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12章 一路种田到前线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12章 一路种田到前线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知道自己给刘备的上书肯定会被批准,所以他也不想耽误时间。

三月份奏表递上去之后,他立刻就已经开始准备北上屯田、配合关羽马超西征凉州,并且为将来战后的安抚工作预做准备。

甚至在李素本人动身之前半个多月,李素就关照典农中郎将国渊先行,带着大批物资、军械和移民、牲畜、舟车从梓潼郡往武都进发。

具体的方略,其实李素在去年回成都之前,就跟刘备商量好的,这半年里书信往来也在不断调整计划,所以刘备始终心里有数,非常放心。

至于为什么平一个西凉,要同时动用凉州牧关羽和雍州牧李素,这是刘备自己的事儿,他觉得合适就合适,别人没法质疑。对刘备来说,名义不重要,关键是利用李素这次调动,趁机实施“废州牧设三使”的地方官制改革。

由于去年的关中大旱,所以今年对凉州的西征,军粮补给依然要从富庶的益州出,关中地区只要确保自给自足、然后拿下河东郭太韩暹即可。

从益州往陇西运粮的粮道,自然就是历史上诸葛北伐出祁山的那条路。由于这条路上并没有发生诸如“高祖皇帝显灵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便于运输”的神迹,所以运输损耗依然是比较大的。

如果说经过李素整治益州交通基础设施后,从汉中运一石粮食到陈仓、启程的时候依然得起运两石半。

那么从嘉陵江葭萌关起运、走羌水、白水,用小船运到武都郡和天水郡边境的沓中、临洮,依然要承受“起运三石半运抵一石半”的巨大损耗。比历史上诸葛亮的损耗降低了一两成,还是因为嘉陵江航运条件改善了。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再考虑到从成都平原或者巴郡调粮食去葭萌关的损耗,实际上最终从成都起运十石才有一石到武都天水边境,从巴郡起运稍好一些,八石有一石运抵。

好在益州这两年比较富,还种了一年多双季稻,内线作战起码能维持几十万士兵打防御战,对外主动进攻,也能支撑十万大军吃大半年。李素让诸葛瑾他们多方筹措,把府库余粮都调度整顿一下,倒也没有捉襟见肘。

……

三月二十日,李素在成都城北举行了出发前的仪式,因为主要的移民队伍和物资,包括一批棉花种子、棉布、新式棉布织机样品、大量的技术工匠,都跟着国渊先走了小半个月了。

所以李素只要带着五千士兵和随身武器装备、口粮,轻装上阵即可。考虑到李素会走得比较快,他跟国渊约好了是四月初五抵达沓中,而国渊应该比他早到两三天,先把移民安顿下去、做好迎接工作。

送行之时,诸葛瑾还在那里面露忧色,似有不忍。李素知道他是质疑后勤安排,心疼钱粮浪费。

李素也拍着他的肩膀说:“子瑜,我知道,你看着近百万石的税粮和大笔的物资被耗费掉了,心里不甘。但我这也是为了让凉州打下来之后尽快消化安定,不至于成为一个拖住大王的泥潭。

区区郭汜算什么?杀郭汜容易,歼灭郭汜的主力、攻破郭汜盘踞的最重要的城池郡县,都容易。但难的是让凉州羌乱平息,从此不再背叛朝廷。羌人自桓帝时开始为害,二三十年了,不得消停,不是灭掉出头的军阀就行的,要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根子上治理。

我早一年带着移民去沓中和天水种棉花、教导出一两万民户成为熟悉在河西走廊干燥寒冷日照充足环境下种棉花的老手,将来就早一年把这些熟手分布到臣服的羌人部落中,与他们胡汉杂居、同化羌人适应我们种棉穿棉衣的生产生活方式。”

诸葛瑾苦笑一下,端着酒碗给李素敬酒:“使君所言,我何尝不知,只是没想到那么急切仓促。若是多等一季粮食收成,至少等今年夏粮下来之后。陈仓和郿县的产量能反哺天水了,也不用咱这儿多花那么多粮食。从陈仓出一石粮食,抵得上成都出四石呢。”

李素爽朗地拍拍他肩膀:“那不就得了?成都运一石粮食到陈仓,就要起运八石。现在直接运到沓中、天水,差不多也是八石。我们还省了让陈仓人的粮食走回头路了。

账你要这么算:益州的粮食,除了将来用来顺流而下平定荆楚吴越之外,就没有耕高效地支持全国战场的用途了。既然将来平荆楚吴越也用不了那么多财富,还不如把现在的蜀地余粮榨一榨。未来大王搞定凉州后的方略,就是全力往东平定。关中河东要对付司隶、河北、中原,益州要对付荆楚吴越。让粮食往西走回头路是很不划算的。

另一方面,我知道你嫌今年太急了,可我们不得不急。首先我们现在急一下,五月份还能在沓中、天水多种一季夏麦和棉花。其次,如今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处理郭汜,那是建立在关东诸侯还相安无事的情况下。陛下和大将军朱儁,看似安如泰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趁着他们没出事,把凉州彻底梳理干净,值!

更何况,你刚才账目里的算法,认为‘运十石或者八石粮食才有一石抵达沓中、天水’,这个算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你是按照‘车船民夫还要回程’的算法来算的。可我们这次是单向的移民,所有移民本身客串民夫,到了当地就不走了。你算进去的回程口粮,实际上相当于他们在当地吃到秋收的口粮。这么一算,损耗又少了一小半。

相信我,蜀地这么安稳,人口增长肯定会很快的,只要一直和平,不到两代人,益州变成一千多万人都是有可能的。我今天帮你拉走十几万彻底无地的赤贫,到西北地广人稀的地方给他们分田地,也是帮益州缓解压力。

沓中之地本就肥壮,于夫罗呼厨泉在当地经营数年,能养活上万骑兵的战马,如今改牧为耕,刚好多容纳两三万户屯民。我选地方和定计划规模都是仔细算过的,不是拍脑袋瞎想。当地腾出来的地能够多少人种、还有得轮耕休耕,都在我计划之中。”

诸葛瑾被李素这一番高瞻远瞩面面俱到的话说服,彻底再无怀疑,真心祝贺李素马到成功。李素这几个月也不是白泡澡的,凡是后勤统筹方面的账,他早就做扎实了。

……

充分的准备,是一切按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李素做得那么扎实,路上自然再也没有意外值得赘述,大约二十天后,他就带着几千军队抵达了沓中县。

国渊也果然比他早到三天,先把给百姓们分田地的活儿给安排了。所以他来迎接李素的时候,李素视察到的是两万多户已经各安其位的贫民。

这次移民过来的人口,一共是两万多户,接近十五万人,充分考虑了呼厨泉走后腾出来的地皮够多少人分。这些人除了是在益州彻底无地赤贫,还有些别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是汶山郡的青羌人——如前所述,川西山区的蛮兵,有青羌兵和叟兵,刘焉刘备都用过。

青羌人就是川西雪区的人,叟人就是越嶲郡大凉山区的彝人。

因为川西雪区青羌人,跟河西走廊的羌族人民族构成比较相似,都是“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原住民”,所以以这些穷人作为移民主力,一来是要赶路的路程少一些,二来也是便于将来民族融合,不会被河西走廊的羌人太过排斥。

而李素也不担心益州的青羌会反过来被河西走廊的青羌同化,因为益州青羌在刘备统治后日子越过越好,谁会不想在有钱统治者的领导下日子欣欣向荣?李素这次鼓励他们移民,还给他们分足量的无主田地,给他们四户人家合用发一头耕牛、一匹驴骡驮畜,还给他们发一套免费的农具,作为移民吸引政策。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后世21世纪,只有长白山南麓的外国人,会偷偷来投靠北麓华夏延边的朝鲜族兄弟,绝对不会有延边偷去投靠山对面的穷人(我不是指去南邦的,那个不算)

李素到了之后,稍微看了一下,就对国渊的办事效率非常满意:“可以啊,才几天,都有勤快的青羌移民开始翻耕地皮了,真够勤快的。”

国渊得意地说:“这有什么,我都干这个五年了,从嘉陵江边种到五月渡泸,种到南中不毛之地,再种林邑稻、身毒棉,五年换了四个地方。现在是第六年第五个地方了。沓中这地方比那些年开梯田的山区肥沃多了,原本就是打理过的优质牧区,而且是轮休的地皮,现在牧改耕而已。

去年呼厨泉走后,当地官员已经有派人组织整顿了,今年我们来之前,新上任的武都太守射坚,已经组织徭役趁着冬天干燥,把这儿枯草烧荒了一下,没等春草再长出来。现在直接翻耕就能种。争取四月下旬之前把夏麦和身毒棉都种上,九月份可以收获。这样随军运来的粮食也够吃。”

李素连连嘉许,国渊是个踏实人呐。视察完了劝农的情况后,李素又想起个事儿,问道:“你让民夫一起运来的军械呢?那些新式的四棱锥枪和甲胄,过几天就先运到天水,交付给关将军和马校尉。他们可能五月份就要跟郭汜开战了。”

国渊当然不会耽误这种运输跑腿的活儿,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李傕都死得那么惨,郭汜还能翻起什么风浪?关将军马校尉出手,杀鸡用牛刀了。其实没有这些装备也打的赢,所谓西凉骑兵,跟大王的大军阵战,根本不堪一击。”

李素:“但郭汜跟李傕相比,他的优势是打不过还可以跑。去年长安城摆在那里,李傕不能走,也没法断大王粮道。河西走廊绵延千里,我们不怕郭汜跟我们打,就怕他把我们放进去,然后骚扰我军粮道。

河西走廊西南靠山,东北是草原荒漠,处处都能被迂回,防守方却不能处处设防。而要确保粮道不失,我们就要做好‘以数千护粮队士卒,都能击溃近万劫粮骑兵’的万全准备。精兵、精良军械、甚至运粮的车辆,都要精挑细选。

等夏麦和身毒棉种下去之后,农闲的时候,咱还要组织民夫徭役伐木、配合工匠造一批新的粮车,要本身自重又轻便、又适合防备骑兵偷袭劫粮的那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