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2章 不署名才是最大的扬名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32章 不署名才是最大的扬名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次日清晨,雒阳城南偏西,一座位于偏僻街坊的土坯小院里。

一个年近三旬的妇人,早早起来洒扫收拾,让潮湿破旧的房子看起来稍微不那么寒酸。

收拾到一半,见丈夫还在那儿睡大觉,她不由气上头来:“你这竖儒还不起!今天要来贵客,也不准备准备!”

原来,这妇人正是钟繇的发妻孙氏。

孙氏初嫁时,钟繇才刚被举荐。没想到十五年过去了,他除了在太学念书就是担任闲职郎官,至今还没捞到个实职,老婆的怨气也就渐渐郁积。

你丫二十出头的时候这点出息,算是青年才俊潜力股。都三十七八了还这德行,硬生生拖成了垃圾股,套现遥遥无期啊!

钟繇被扯了耳朵,只能一边故作威严一边爬起来:“撒开!哪有什么贵客,人家就是来谈生意的。上次大将军府的吕中郎来做客,也没见你这么上心!从事中郎秩六百石呢!”

听钟繇居然还反驳,孙氏就更气了:

“你还好意思说?吕中郎当年跟你同进太学,人家升到六百石你还在三百石!再说就这乱世,秩几百石顶个屁用啊!肉价都一斤近百钱,就靠那点俸禄全家喝风啊!要有差事才有得捞!吕中郎帮人介绍引荐、收的孝敬都比俸禄多了!

甭管前天递帖那客人秩几百石,就看那礼物,至少比吕中郎阔绰,人家肯找你做事你就好好做!要是……要是误了事儿,咱们家一个月不买肉吃!”

钟繇憋了一肚子气:老子一直没实授差事,又不是才干学识不行,是没钱买官啊!

当然了,也是他不想搜刮,所以粗略算了笔账,觉得就算借钱买官弄个县令,估计也回不了本。

这年头的外放地方官,只要你不搜刮,肯定是越做越亏的。与其自己倒贴钱做官,索性就每个月领三十几斛皇粮混日子了。

不过,妻子的怨念也不是一年两年了,钟繇知道这种时候只能闭嘴,越解释只会让情况越糟。

“哼,这长舌妇,天天嫉妒富贵,等我发迹了,迟早休了你!”钟繇在内心暗暗啐了一声,然后就任由妻子吐槽,不再搭理。

不一会儿,预约好的客人就登门拜访了,钟繇夫妇的矛盾也就暂时收敛,连忙出去迎客。

……

钟繇刚迎到门口,李素已经笑吟吟地进来了,见人就拱手:“钟兄,初次拜会,多有冒昧。”

至于自我介绍就不用说了,那是临时邂逅的情况下才需要的。

李素的全部个人信息,前天让亲兵递的名刺上都写了,为的就是确保双方第一眼见面前就知道对方身份。

这种含蓄的礼仪,可比后世大公司开年会时、让每人胸前挂个名牌,要典雅得多。

双方省了很多客套,略聊几句,就进入了正题。

“久闻钟兄书法名动太学,素近日斗胆著书一卷,欲传之后世。但恨字丑,羞于示人,特请钟兄代笔誊抄,愿奉润笔之资一金。”

说罢,李素就很豪爽地先拿出一锭马蹄金,直接排在案上。

钟繇微微一震,他毕竟是只拿基本工资的闲人,这特么值好几个月俸禄呢。而且李素的直白,也让他有些不适应。

这年头的读书人哪个不是矜持自傲的,很少有像李素那么坦白直说“老子字写得丑”。

这种做派,让钟繇想起京城的一号人物,那就是以“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真小人”著称的曹孟德。曹操那家伙,也是这么敢说,提到自己的缺点时也大大方方毫不讳言、面无愧色。

而钟繇的老婆孙氏闻言,就更是激动不已,手指甲都快掐到钟繇大腿肉里了。一边掐一边还用眼神示意:你特么快给老娘答应这桩好生意!这么豪爽的客人难找啊!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钟繇深吸了一口气,缓解一下被掐的疼痛,正色问道:“自古未闻著书者只留誊稿、不留原稿的。你要我誊抄,却不说明,岂不让人误会著者?”

汉朝人当然没有靠著作权获取经济利益的概念,毕竟如今就没有印刷出版业。

但书是谁写的、谁抄的,这个扬名的权利还是很重视的。

如今的惯例,是只要你能找到书,想抄就抄。

但如果抄的不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种大家都知道作者的传世经典。而是抄那种小众私人作品,抄写的人就得在书稿末尾写明传承因果,比如这本书最初是谁写的,谁抄第几版的时候对内容有多少修改贡献……

就跟后世收藏名家字画真迹的规矩差不多,小众作品抄得多了之后,书尾跟的类似于款、提拔的部分也越来越长。

那些裴注《三国志》、XX注YY的书,都是这样传承作者信息的。

哪怕是四书五经,也有抄写者想要留名的,所以略微篡改。比如十年前蔡邕刻《熹平石经》的时候,搜集到的《诗经》有鲁抄本、齐抄本、韩抄本,《公羊》也有好多版,《论语》更是有盍、毛、包、周诸家异字。朝廷需要挑一个正本公示天下,其他作为比对。这都是因为抄书抄久了有讹误,而且每一代修改者都要留名。

倒是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开放源代码项目,一个程序员哪怕只有几行代码的贡献,都能在修改后留下自己的署名。

钟繇有此一问,倒不是想剽窃李素的著作,而是觉得“明明初版就是自己的书体,但对外却落款是李素写的,会不会导致别人误会这字也是李素的,有弄虚作假之嫌”。

汉朝那些不贪不搜刮的文人,还是颇有一些气节风骨的,钟繇都穷了这些年了,弄虚作假总觉得不舒服。

李素一开始很不适应,不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纠结,闹明白之后,才爽朗说道:“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钟兄肯抄,你想写‘李伯雅编著、钟元常某年月日录’也行,直接写你编写也行,我不在乎这些虚名。不如,你先看一下稿子吧。”

这部书,对李素而言,就是一部帮刘备扬名作秀的工具书,“版权”又不值钱!

要谈“著作的署名权”,等将来李素写出真.传世名著的时候再谈也不迟。

但钟繇闻言却是大惊,他这辈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惊世骇俗的写书人,居然连创作者的“署名权”都不在乎,谁想拿就让谁拿?

“这如何克当!是贤弟写的,自然要写明是贤弟写的。容某先看一看内容。”

钟繇说完,接过那张卷轴先看起来,他也好奇到底是什么内容,才让李素不珍惜版权。

“原来是本朝名人的孝行故事,这种东西,编录出来倒也能宣扬善举,是个好事儿……嗯?末尾这个刘备刘玄德是何许人也?弃官归乡省亲救难、历战反贼张纯?这事儿还没发生吧,前日看了朝廷邸报,这张纯好像是新近在冀、幽崛起的反贼才对。”

钟繇看着看着,不由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了怀疑。

李素对此言之凿凿:“刘县尉确已辞官归乡省亲救难,只是他会如何与张纯交战,目前还不明朗,但我也没写交战细节与战功,只取其行其志,有何不可?值此国家危难之秋,不正当褒扬此等义士、恢弘志士之气么?”

李素这番话脱口而出,倒是让钟繇哑口无言,还觉得李素颇有文采,随口说话就气势不凡。

他哪里知道,李素只是念书的时候被逼着背《出师表》,所以随口拼凑稀里糊涂拿来用了。

孙氏在旁边也听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话,但她看到丈夫终于被这个有钱的豪客反驳得说不出话来,心里就很开心,连忙在背后继续暗暗掐钟繇,让这老小子赶紧答应了这门生意。

钟繇原本职业病犯了,还在出神琢磨李素的修辞,被老婆一掐又收回神来。

他连忙伸出袖子,把面前那锭马蹄金往自己面前拢了一下,他背后掐进肉里的指甲,也随着黄金的靠近而瞬间松开了。

“既如此,多承厚意,使仆有幸共襄盛举……只是,某也知道一些令人感佩的孝行义举,不知……不知能不能也自行撰写几条,附于骥尾?”

钟繇这是觉得钱拿多了,只抄写有点亏心,就想从创作阶段就帮忙一起干。而且读书人谁不想著书立说扬名,反正他一个郎官没有差事,闲着也是闲着。

李素大笑:“这有何难?钟兄肯写,到时候著者署你之名也无不可。”

钟繇:“不不不,怎能越俎代庖。”

李素:“钟兄,你恐怕还没明白吧?此书之关键,乃是在此多事之秋,弘扬义举。著书之人越是名动海内,此书才更容易被天下人传唱习学。若是署我之名,恐怕看都没人看吧。”

李素现在就像是一个连试水推荐位都还没拿到的扑街新人,用他自己的名字发书,传播度当然远不如给大神当抢手。

而这本书的目的是把其中的故事炒热,不是给作者扬名,目的性非常明确。

这种时候,最有效率的做法,当然是学习中学生作文,明明是自己编造的话,但为了增加可信度,你也得说是鲁迅先生说的。

就好比马云没牛逼之前,为了说服别人,有些观点明明是他自己想到的,但他必须说是比尔盖茨说的。

德国大哲学家费希特,号称是唯心与唯物的承前启后者(承康德,启黑格尔)。但费希特当年的第一桶名声,是怎么崛起的?是因为他写了一些关于康德著作的盘点贴,然后交给康德斧正,康德看了觉得还行,交给了自己合作的出版商。

但康德没注意到费希特居然没署名,于是出版商也误会了,把书按照康德的著作署名了。等书出版之后,康德发现乌龙了,才公开澄清这本书是费希特写的。

然而此时,读者们都已经把这书当成大神康德的著作,卖得很火了。然后费希特忽然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大学老师,一跃成为康德的衣钵传人,后来成为一代大哲学家。

李素这种老阴哔要捞名声,出的第一本书当然也巴不得自己不署名,最好让人误会成某个名动海内的当世大儒所著,然后等那个海内大儒发现误会之后出来澄清,李素也就能走费希特借名康德的捷径了。

当然了,钟繇肯定还没资格算大儒,他最多只是在文坛名声比李素略响亮些,但这个傍名士的思路是没错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