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605章 旱地行舟2.0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605章 旱地行舟2.0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关羽防区内的部队一共是六万人,此次出征他带走了四万,在闻喜、安邑留两万精兵守城。

从绛邑县开拔西进后,经过两天的行军,部队就悄悄抵达了浍水源头的黄父邑(今侯马市翼城县,绛邑就是现在的侯马市)。

别看这段路程才一百二十里,走了整整两天,似乎不快。但考虑到这里已经是太行山区边缘,坡地丘陵众多、谷壑纵横,这个速度已经挺难得了。

部队的人员基本上靠沿河步行,物资才用新式船型大篷车沿着浍水运输。

关羽这四万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两三年前平西凉青唐羌时的旧部,包括王平、张任等年轻将领。这支人马今年下半年刚刚从西边调来增援,所以没参加过上半年关羽那场从雒阳败退回来的战役,战力保存也比较完整。

当初关羽之所以不用他们,是觉得上半年那场突袭雒阳的战役,用不到王平麾下的青羌兵、叟兵、板楯蛮等山地部队,那次关羽选择的路线,也是王屋山脉以南的,没有山地兵的操作空间。

但这一次,诸葛亮劝他走迂回更远、更为险峻一些的王屋山以北进军路线,全军需要愈发深入太行山,来换取奇袭的突然性。这种情况下,闲置了两年的王平张任就有用武之地了。

袁绍根本不知道刘备那五年是怎么过的!

也就是从董卓进京到李傕被灭、刘备被堵在益州山沟里那五年!

刘备为了穿越秦岭大巴山岷山陇山搞北伐,做了多少种田部署、精炼了多少山地部队。

刘备阵营上上下下都一度以为,随着“光复关中,还于旧都”的目标打成后,这些山地兵可以光荣完成历史使命了。没想到歇了两年后,又从西凉祁连山边缘地带拉回来,要在太行山里再穿插一波,发挥余热。

关羽的四万士兵里,专业山地兵一共是一万五千人,主要是青羌兵最多,占八千,因为青唐羌人本来就生活在青海、川藏边界的山区,包括祁连山,习惯了苦寒雪山的气候。所以哪怕农历十一月到并州来打仗,依然受得了寒冷的气候。

其次第二多的是叟兵,也就是川西大凉山的彝人,这些部队也靠近川藏边界雪山,耐寒也还行。

最少的是王平老家的板楯蛮,也就是巴西郡的大巴山山民,只有两千人,要不是因为山地军主帅王平得带点老乡充实基层军官,板楯蛮甚至都不会带这么多,因为耐寒性太差了。

至于历史上为季汉提供了相当一部分“无当飞军”兵源的南蛮昆明夷山地兵,这次一点都没带,这些人来了不用打仗都会直接冻死。除非是仗打到明年夏天还在太行山区拉锯,倒是有可能把这些人拉来用用。

……

抵达黄父之后,部队此番山区迂回进军的精髓才真正要开始体现。

王平、张任等部将,指挥士兵们把一辆辆比原本型号更大更修长的新式船型大篷车,从浍水里拖上来,费尽千辛万苦生拉硬拽,在缺乏牛马牵引的状态下,完全靠人力推拉,拖到三十里外的沁水上。这短短三十里,就要拖一整天。

不过,到了沁水支流源头后,这些大篷车和旧式大篷车的区别,才真正显露出来。到了目的地后,士兵们纷纷拆开车厢底下连接轮轴套的卡榫,再次把车厢推下水,车轮连带轮轴依然留在了岸上——

原来,黄月英这次改良的大篷车,加大了车厢(船体),尤其是拉长了长度,也跟走舸一样在船舷加高了更便于堆货防水的挡板,也调整了船底的水线面。

也正因为这些调整,这种篷车其实不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只能是专注水运,陆上只能稍微偶尔走一段,还非常费劲。等于是用更好的水运适航性换取牺牲陆运通过性。

但更关键的是,车轮和轮轴做成了一次性可拆卸的,所以船在航行到沁水之后、把轮子永久性拆掉,从此就变成了船,这船就一辈子只能呆在沁水-丹水里航行,最后汇入黄河中下游。

因为只要大篷车的车底有永久式的车轮和轮轴留着,那它的水上适航性肯定是不如真正的船的,阻力,流体稳定性,都会下降。篷车这种东西,原本设计就是在大西北,水陆运输里程占比比较平均的环境下,不得已而用之。

篷车最怕的就是山地起伏的地形、哪怕走水路也不敢走落差大水速不稳定的山区河流,更怕山区小河吃水深浅变化快、过险滩的时候把船底的车轮子磕了,直接就是船体被顶起来解体、船毁人亡的下场。

所以,当年李素在从益州北伐关中的时候,只敢造独轮车,从头到尾没考虑过大篷车。大篷车是他北伐关中成功后、从关中大西凉大戈壁时才敢拿出来的。

现在,把车轮搞成一次性可拆卸、拆完后就永久变成船的设计,也只是为了解决“刘备阵营至今没有占领任何一个黄河三门峡以下的流域沿岸港口,所以没法在黄河中下游造船”的问题。

黄月英这种新船,其设计指标是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性船舶,不是水陆两用的临时货,能充分满足山区河流水运。同时,又能在关中造好、陆路开过来,到并州一侧下水。

当然,因为这种船拆轮在山区河流航行后,就回不来了。所以原本用篷车运输时,可以节约掉的装卸工作量,又会重新冒出来。

现在只是第一次带货翻山,可以不用装卸,以后再回来接第二批货、打持久战的时候,就要在黄父邑安排很多民夫,把西边汾水来的军需物资卸船装车、往东拉三十里、然后再在沁水卸车装船。

这样的装卸工作量也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前线是几十万大军对峙,这边常年养活数万人数量级的码头工人是很轻松的。

不过,好在诸葛亮不是管杀不管埋的人,他跟着李师游历过一年“毕业旅行”,也带着当时还是未婚妻的黄月英坐了大半年的篷车,亲自坐得多了,每天揣摩其中痛点,也能拿出一些配套解决方案来。

所以,这次诸葛亮提供思路、黄月英帮忙实施,搞出了一种新式的人力滑轮组式起重机,可以用在码头作业上,也就是后世的“鼠笼式起重机”。

同时,诸葛亮优化了关羽军的后勤车船装货方式,弄了一些木板拼钉的方框,把粮草军械等东西都堆在这些木框里运,类似于现代仓库里铲车一板一板铲货的那种木框子。

这种木框可以直接挂上绳钩、用鼠笼式滑轮起重机吊起来,然后到另一端放下。这样就能轻松一键式搞定,从船上吊下来放车上、或者从车上吊下来放船上。不用再一包包粮食扛来扛去了。

不说实现了“集装箱式效率”,那至少也是做到了“托盘标准化”。码头装卸工的劳动量大大降低了,操作动作的繁琐程度至少节约了八成。虽然花的扛货力气没变少,但只要操作繁琐度简化,以后就可以设法再加点传动机构,让牛、驴等畜力来拖动吊车。

“异地造船”和“起重机集装框装卸”这两个后勤小外挂微微一开,关羽军在太行山区的战略机动性和持久性,自然是爆发了一个小台阶,走那些敌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大纵深迂回路线,也就不奇怪了。

……

在黄父邑折腾了两天,在沁水支流上游凭空变出了一支船队、并且建立起一个码头水寨稍稍留下一些兵马防守后,关羽主力继续西进。

而且因为这两天他的部队其实是在太行山里的险峻荒僻之地动作,所以敌人根本没注意到——袁绍军占领的最近的县城端氏和蠖泽,都还分别在六十里和八十里开外呢。

稍微设身处地想一想也能明白,山区河流的源头位置,肯定都是在山势比较陡峭高峻的险僻之处的,也没有良田可以耕种,所以连农民的聚居点都没有,最多是一些猎户。

而都已经农历十一月了,要不了多久太行山就要大雪封山,打猎的也早就储存好熬过冬天所需的收获了,谁会往这种地方跑?

相比之下,这一路上,倒是也有遇到过小撮人烟,结果抓回来一问,都是几年前就覆灭的张燕的黑山贼余孽。

可见太行山深处的蛮荒,张燕五年前就被袁绍吕布杀了,他麾下一些死硬顽抗之人往山沟里一钻,居然五年过去了还没被袁绍杀绝、斩草除根,袁绍的行政效率实在是不敢恭维。

不过这些黑山贼余孽也犯不着帮仇人袁绍出头,所以哪怕看到了关羽的大军也懒得通风报信。

十一月十三,关羽的军队就先后分别出现在了端氏和蠖泽两个县城的城下,而且都是提前迂回、截断沁水大路,防止城内官兵百姓突围报信。

这两个山区小县,说起来上半年的时候还属于关羽的辖区,因为它们从疆域上来说是河东郡的。后来四月份的时候,张辽带兵翻越空仓岭和中条山偷袭闻喜、安邑,在翻过空仓岭的时候,顺手就把这两个县城占领了。

因为实在荒凉,加上与自己的核心领地无法通水路,后来关羽也没考虑过收复,一直拖到现在。

(注:当时张辽来的时候没考虑粮道,因为贾诩对偷袭的成功率很有把握,觉得肯定能得手,当时有情报显示关羽在闻喜、东垣和周阳邑囤积了大批军需物资给远征雒阳的部队用。所以张辽贾诩只要偷袭得手一处,就能抢关羽的军需来用。

但现在关羽不能学张辽,因为野王并不完全空虚,麹义处于守势,野王城内也不一定有足够多的粮食可以缴获。加上冬天作战双方都完成了秋粮入库,野外没有粮食,关羽不考虑后勤是有可能饿死的。敌人也是因为知道关羽会饿死,才不设防)

此时此刻,关羽都等不及临时打造攻城武器了,直接让人砍木头弄简易飞梯和撞门木,然后就发起了凶猛的攻城,争取把这两个沁水支流源头的县城拿下。

这样,就算后续敌人反应过来反扑,也会被这两个县城阻挡,无法逆推到绛邑和黄父的后勤港口地带,也就无法威胁到关羽那一小段走陆路部分的粮道。

至于从端氏和蠖泽再往南、纯走水路的粮道,关羽倒是不担心将来被张辽威胁的。因为他这次用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船运,不是简陋的1.0版篷车了。而且蠖泽再往南,沁水的流量和深度也提升了。

张辽的骑兵翻越空仓岭而来、在山区下河截击是很难的,敌人在这一段也没有船只,只能拿骑兵和运输船对射,怎么看都是骑兵吃亏。

废话少说,端氏和蠖泽攻城战,很快就展开了,王平张任带着擅长攀援的山地兵各攻一个城。

本地的并州兵根本没见过南方山地兵的攀援战术,也不了解这些敌人的特征,倒也被震撼不小。

当然并州也是民风彪悍之地,如果是黑山贼出身的士兵守城,对于这种登城如飞的攀援敌军,也算是棋逢对手。

可惜这两个县城太小,没有安排多少张辽的嫡系精锐来守,光靠本地都尉、县尉的武装完全不够看。加上过去半年里张辽也没费心思肃清这里,很多士兵都是关羽那边投降过来的,就在今年四月份之前,他们还是跟着关羽混的。

现在故主打回来了,势头还那么凶猛,端氏、蠖泽两个县城,都是只用了一个时辰就夺回了。

关羽知道张任擅守,就让张任带五千山地兵、数千弩手,镇守这两个沁水岸边的山区县城,保护粮道,抵抗几天内就可能出现的张辽侧击拦截。

关羽自己带着剩下的三万人,还有徐晃王平等人,继续顺着沁水南下。

再前面,距离最终目的地野王县(沁阳)还有一百八十里路程。

沿途的障碍主要是一个太行山谷口的石门陉,外加一座沁水县(今济源县。今天的沁水县则是汉末的端氏县,今天的阳城县是当时的蠖泽县),然后就到了。

沁水县并非什么险阻之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直接从城外河里开过去。

倒是石门地势险要,是离开太行山区进入河内郡平原地带的关键,险要程度仅仅略逊于轵关陉和箕关陉,需要抢一下时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