绝对不动用汉中盆地一颗粮食,让汉中常年种田,全部攒到最后北伐那一刻才动用。

李素刚来蜀郡的时候,还没想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亲自掌管了几个月的内政、见识了那么多东西,他也回过味儿来了,当然要把诸葛亮用过的套路搬过来用用。

当然具体事务他还是让其他幕僚做的。

关羽便顺势追问:“既如此,敢不从命。大哥,不知这几年,要精炼多少兵马?”

刘备想了想:“成都周边,民风并不彪悍,扩军也难有骁勇兵源。所以汉兵多应从犍为、巴郡抽调,尤其是从曾经在刘焉时被征发为兵的本地人中抽取。我们入川时有将近三万兵马,经过三年损耗,可战老兵剩余不过两万,再扩充三万益州本地汉人兵马,凑齐五万。

另外,刘焉麾下那些骁勇的雍凉籍贯东州兵、青羌兵,也有一两万可以重新征发训练,另外,再从板楯蛮和未来的南中蛮部凑三万人。如此,共计汉蛮精兵十万,务必要达到以一敌三的精锐程度和器械武备,才能在主动翻山进攻董贼的二十万西凉军的情况下有较大胜算。还有,最近发现高顺颇擅用兵,这两年他也不必出战了,让他陪你一起练兵。”

刘备说完后,李素跟着说:“练兵驻地,倒也不必在成都,一来成都富庶繁华,容易让士卒分心。二来兵源多是来自巴郡和南中,练兵地适当靠近兵源地更好。

之前我跟主公商议,最好在僰道、江阳择一两处练兵。首先僰道等地位于岷江、长江入口,成都平原物产、粮草可以顺岷江运下,运力成本最为节省。二来南中物产与蛮兵也可顺江至僰道,全程没有逆流而上。

至于江阳的好处么,虽然在僰道下游,但离巴郡板楯蛮聚居区近些,从江州而来的物产、兵源运输损耗更低。另外江阳沿洛水,江阳与上游的汉安两地,都是井盐产地,腌制军需贮存也比较方便。未来可以把东州兵和板楯蛮放在江阳练,本地汉兵与南中蛮放在僰道练。”

关羽捋髯思索,觉得十万汉蛮精兵,基本上也把成都平原大部分的剩余财力耗费了,确实不能再扩充规模。

刘备最后拍板:“那云长就先在成都歇息月余,四处走走,把刘焉留下的东州兵兵源筛选一遍,挑出要训练的,到时候入秋带去僰道、江阳。伯雅秋收之后,也要去平定南中,能寓练于战那是最好,适当把新兵拉出去见见血。”

关羽领命,这场非正式的定策饭局就算结束。

……

关羽回去歇了一夜,第二天就被邀请先去李素的封地看看,开开眼界,看看李素入川后第一年,在自己的封地上试点了哪些种田成果,出产了哪些对精兵强军有帮助的玩意儿。

关羽反正还在假期,倒也乐得熟悉一下情况,就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去了。

离开成都,沿岷江溯流二三十里,就到了郫县的李素封地。走在田间地头,他老远就看见岷江和其他被都江堰分出来的支流上,多了很多水利设施,还有李素的幕僚、兼任郡丞的诸葛瑾,在亲自督造兴修水利。

汉朝人种田,因为还没精耕细作,也没有一年两季作物,所以夏天反而是相对农闲的时候,只有春耕秋收最忙。

在双季稻的朝代,夏天要抢收抢种,“双抢”简直能累死人。现在夏天只要锄草灌溉,空下来就可以稍微征发点徭役。

关羽看到诸葛瑾,还善意地打招呼:“子瑜,听说你是郡丞了,怎得还亲自操持这些小事。”

诸葛瑾捋起沾了泥巴的短袖,笑道:“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干大事就得抓试点。今年虽然才试点侯府封地周边的数十万亩,做得好了却能向全县、全郡推广,当然要亲自细算账目、斟酌损益了。

这样才好算清,修水车、造磨坊、锻坊等项目,要几年才能收回投入的本钱。如果要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才见利益的慢事儿,碍了征西将军的北伐筹备大业,那就不急于一时投入了。”

关羽点头微笑:“你倒是能吏。”

诸葛瑾见关羽看到什么都好奇,就一一给他介绍,他先指着渠边的新式水车,也是如今李素封地田间最常见、最泛用的设备,说道:

“此物名叫翻车,其实负责屯田的国都尉去年在葭萌就有试制过,但还不完善,是这几个月伯雅兄亲自督造、改良后,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李夫人还专门为这些东西在写一本新书,书名听说叫《天工开物》,要补足前两年写的《农政要术》的缺漏,专门搜录记载工巧器械之术。”

关羽看了一下这些被叫做翻车的新式水车,跟传统就有的轮水车相比,最大的特征是做成了履带式的,可以增减挡水板,也就可以加大或者降低水流的冲击力和汲水效率。

而“挡水板履带”两头的轮子,则是做成了类似于船舵那样的四根木头米字型交叉的舵轮,这样每一节挡水板经过“舵轮”的时候,都可以卡在这米字型的八个缺口里面,达到类似自行车轮轴和链条之间的“赤链传动结构”。

这种传动的能量损失肯定是很高的,对应传动效率低下,米字轮和挡水板的每一次碰撞都会损失能量。但好在上游就有都江堰,下游的水能很稳,水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损耗比例再大,也比人力要好得多得多。

也亏得李素的封地就在都江堰下游,换个汉朝时还没有水利设施的地方,还不好复制这种工业模式。

关羽也看出这种翻车比传统水车劲儿大,但一时还看不出其具体妙用,就直接追问:“此物就是受到的水力冲力更大一些么?”

诸葛瑾笑道:“这还能调节呢,要汲水多的时候,中间多加几节,汲水少的时候,取掉几节,旧式水车是做死的,没法调。这样雨水充沛的时候就少浇,雨水不足的时候就多浇,只要多挖沟渠、每渠配一个,此地百姓几乎不用人力灌溉了。

而且,这些新式水车也不光是灌溉农田——关将军要是有雅兴,随我到上游看看,在都江堰出水口,水流最湍急的地方,那儿还有大得多的水车组呢。

有些被拿来碾米碾麦,只要增减挡水板多少,就能控制碾米的粗细,留麸皮米糠的多少。帮百姓碾米也不用收钱,碾出来的米面全归百姓,麸皮米糠收两成作为用碾坊的工钱。

最贫苦的自耕农或许舍不得,但田多缺乏劳力的大户还是愿意来水力碾的。将来只要给贫农农闲时节弄些新的营生,比如给工钱让他们制作军需、扩大织锦,他们同样时间做别的营生赚的比自己手工摏米得的三成米糠更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到官营碾坊碾米的。”

关羽看得目不暇接,愣是想不通自己离开蜀地才八个月,李素的封地上怎么冒出来这么多用心奇巧的新玩意儿。

诸葛瑾看了,也是与有荣焉,他还没算完,指着都江堰下那几座最大的水车作坊:“碾米还算大材小用了,伯雅兄刚刚琢磨出怎么用水车出力,控制锻锤锻造大片铁甲呢。要不要去看看?”

关羽悚然一惊。刚才说水车可以碾米灌溉,其实跟他关系不大。但一说到可以不用铁匠就大批量锻造铁甲,他一下子就精神了。

他可是身负练兵使命的人,说起这个他可就不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