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11章 派王朗去监视赵云鲁肃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在兵农分离的募兵制实施之前,华夏大地上的军阀,除了西凉军那种不事生产光靠抢的禽兽以外,其他诸侯多多少少都得尊重农时,春秋耕作收割,冬夏农闲用兵。

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领地有可持续发展性,不至于竭泽而渔。

尤其是195年,建安元年,随着天下汉臣诸侯名义上重新听命于皇帝,无法兴无名之师互相攻伐,这种收敛就愈发明显了。

从正月下旬,到三月过半,整整两个月的春耕季,以及春耕前的开荒准备期,所有州牧都在种田,没有挑事。

李素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在成都每天除了吃喝玩乐泡澡搓背,就是料理日常公务、劝农整顿,一派无为而治。

直到三月下旬,李素才结束了无为而治,有了一些动作。

首先,是他在三月十六的时候,就派了信使,正式给刘备上书,劝刘备在自己后方的部分州试行“废牧立使”,陈明利害。信送到之后,刘备自然会在长安组织讨论,形成公论,然后送去雒阳请皇帝批准——

刘协正月里就已经从弘农起驾去雒阳了。河南尹朱儁自194年下半年开始,花了不少钱修缮雒阳宫殿,年底的时候已经初步修复了。

虽然没有灵帝时那么奢华,很多装饰性的东西破坏了之后也没重建,但至少已经没有断壁残垣,废墟垃圾也都清理掉了。修复后的皇宫只能说是简朴而干净,颇有简约风,住肯定是没问题的。

刘备想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实施民政改革,而且理由充分,有“为了防止国家再陷入军阀割据”这个大义名分,刘协当然不可能阻止了,也没借口、没实力阻止。所以这事儿也就是往返走个过场,主要时间都花在信使赶路上,不出两个月肯定会有定论。

李素的信使三月十六离开成都,四月初八抵达长安,刘备会商讨论、让钟繇荀攸刘巴都谏言献策,花了六七天工夫。四月十五派钟繇从长安出发,带着刘备阵营的共同意见去朝见皇帝。

钟繇因为是文官,不能跟快马信使那样没日没夜赶路,所以走得慢点,长安到雒阳七百多里路走了十天,十八日到华阴,二十日到弘农,二十五到雒阳。

刘协接见后,拿着钟繇呈递的刘备表章,问董承、段煨和朱儁,还有作为三公的杨彪、蔡邕、赵温,让他们都发表意见:

“诸卿,皇叔表奏右将军李素由益州牧调任雍州牧,并力陈当年刘焉逆贼‘废使立牧’之失当,建议在益州等无战乱的内地州重新废除州牧,另设三使,以为试点,观望对于上述各州渐渐消弭军阀割据之患的效果,卿等以为如何?”

在掌握兵权的三人当中,段煨跟刘备关系相对最若即若离,毕竟段煨当初在泾原之战中就已经决心投靠刘备求个安定了。后来是机缘巧合董承得势,段煨又不得不回自己的根据地弘农,才跟董承一起留在中枢。

所以刘协垂询时,段煨第一个表示:“陛下,臣一介武夫,不懂民政。但自先帝以来,天下大乱,凡祸乱天下的军阀诸侯,无不是刻意强化自己的兵权,没听说有在自己管辖州郡内削弱兵权、制约自己手脚的。

何况汉中王此论并未要求推行天下,只求在他管辖数州内施行,也不虞其他心怀犹豫疑虑的州牧猜忌,可见其心在公、所倡稳重。”

刘协没有表情地点点头,然后点名让董承开口。

董承是如今朝中将领跟刘备关系最戒备的一个——也谈不上敌意,纯粹只是戒备,因为刘备的武力太强大了,让董承忍不住猜疑恐惧。

所以董承委婉地说道:“汉中王此论确实为公,只是实施之际,难免有些……让人看不明白。他若是觉得各州不该再设州牧,为何在李素建议以后不再新设州牧的同时,又赶着让李素调任雍州牧?雍州不也是内地无需防范蛮夷外敌的州,那也是朝廷腹心所在,要是按汉中王的建议,雍州首先该设置三使。”

没想到董承刚说到这儿,三公当中作为知兵权威的太尉杨彪出言反驳了:“车骑将军此言差矣,雍州如何能说是无需防备边患的内地州?郭汜在武都,与雍州安定郡的朝廷守军隔陇山对峙。

我以为,汉中王在雍州暂时继续设置州牧,也是为了更快更便捷地调度资源消灭郭汜这个祸国余孽。而且北地郡、冯翊郡与河套诸胡邻接,也未彻底扫平。从中平五年须卜骨都侯以休屠各部叛汉以来,雍州早就有边患了,无非之前休屠各部并未真正大举入寇。”

杨彪这番话,让董承的反对不太站得住脚,他本来也就是强词夺理想方设法找借口,本来就不严密。

董承暗忖:“哼,你儿子当了大行令,都不来雒阳赴任,反而留在长安、或为刘备出使四方。杨彪,你这不忠之心,简直昭然若揭!”

可惜这话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就彻底撕破脸了,也就只能心里想想。

其他两位三公没怎么插话,司徒赵温就在那儿当和事佬,劝董承和杨彪。蔡邕则是全程老神在在一言不发,眼观鼻鼻观心,反正皇帝讨论的是要不要给他女婿另外调任一个州牧,这议题他要避嫌。

刘协扫视全场,对朱儁投去鼓励的眼神,让朱儁最后扮演定海神针、消弭朝中分歧。

朱儁原本是不想发言的,主要是他身体不太好,已经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

历史上的朱儁,在195年就死了,不过历史上他的死因是“郭汜扣押百官时,朱儁性情刚烈,不甘受辱气死”,所以现在没有了郭汜的羞辱,他好歹还能走动。

但毕竟也是六十好几的人了,身体本来就不好。去年下半年为了操心彻底修复雒阳皇宫的事儿,他又亲自奔走、经常加班加点监督工期,深秋初冬的时候还偶感风寒了两次,身体愈发虚弱。

刘协让太医给朱儁看过,当时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只是让朱儁静养。回来后刘协私下里问那个太医,让他别怕说错话,不要讳疾忌医。然后刘协就得知:哪怕朱儁没有别的什么意外,估计也就这两年了。而且风寒和劳累让朱儁的心肺都有一定的受损。

从现代医学来看,那就是高血压心脏病这些风险都在提高,还有风寒转化的肺炎渐渐趋于慢性。当然这些细节太医肯定是说不出来的,古代也没这些医学概念。

从那以后,刘协就给了朱儁唯一的特权——上朝的时候可以赐座。

此时此刻,朱儁见他不出马就没个结果,皇帝也给暗示了,就挣扎着要撑着身体站起来。

刘协连忙出声,示意旁边维持朝议秩序的宦官过去扶着:“大将军不必起身,坐着回奏即可。”

朱儁拱了拱手,顺势重新坐好:“陛下,老臣以为,汉中王此议,于国有益。长远来说,确能减少边将割据。至于他先试点哪里、后试点哪里,并不是眼下最重要的议题。不如先做下去,效果好了,自然可以要求他在所辖数州全面推广。

天下还有那么多州牧恋栈不去,不肯支持这项改革呢,我们何必对汉中王苛责过多?天下大势板荡如此,皇室权威衰微,乃近十年战乱,累至今日,自然也非一朝一夕可解决,陛下春秋鼎盛,何不嘉奖忠善,徐徐而为。”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最后这句话,对刘协的打动很大。

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他才十五六岁,还有得等,找机会找借口挤兑住天下统兵诸将才是最好的,反正那些长辈军阀都活不过他。

“既如此,便准皇叔所奏,太常卿,拟旨。”

准了设立三使和调任李素为雍州牧后,下一个议题就是确立其他一些原先就没有州牧的州的三使人选——这跟前一个议题是独立的,一码事归一码事,要单独讨论。

刘备要拆分益州为益州和滇州,然后在益州、滇州推荐三使人选,这些刘协已经不过问了。

但刘备建议在交州设三使,这是肯定要经过朝廷讨论的,交州有机缘设使,只是因为交州刺史张津被杀之后,朝廷没有任命交州牧。

刘协:“皇叔另一封表章中,表安南将军赵云领交州防御使,长沙太守鲁肃为交州布政使,并希望朝廷配合于他,从朝中另派一人为交州观察使,以见证三使制度的效果、能否不战而使交州各郡重新归于朝廷统辖、按旧制四时纳贡。诸卿以为赵云、鲁肃是否胜任?若从其议,观察使又派何人为妥。此人既要足够秉公,又要名望足以服众,才能监察鲁肃施政。”

刘协对于刘备表的这两个人选里的赵云,还是非常有好感善意的。毕竟赵云当年在十常侍之乱中、刘协从南宫通往北宫的复道上,跳桥逃生,赵云救助过他。刘协后来也观察过几次,发现赵云是刘备帐下诸将当中最重视大义的。

这一点跟关羽张飞不一样,关羽张飞更多就是跟刘备私交好,他们忠汉是因为忠刘备。而赵云的忠汉更多是纯粹的忠汉。

所以刘协言语当中,下意识就表达出了一个倾向:如果派去观察使,那也是观察鲁肃的,赵云不用被观察。

朝臣能做到如今的位置,个个都是人精,他们也听得出皇帝的倾向,也不想吃力不讨好做这个恶人。一番商议之后,杨彪赵温蔡邕达成了统一意见:

“起奏陛下,臣等以为,各州设置三使,位在太守之上,必须从朝中派出九卿级别的重臣担任,才足以示重视。九卿之中,现有大鸿胪王朗执掌安抚各方,正当其责。且王朗担任大鸿胪前,原为会稽太守,了解南方山越事务。让他观察交州、协调夷越、督促鲁肃,足以示天下以公。”

刘协看这一次朝中意见居然那么统一,也就大笔一挥,颁布旨意让王朗去监视赵云鲁肃。

这也算是朝廷往刘备阵营内部安插的一颗钉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