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54章 给我五年还你一个新的蜀郡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关羽在南中一年,寻访到的新玩意儿肯定不止身毒长绒棉的实物、种子,以及林邑稻的一些消息。

回成都的路上,他陆陆续续跟李素说了其他一些收获。

包括终于把建宁郡与朱提郡交界的那个无烟煤矿开发了出来、也把运煤到涂水岸边的道路、码头全部建设完成。

还移民了一个一两千户人家、七八千口人的昆明黑夷小部落,到煤矿所在地屯田开矿,自给自足。

移民的过程中,因为要在热带雨林烧荒屯垦、建屋修路,死伤肯定是免不了的。不过都是孟尝、孟信兄弟等蛮王在上面压着,筛选之前有不良记录的不臣部落担任惩戒性的开荒任务。

加上黑夷习惯南蛮气候,至少比让汉人去那儿开荒开矿损失少得多了,整个过程也就死了几百人,就把小煤矿开了出来。

关羽这次回来,已经让后军运送物资的船队,随船拉了好几十船无烟煤,目前囤积在僰道等待转运。

之所以不直接运到南安或者成都,是因为李素之前没规划蜀地未来的冶铁产业基地,没想好放在哪儿。

成都那种繁华之地,烟熏火燎地全城大炼钢铁也不太合适。

李素便用商量的口吻跟刘备汇报:“大王,我看从南中运来的泥炭、铁矿,不如就运到僰道或者江阳的自贡。根据之前的勘探,僰道与自贡周边‘火气井’资源众多。

除了可以出卤水的盐井,还有只有火气不出卤的旱井。气井长燃的火焰比泥炭木炭更热,还不用费力补充燃料,应该利于冶铁。”

刘备不懂生产,乍一听还误会了:“火气井也能冶铁?那还要千辛万苦寻南中无烟泥炭作甚?”

李素连忙解释:“火气只是加热熔铁的,本身不能炼铁,还是需要泥炭或者木炭的。”

李素好歹也是上辈子学过基础化学课的人,不至于认为天然气可以直接炼钢。因为煤炭和木炭在炼钢里的作用,除了加热之外,更多是作为还原剂,用碳元素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氧元素反应掉。

而天然气成分主要是甲烷,不进入熔炉,只在炉外提供加热还行,而还原剂还是必须用无烟煤甚至焦炭。

当然,从汉朝到唐宋,炼铁工艺还不存在吹氧助燃升温,或者说是给鼓风箱吹入炉膛的空气预热来提升炉温,所以天然气的高热值、天然气火焰温度更高,也是有所帮助的。

刘备也懒得搭理这些具体原理,他只是听了李素的规划似乎没问题,就直接许可了:“这种小事就按你说的办吧,放在僰道或者江阳,也省些舟车转运。”

既然煤炭等大宗物资都是从南中运来的,那么把生产基地放在南中与成都平原接壤的边远地区,显然是最省运费的。在僰道和江阳把煤炭和铁矿石练成生铁甚至钢材,然后再运到其他地区,运输重量起码减少八成。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而且汉朝实施盐铁专卖,到时候可以集中在那几个县设置盐铁官集中管理,也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偷税漏税私营私卖。

盐铁集中经营后,唯一的风险就是需要一个铁面无私、又算学精通账目清晰的监督官,也就是盐铁校尉。

毕竟历朝历代的盐官都太肥了,看看后世两宋明清的扬州盐官,一个个富得流油成啥样。

李素一时也记不清原本历史上诸葛亮用谁当盐铁校尉,只能慢慢寻访有廉洁之名的人才。

……

众人回到成都后,在汉中王行宫连日饮宴,美酒佳酿,珍馐毕集,欢庆度过了上元节。

千头万绪的种田事务虽多,却也不至于急到在正月里展开。

关羽送回来那批棉花种子,按说要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才播种,现在还不忙。即使种出来了,第一年也不会用于纺纱织布或者填充,而是要先筛选品种、多留种子,以便扩大规模。

倒是那些盆栽的棉花小树苗,李素直接带了一批回府,让妻子找府上的婢女浇水施肥先养起来,将来也要观察其性状,并且拿来做实验。

印度的长绒棉确实比汉朝目前少量流传的观赏用棉花品种要好,但其优势性状也分好多不同的角度,有几个亚种,有些胜在单朵棉花的纤维绒毛很长,利于纺纱。另一些虽然纤维没那么长,但花朵产量更大出棉更多。

纤维最长的和花朵产量最多的品种,其实都有培植的价值,前者用来纺纱织棉布,后者用来直接作为填充物御寒。反正塞到棉袄里的棉花不用讲究纤维长短,只要够厚实量大就好。

而且李素依稀记得前世高中生物课上就教过“顶端优势”,生物课本上的这个概念就是恰巧拿棉花举例的,说是棉花长到一定高度后摘掉顶芽、抑制植株把养分浪费在长高上,就能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果实。(主要是因为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就举了棉花“摘心”会让花结得更多,所以中学生物课本就沿用了)

而“顶端优势”的理论和“棉花摘心”的操作,在二世纪末的地球上,显然没有任何国家的农民会知道。中国农民一直到宋朝的时候,种棉花还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好棉花的顶芽,希望棉花在开花前尽量长高。

所以李素要让棉花种出更多花,肯定得让人对照试验,找最适合摘心育肥的品种。因为在不摘心状态下长得最好的品种,未必就是摘了心之后依然长得最好的品种。既然引进了良种,就好人做到底帮百姓先甄别把关一道,再往民间发最优良的种子。

这都是些需要长期耐心才能看到成果和收获的事情,急不得。

……

把棉花盆栽全部安顿给府中婢女后,李素正月里的工作就是泡澡喝酒吃火锅,腻了上火就再喝点热凉茶养生,一时生活好不惬意。

大约上元节后又过了三四天,关羽张飞叙别来之情也叙够了,酒喝得也有些过了,加上刘备前段时间养伤装病,筋骨也有些腻歪,需要活动活动,于是这天他们就离开成都,便装骑马来郫县,到李素的封地晃悠一下打打秋风。

顺便看看李素回成都后,对他的封地有没有什么新的治理成果。

三兄弟这些年也习惯了,如果自己家里已有的奢靡吃喝玩乐玩意儿腻了,要找点新鲜感,去找李素就对了,泡澡达人总有新玩法的。

而且算算日子,刘备他们差不多也有一年没来李素在郫县的封地了,关羽更是近两年来第一次回。

沿着岷江和其他都江堰灌渠,一路往西北而行。关羽在马上就感慨,河岸边那密密麻麻的水车,似乎让岷江的水流速度都变缓了一些:

“伯雅的封地真是治理俨然,工坊水车如此密集,怕是百姓多得工商之利吧,还是第一次听说封侯者自己奢靡好工巧,能让治下百姓也都从工巧中受益的。”

对于关羽的这个感慨,刘备张飞显然早就见识得多了:“二弟/二哥,你出门太久了,这些不稀罕,差不多一年前郫县和都安的江边一带就已经这样了。

就是碾米的水车作坊至今还老是空转,百姓舍不得那点磨下来的麦麸米糠,还有些最穷苦的百姓依然自己在家里费力碾米,也不让女人到甄尧家开的职坊做工。唉,伯雅和子瑜每每感慨百姓愚昧,不会算数啊。”

关羽显然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闻言好奇反问:“怎么?听如此说,似乎去甄家的职坊做工,同样的力气时辰花下去,赚得比碾米多?”

刘备:“那是——这还用问咱?二弟你不会回去问你家那口?我上次听姜儿说,如今蜀郡有弩梭织机近两万部,最大的就是她们甄家的工坊,有六千部织机,雇了一两万女工织锦。开出来的工钱是每个时辰一个钱。

而民妇在自家碾米,一天能碾三五斗就不错了,出一斗米糠,找水车碾米坊碾,才收三升米糠的工钱。换算成铜钱,三升白米也才值九个钱,三升米糠更是值不到两钱。

就这百姓还算不过来,宁可省这两个钱的三升糠。要是同样的力气去职坊里干一天五个时辰,那就是五个钱,能买一斗米糠了。”

刘关张的小妾和老婆都是甄家姐妹,所以按说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消息应该是一样灵通的,关羽显然是回来后还没问过他小妾娘家生意的事儿。

关羽听完也是忍不住捻须赞叹:“妇人都能挣一个时辰一个钱,甄家的生意倒是仁义,没有穷凶极恶盘剥。可惜,百姓开化,需要时间呐。

不光是让百姓织锦,便是将来让百姓冶铁、种新稻、种白叠花,种种新物,百姓无知恐惧而抗拒,哪怕是为了他们好,没有数年之功也不易推广。”

三兄弟忧国忧民地感慨着,已经走到了郫县的一处村镇。

不过,与在镇外看到的“水车作坊偶有萧条、产能过剩”的状态不同,进了镇子之后,刘备等人很快就注意到一股原来没有过的新气象。

刘备还来得少,张飞因为跟刘备一起回的成都、而且回来之后不用养伤,所以他两个月前的十一月份,就来郫县转悠玩过。

所以张飞的体会是最明显的,因为他发现就是这么短短两个月,郫县百姓的商业氛围似乎就有点不一样了。

刘备以马鞭一指:“这是百姓新年在赶社会么?往年便是集市赛社,也没有如此多人,而且多是以物易物。以今日之见,这些布衣黔首,竟也人人以钱交易,连赶集的吃食都不是自己带着,也没见伯雅最近做了什么,莫非是子瑜之功?”

刘备深谙民间疾苦,他知道农村百姓穷人就算赶集,也不会轻易在集市上吃饭的,而是自己背着干粮赶集。

其实别说汉末了,就算是到了民国甚至建国后,还有很多老一辈的穷苦人家觉得到外面下馆子是很奢侈的行为,不如自己烧饭吃。

所以,当刘备看到李素在郫县建起的第一批互助性质的茶馆澡堂之后,那个震惊是难以言表的。

李素不能靠羊吃人培养重商主义,只好靠“集资柴火泡澡喝茶“来实现这一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