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322章 张济:还没打我就被包围了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平原上的河流水速,一般也就是每秒半米到一米,落差低,全靠后面的水头推着走。

山区落差大,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比如长江在三峡段,平均流速可以超过三米每秒。汉水在秦岭和大巴山区差不多也是这个速度。

按照这个标准,从河池县东北方的汉水故道开挖点,一直到陈仓城,直线距离不过一百六十里。算上山区的迂回曲折,也就二百里出头,一天时间水也就流到了。

不过,因为西汉水刚刚决口的时候,往北的水量还不大,而且河道干涸了整整三百八十年,最初一天半的水量,基本上都被沿途的草地林木土壤吸收了。

河水一点一点往北拱,基本上到二十九日,大散关前才形成明显持续的水流,而且水深不过尺余,宽不到十步。

后来还是李素发现这样不行,估算有误,从二十九日开始,又让刘备派兵紧急进行了又一波作业——

把往南流的现有河道用围堰堆土塞窄,降低往南的流量,把更多的水硬逼到北侧。如此一来,从河池县流往武兴县、西关驿的水量锐减,才算是在短时间内满足了西汉水北支的水量和水位,可以让吃水不超过三汉尺深的小舟和木筏安全通过。(70厘米)

先锋部队从正月二十九日开始,沿着河道徒步行军往北,船队则是在二月初一才北上,比步兵晚了两天,一切井井有条。

……

正月三十日,午后时分,陈仓城里的守将张济,照例每天巡视一圈全城。

当他走到城东南角的时候,看到了一幕让他有些奇怪的景象:面前的城墙根下,居然蔓延泡着一大片水,至少直径数里,但看起来不深,也就是个大水坑。

“怎么回事?为何城墙根会积这么多水?城内不会有事吧?是城壕涨水么?”张济逮着手下一个名叫张先的都尉拷问,这张先是他的亲随,负责这段城防。

陈仓城作为军事要地,当然也是有城壕的,但并非常年都在城壕内灌水,很多时候只是旱壕,这与陈仓的地形有关,因为这儿不适合常年造全围式的带水护城河。

陈仓城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面靠近陇山山口,地势自然隆起。

而南侧有秦岭、北侧是渭河,按说应该“南高北低”,不过这一点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陈仓城东南角就是三百八十年前的西汉水故道,是西汉水汇入渭河的点。

西汉水故道枯竭后,因为冲刷出来的肥沃河床渐渐淤积,三百多年来陈仓城渐渐东扩,夯土城墙也有破了重修好几次,所以城区面积渐渐变大,把平整的河道故址包含到了城内。

修建城市的选址,历来都是希望尽量靠近水源,还有就是尽量覆盖平整的河谷冲积平原。陈仓已经在关中平原的边缘,城市扩张当然要往更平的东边扩。

但也正因为东侧特别低,如果常年在城壕里灌满水,东边就会溢出来,甚至控制不好就容易淹着城墙根。

所以和平年代时,陈仓的U字形城壕的两个顶点,与北面的渭河之间,起码还有几十丈没有挖通。只有到了打仗的时候,城防确实危急,才会把断口挖通,把渭水灌进来,还要随时控制灌进来的水量多少。

这一点也是张济到此驻军两年来,慢慢学到的地理常识。今天看到城墙东南角被淹了,才会有此一问,心中略感焦虑。

都尉张先也没搞明白,支吾了一会儿后,用揣测的语气回禀:“将军,如今已近二月,即将春耕,前几日春雨绵绵,或许只是秦岭北坡融雪从散关谷中流出,与春雨汇聚一处,略有积水。我刚才也试过,墙根水深不过尺余,应该不成问题。”

张济想了想,倒也是这个道理。

二月初二龙抬头,那就是春耕开始的节气了,如今还剩两天,春雨绵绵也很正常。

张济便点头吩咐:“但愿是我多虑了,明天再来看看,若是水势稍退,便不值得大惊小怪。你多盯着点儿。”

“遵命!”张先满口答应。

张济又去西、北两侧巡视,发现没别的问题,担心也稍稍褪去,临近傍晚就回府歇了,一夜无话。

然而,当他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一上午时,再次巡视城防,就发现问题又严重了些——东南角城墙根下原本一尺多深的水,居然涨到了三尺,而且最严重的是已经蔓到了陈仓城的东门口。

城门虽然可以关闭,但门缝根本不密封防水,所以水都流到城里,把东南角淹了几个街区。午饭过后,更是把整条东门以南、到城墙东南角的这八分之一城墙内外墙根都淹了。

下午申时量了水位,外墙根水深达到了三尺七寸,内墙根也就一尺两寸。

张济又不懂地理水文,也没读过历史,所以他当然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汉水复归故道往北之后,因为只有秦岭山区的河道是依然被秦岭的山体阻隔、只能沿着谷底最深的位置流。可流出秦岭后,因为失去了山体的束缚,也就蔓延开来了。

从散关以北离开秦岭山区、到最后进入渭河的这四十里河道,已经因为三百八十年的人类活动消失了,变成了平地,河水也就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湖泊,哪儿地势低往哪儿积。得再积好几天、水位升高数尺,最后和城东北角与渭河的岸边齐平、河水从此注入渭河,才会不再上涨。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到了这一步,张济知道事情肯定是大条了,紧急召集城中文官,尤其是户曹、田曹那些管民政、偶尔管组织民间自修水利的,一起商量这事儿怎么办。

田曹的曹掾倒也懂行,花了一下午仔细观察水情后,给张济汇报说:“将军,此事着实天候反常,但事已至此,卑职建议挖通东城壕与渭水,让城东一部分的积水导入渭河。”

张济还在担心倒灌,忧虑道:“那不是战事紧迫时才用的手段么?我记得你说过,挖开东壕与渭河,渭水会倒灌淹掉部分城墙的。”

田曹掾:“不会,如今城东的积水,水位已经高过渭河了。原先就算决渭,也淹不到那么深的。”

张济看了看天色,已经是傍晚了,也不好临时组织民夫和士卒施工,就说:“那你先预做准备,算算需要多少人手工料器械,我给你批。

明日一早就开工,掘开东壕与渭河之间的缺口排水。不过要随时注意水位,要是春雨与凌汛过去,水位降到比渭河低了,你再给我马上堵上。”

田曹掾:“遵命!”

……

很可惜,第二天,二月初二一早,张济根本没机会派遣田曹掾带人出城施工了。

因为就在一夜之间,水位又上涨了一尺多,而且有几支部队从大散关谷道里杀了出来。

赵云有一万五千骑兵,最先头的五千人当夜就直插渭滨。

然后靠着一批从西汉水故道里放下来的木排,一直流到陈仓东壕最北端,骑兵们把木排解开,扛着木头翻过最后几十丈到百余丈的距离,丢进渭水重新扎好,这样就有了可以在渭水中渡河的简易船筏。

此法与默罕默德二世的“金角湾旱地行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工程量则要小很多,因为西汉水在陈仓城东形成的积水湖泊、与渭水之间本来就只隔了几十丈宽的一道河堤了,高度落差也不大。

如此一来,刘备军几乎是在出兵偷袭的第一夜,就在渭水上得到了一批船只,而这几乎是历史上其他北伐者很难想象的。因为凡是关中地区遇到北伐,渭河的“制河权”基本上都是在本地军队手中,船只都是本地军阀提前集中搜缴走的。如此的突然性,也就导致赵云的出现根本无法提防。

张济醒来的时候,赵云已经渡河了五千人到渭水北岸扎营,阻断了张济与北方各县之间的联络。

而赵云一共有一万五千骑兵,剩下的一万人也在源源不断涌出散关道。

第二个五千人驻扎在城东,离城十余里,避开了城东新形成的大水坑,为的是阻断张济向郿县、长安方向求援,让长安方面尽量晚才能得到陈仓被偷袭包围的情报,尽量迟钝李傕的反应。

最后一个五千人,则是等渭河上的船只有所空闲后,在二月二日上午才渡河北进。

他们的目的是沿着渭河北岸的支流汧水前进,能够诈城或者以威势迫降汧水沿岸的榆麋县和汧县,那就最好。实在无法诈城招降也无所谓,稍稍留兵监视而县,然后沿汧水继续北进,到汧水尽头西岸的陇山要隘街亭,把街亭抢下来即可。

抢占街亭的目的,前面也说过了,是因为知道郭汜的七万大军现在就在陇西,所以要堵死陇西退回关中的两个隘口,分别是渭水河谷和街亭,这样郭汜就无法翻回陇山增援张济了。

当然也不能指望赵云这五千骑兵来负责后续的防御工作,一开始动用骑兵,为的就是行动迅速、出其不意。一旦站稳了脚跟,关羽后续自然有源源不断的步兵大军跟上,负责堵口的防御战,接管这些防区。

比如就在二月初二、大军刚刚出谷的第一天,关羽就派了严颜领五千步兵、其中还编有一个八百人的陷阵营,在陈仓城西的渭水谷口两岸驻扎,把郭汜南面这条来路先堵死。

然后再派张任,也带五千步兵,也是同样的装备配置,步行行军赶去街亭,大约要三天的急行军,然后接管赵云骑兵抢下的街亭隘口,负责后续防务。

关羽在蜀中练兵这两年多,对于蜀地兵将的脾性也摸清楚了。

关羽知道严颜张任这些降将的特长就是山地防御战,而非平原大决战或者攻坚。尤其是严颜张任丝毫没有在平原上对抗重骑兵集团冲锋、或者是被弓骑兵骚扰的战斗经验。所以跟李傕郭汜主力平原决战不能指望他们,只能是关张赵马这些将领亲自带兵。

严颜张任就负责守陇山险隘、堵临渭、街亭就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