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08章 千年大计,设计为本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08章 千年大计,设计为本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咂摸了一下诸葛瑾提供的数据,又复盘思考了一下,也注意到几个疑问点,便打断对方的继续陈述,先追问道:

“一共六万八千户,居然只有二十八万七千人,每一户的人这么少么?前两年的账目我倒是没关心,往年往凉州移民也是每户那么少人么?今年的移民构成如何?”

按照这个比例,每一户才刚刚四口人多一点,这在汉末绝对算是少了。一般朝廷统计的户均人数都是六个左右。

诸葛瑾对答如流:“往年移民户均也在六口左右,但那主要是因为往年往外移的都是无地赤贫之家为主,益州当地人多田少。这些百姓要举家迁走,孤寡无人赡养,迁移成本也就高了。

今年主要是重点解决了蜀中大族的相对贫寒少地的分支,连杨洪杨太守都带头支持了,陈实也没办法跟着认了。陈杨两族旁支、佃户就厘清了两万多户外迁。

这部分里,还有很多是核查了分家不彻底的、要征收额外并户杂费的,让无地幼子分家出来移走。年长的父母随长子在益州养老。

另外,益州地方财政上,今年也对分家部分外迁的移民提供了新的补助,尤其是对部分成年子女外迁后、留下的老人。

我采取了‘从年过七十完全免税,降低到年过六十完全免税’,原本的‘年过六十到七十之间,按次丁男减半征收’,改为‘五十到六十之间就算次丁男,减半征收’。这两项措施之后,百姓也都很配合。

同时,还能进一步缓解益州未来的人口增长、同时又让移民到雒阳的百姓更有活力、未来可以出力更多、增长更多。”

李素听诸葛瑾的解说时,一开始还愣了一下,但稍稍消化了其中原理后,才不得不暗赞果然精妙。

诸葛瑾可以啊,做布政使这几年,自己都琢磨出那么多精微奥义的“宏观调控”手腕了,这些甚至都没有李素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之前李素要求的移民,并没有进一步的精细分化,加上都是最穷的人移民,所以这些移民的年老父母肯定都要跟着走,否则老人留在益州会饿死。

但实际上,如果考虑移民效率,以及对各地人口增长的调控,当然是“只移年轻人”的效果最大化,对成本的节约力度和效率也最优。

道理很简单,老人移出去,只是移了本地一张吃饭的嘴,但老人已经不会再生育繁殖了,就算不移出去,在益州当地养老十年二十年后也会自然老死。

年轻人移出去,年轻人还会繁殖,这样把生育旺盛的移到需要人口增长的地方,长期效益会更明显,对人口密集地区的调控效果也更好。

当然,往年诸葛瑾就算想到这一点,也没法做,因为老人留在本地没活路。而西北太穷,有点出路的大家族的贫寒旁支也不肯去,移民阻力太大,容易引起民怨。

今年之所以可以了,完全是因为移民不是去陇西、金城,而是来河南尹。

就好比后世你给一个成都人兰州户口你让他移民,他可能怨声载道,但如果你给他一个京城户口,甚至只是雄安新区户口,让他移民,他就会乐意。

益州人也知道,天下太平在即,雒阳的凋敝只是战乱导致的暂时现象。那里毕竟是曾经的大汉国都,现在还有李司空兼司隶校尉整顿治理,未来富庶起来可期。

这种情况下,对外移民的阻力大减,才能吸引到更好的移民人口组合。

而诸葛瑾想到的,就是不再只盯着底层赤贫,而是拆分当地大家族的没落旁支。

大家族的没落旁支虽然也没多少田和闲钱,但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全家都移走,老一辈孩子多的,可以只让长子给父母养老,次子往下移民出去,全家的田都给长子种。

移年轻人的好处,就是对人口调控能事半功倍,因为你移走的不仅是现在这几个人,还有未来的繁殖能力。

同时把支持移民的人家,老一辈的纳税年龄降低十年,六十岁半税改到五十岁就半税,六十岁就全免,老人继续在故乡安享晚年就好。

甚至原本七十岁才全免的,现在可以改成七十岁政府还给少量基本口粮补贴,或者是给他负有养老义务的独子减税。

这样百姓的后顾之忧就少了很多,同时财政负担也不会很重——因为汉朝的医疗条件下,穷人能活到七十岁的比例其实很少,没几个人能拿到政府补贴。

诸葛瑾这一手宏观调控,居然把“退休养老补贴”的雏形给弄出来了,虽然不是普遍的。

不过,养老金制度在历史上的出现,本来一开始就不是普遍的——养老金制度最早在近代的普鲁士出现,一开始就是只给为国家立过功的退役军人的。

诸葛瑾现在无非是适用范围比历史上要扩大一些,李素敏锐地抓住这一点改革契机,觉得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性成法,将来行政有法可依。

李素想到得意之处,忍不住再次打断诸葛瑾,并且对身边的户曹财曹从事吩咐:“子瑜这个办法不错,你们要记下来,好好整理形成条例草案,我也好给陛下上书进谏。

比如,明确规定这一条款可以酌情适用于常年为国家服兵役的常备军人口、以及为国家服徭役参加政府工程达到多少年限以上的,第三部分就是响应国家移民号召开荒拓边的。

政府不一定要普发这种优惠,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响应人数的多寡,对于特别艰苦的那部分,给出‘提前十年到达免税退休年纪’甚至是领津贴。”

李素这番高屋建瓴的指示,显然对于如何利用“市场无形之手”,对政府工程和拓荒殖民等事务进行更精准的“宏观调控”,有巨大的作用。

可谓是把诸葛瑾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画上了点睛之笔。

张松、王累等相关参加今天欢迎宴席的幕僚,以及专业对口、最近刚来从基层马仔做起的孙资、贾逵、杨仪,无不表示回去之后立刻好好研究诸葛尚书的先进经验事迹,形成制度化的法条草案。

尤其孙资、贾逵、杨仪这仨没见识的,通过科举出仕才一年多,去年都是在做候补郎官、或者是京兆周边县的曹官。

现在被李素调来,他们连曹掾都算不上,只是个曹属,也就是最基层公务员,相当于“首相府办公厅科员”(张松王累那些好歹是办公厅里某个科长或者科室主任)。

他们之前对于司空的办公风格不了解,现在看到司空只是吃个饭、听取属下汇报工作,都能随口几句话就提纲挈领抽取出施证经验、形成国家律法草案建议,不由对司空的敏锐钦佩不已。

“别看是在吃吃喝喝,吃吃喝喝当中随口一句话听个汇报,都有如此收获,当真是圣人生而知之。”几个小科员内心敬仰油然而生。

诸葛瑾也忍不住赞叹:“司空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属下不过日常施政,偶有一得,司空竟能如此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令人受益良多。”

李素摆摆手:“行了,别谦虚了,子瑜这次的收获也不小。至少你琢磨出了一条让从此大汉移民调节人口、拓边,都效率提高的手段。

移民的关键就是移年轻人嘛,老人就该安土重迁在故乡安享晚年,怕孤独的,身边有个一两个儿子也够了,没必要都在身边。你能想透彻这一层,也算是比旧办法国、民双赢。

这次带来的二十八万多人,既然人口结构那么年轻,几乎没有老人,那差不多能动员出二十万劳力,壮劳力至少十几万。除了太小的小孩子,其他都是能干活的。

他们第一年来移民,种地收成未必够养活全家,到时候朝廷再拨付一些钱粮,让他们农闲的时候搞点新城建设,赚工钱补贴家用,也是两全其美。朝廷也不用担心拿着低廉工价招不到人。”

李素拍板定了调子,也就没人再对这些问题七嘴八舌,直接安排执行便是。

诸葛瑾等李素说完,虚心求教:“之前听舍弟信中说,司空筹划在雒阳周边,另建新城,疏解民商集中的问题和部分的驻军,以免将来雒阳的拥堵、民生艰难。

不知眼下可有想好如何选址、如何建设?朝廷和地方如有阻力,外敌如有威胁,又是如何处置的?属下也想请教,或能吸取经验,有所裨益。”

李素吃饱了本有些倦怠,既然聊到这些不太正式紧急的问题,他就起身踱步几圈提提神:

“想法是有些了,选址基本上也有眉目,只是还没到时机公布。未来的新城,我打算把提供工商的大部分搬过去。雒阳旧城内主要留百官、配套服务。

甚至科举文教和配套设施,我都打算单独挪到城南来,靠近这毕圭苑遗址、未来的贡院。而且要尽量往南靠,少占用河洛平原的宝贵耕地,造城就该造在比平原农地稍稍高一些的地方,又干燥,又不占用灌溉。

原先雒阳主要的负担还有一项便是驻军。不过未来我打算建议陛下,把京城的驻军分成三处驻扎,三成驻在旧城、皇城。三成驻到新城,这样虎牢关内加起来还有六成京城卫军。最后四成如果将来收复关东,就驻扎到虎牢关外的汴水敖仓边。

这样始终能确保虎牢关内的部队比关外多,再加上关外的部队,则要对任何地方的兵马形成绝对优势。关外驻军可以依托漕运供养,转运也不会太浪费。

不过,新城的建设设计方案,还在跟这个贡院一起征集当中——因为没有公布新城选址,暂时不好明着征。所以要夹带在贡院设计方案的征集里一起征。

不征又不行,主要是在伊阙这边相对高的平整缓坡地势,或者是北边的邙山余坡平整筑城,平整地皮的费用其实不算大,关键是新城用水汲水很成问题。总之各种设计细节一定要考虑周全,才能拍板。

从上个月开始,我可是一开始开的‘全部设计费三百金’的重赏征集全天下的工巧之士。现在已经加价到一千金了——当然,这个价格是能承接伊阙贡院和洛阳新城全部设计规划的价格,如果只能干其中一项,那就按比例分钱。

可能是年关将近,所以还没眉目。子瑜来了,正好一起参详一下,把移民的困难、要新城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都通盘考虑进去。千年大计,不能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