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55章 诸葛子瑜可为大司农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55章 诸葛子瑜可为大司农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二弟,你也算出身贫寒了,不觉得这些百姓的举动不符民间疾苦么?就算如今郫县百姓富庶了些,而且是上元赛社,也不该这么舍得花钱。否则那些磨坊碾米的活儿怎么会接不满。”

刘备远远观察了一番茶楼澡堂里穿梭出入的人流,就忍不住跟关羽讨论。

这个问题他倒是下意识没有问三弟,因为他知道张飞属于哥仨里最没有过过苦日子的,也不止民间疾苦,对底层穷人小卒也最没同情心。

关羽是穷困颠沛一直到二十出头闯荡江湖;刘备的穷是十五岁之前,也就是爹死了叔叔还没赞助他那些年,等叔叔赞助游学之后,他混社会自己找到了生意门路,基本上没再受过饥寒;唯有张飞是一直当地主土豪当到黄巾起兵。

“多想无用,说不定伯雅又有了什么鬼点子,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关羽捋须直言。

刘备点头:“走,趁着今日没有多带随从,咱也去微服体察一下民情。”

刘备现在的身份,就算是出门访友,也不可能完全不带随从。像今天这种情况,哪怕关张都是万人敌,而且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晃悠,依然带了十几个人,确保安全。

不过十几个人终究是可以伪装一下的,刘备就吩咐护卫拿几个斗笠过来。

但张飞对此嗤之以鼻,笑道:“大哥,这怕不是掩耳盗铃了吧,咱几个身量如此惹眼,戴了斗笠只要一开口照样被人认出来。”

刘备一想也对,就算遮了脸,身高九尺的巨汉和垂手过膝的奇人,还是太招摇了,他就自嘲地哂笑认错,改变主意:

“翼德说得是,那咱就别开口了。刘顿,一会儿你装作这支商队的头领,去前面馆子里跟他们交涉,咱几个不说话。”

后半句话,刘备是转向自己身边的那个乌桓突骑出身的亲卫说的。

“是,大王。”刘顿连忙答应。

刘备:“从现在开始,别叫大王了。”

刘顿:“诺。”

这刘顿是刘备讨黄巾起兵当县尉的时候,就招募的乌桓突骑,刘备起兵时只有五十骑,后来当了两年县尉,到怒鞭督邮讨伐张纯之前,因为经费不足遣散了一些,只剩三十个。

又打了六年仗,如今那批最元老的嫡系骑兵只活剩二十二人。但最低级别也混到了曲军侯,个别擅长带兵的已经升到别部司马,这就是跟随老板跟得早的好处。

这刘顿骑射了得,在赵云加盟之前一直是刘备身边最会射箭的。可惜作为乌桓人文化水平太差,不知兵法不懂治军,所以依然只是曲军侯做不到别部司马。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但曲军侯跟曲军侯也是不同的,能在刘备身边的侍卫亲军骑兵里当个曲军侯,领的都是心腹,待遇也不差了。刘备还暗示过他,等将来北伐成功正式当了汉中王,掌握了京城防务,就升他当别部司马,再升牙门督,而且是到金吾卫手下当个牙门督。

刘关张就戴上斗笠遮面,假装商队里的普通客商,进店暗中观察。

一进门,也没有什么小二迎接,就是一个类似掌柜的店主人翘着腿,坐在一种三块长条木板拼起来的胡凳上,胳膊肘支着垆。

所谓的“垆”,自然就是卓文君当垆卖酒那个“垆”了,也就是酒肆里的土台子,有些店还会把酒缸之类的半埋砌在垆里。而茶楼如今算是新生事物,原先没人开过没法借鉴,所以柜台的装修显然是模仿了酒肆。反正汉末的食酒肆是几乎没有纯木头做柜台的。

店主人就以肘支垆、嘴里叼着狗尾巴草,招呼那几个排着队的客人。

不过刘备也不觉得奇怪,谁让这个时代小地方的营业场所就是这样的呢。

民间商业氛围本就不够浓厚,也没什么服务业竞争,要什么服务态度,又不是唐宋那种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

如果一个21世纪的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觉得这儿的服务态度比20世纪的国营商场还冷漠。

刘顿得了主公吩咐,就先找了几张案让众人坐,然后他在旁边排队观察。

店里没有用席子席地而坐,用的是简陋的三块木板拼榫而成的条凳,着实也让人觉得新鲜。哪怕是刘备,虽然觉得凳子样子简陋,却比那些装饰精美的坐具更舒服。

刘顿排队的时候,他们就看到一些本地的镇民,拿着一些划着横杠的竹筹片,递交到店主手中,店主验了一下,就吩咐伙计拿着带口子的大陶壶,倒热水。

客人有些还自带容器,有木杯木盆,灌水洗脸擦牙。

或有体面一些的,自带碎茶,陪个好话,让店伙计帮忙冲泡。

如果再体面一些的,就不赔笑道谢了,只是随手往案上丢下一枚五铢钱,然后自有那伙计点头哈腰小心伺候,千恩万谢豪客的赏赐。

一个五铢钱对普通赤贫百姓可不是小钱,本地的女人在去年刚开的织锦工坊里织一个时辰才赚一个钱工钱呢。当服务员给人泡个茶灌个水才多少工夫?这么点活就能得一个钱,点头哈腰这点脸又算得什么。所以肯给泡茶赏钱的客人,十个里也未必有一个。

很快轮到了刘顿,刘顿清了清嗓子,也问店家买热水买茶。

“柴筹呢?”店家也没抬头看人,本能地先要竹筹。

“什么柴筹?”刘顿也不想多解释,既然没有,就排出几个五铢钱。

听到铜钱响,没精打采的店家这才抬头,打量了两秒,收下钱:“外乡人?那就是两锅热水一个钱,没自带茶叶的话,一合碎茶也一个钱。泡澡也一个钱,如果要等头汤,那就两个钱。”

(注:“合”是计量单位,十合一升,十升一斗。也就是百分之一汉斗。)

刘顿数了些钱,问:“没有酒菜卖么?这水也贵了些吧,泡澡倒是便宜,头汤是什么?”

店家把钱扫进柜里,让伙计上了热水和茶叶,陪着笑说:“酒倒是有,给客官先温上吧,菜只有熟凉菜:兔肉、腊鸡、咸齑、腌萝卜,咱这是茶楼澡堂,没厨子。”

刘顿让每样菜装了几盘,给了钱,然后才继续跟店家攀谈。

店家做了笔大生意,话匣子就愈发开了,继续解释其他:“那竹筹叫柴筹,是诸葛郡丞想出来的,让本村本镇百姓都缴纳柴火,先算好自家煮一锅热水要多少柴,只要交三分之一的柴,就能在茶楼用到同样多的热水。

要泡澡的还能多交一点,但是要算好日子,三日一汤,每月烧十次,要入伙的镇民每月发两根筹,可以洗两次,日子都是分配好的。如果要临时换日子,就跟邻舍换筹。至于刚才说的头汤——咱这儿是一个大石池,能有十数人一起泡,还能分批加热水,第一批来的水最干净,得加钱。”

刘顿不由好奇:“只交三分之一的柴火,就能有热水用,为何如此低廉?百姓泡澡,为何还要分好日子呢?”

店家骄傲地卖弄:“所以说你们外乡的客商,不如咱郫县人识数吧,你想,寻常人家自己烧水,生火熄火,多少柴火都是白白浪费的,哪有生一炉火连着大锅烧俭省。

沐浴就更是如此了,一个人泡,没有三五锅热水根本泡不得。人多挤一个池子里轮流泡,摊下来用不了多少,要是嫌脏可以不入伙。给百姓分配好日子,也是免得有些日子烧多了没人用,柴火浪费。

诸葛郡丞说了,这叫‘计划统筹’,是惠民利民的善政。民不多劳而享用足,才刚实行了一两个月,大伙儿都觉得便利,咱也稍微有点赚,原本闲着也是闲着。

尤其此法去年腊月初才始经营。正好是寒冬时节,乡民苦于寒冷,若是没有这茶楼,人人早晚都是冰水洗漱,要不就不洗漱了。现在倒好,不少乡民一早进镇子歇脚,在这儿洗漱了再找些活干,便是妇人也多有日日进镇的。反正交了柴火不用白不用,不用多亏呐。”

刘顿闻言颇为惊讶:“妇人也日日进镇?莫非正月里日日有赛社集市要赶不成?否则就为白用点热水走几里地也不值当吧?”

店主很是自豪地说:“咱镇上腊月时新开了一家织坊,听说就是诸葛郡丞的妹子开的,真是仁善啊,听说就是怕那些占小便宜的村妇白白进一趟镇子没事做。一个时辰一个五铢的工钱,招人织锦呢。

老朽这些日子也见了不少乡邻村妇,去年都是自己煮茧缫丝的,现在看了织坊收丝和丝坊收茧的差价,算了算还不如卖了茧去织坊做工呢。再有些本钱的人家,就想多种两倍的桑树,自己缫丝来不及就花钱请缫丝坊缫,再把丝拿回去自己织锦。”

刘顿听了,已经超出他的理解范围了,毕竟他是乌桓人,数学肯定不行,所以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问的。

而刘备几个戴着斗笠,在旁边喝着茶、酒,吃着冷兔、冷腊鸡腿,心中已然颇为澎湃感慨。

居然连郫县的百姓都会简单算账,知道时间花在做什么工上最划算,赚得最多。

养一倍的蚕、自己手工缫一倍的丝、织一倍的锦。还不如养三倍的蚕,花钱雇人缫丝,再买个织机织三倍的锦。

如今是寒冬,并非收丝季节,所以茶楼里也没有收茧的掮客和卖茧的蚕农,但茶楼门口依然挂着一块写着两个月前收茧和收丝价的木牌子,已经积了些灰尘。

刘备他们刚来的时候没有注意那块牌子,现在重新再看,却别有一番认识: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蚕茧、生丝和蜀锦的收购价,而且都是按照“一匹锦”的用量来算的,所以很直观就可以告诉每一个人,每个生产环节的附加值是多少。

每一天,每一个进茶楼的村民,都要被刷新强调一遍:缫丝的附加值已经降到历史最低了!分工外包吧!

“伯雅与子瑜真是经世济民之才,民力不增而财货倍增,奇才啊。若假以时日,给子瑜十年二十年锻炼,可为大司农。”刘备由衷地跟关羽如此感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