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09章 天子脚下才需要掺沙子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给诸葛瑾接风的日子,已经是除夕前两天。所以那天初步聊了公务之后,诸葛瑾也没什么别的事儿可忙活,很快就到了年关。

朝廷官员都要放假,诸葛瑾也正好趁着这点时间一个人私下里用功,多了解一下河南尹周边的情况,尤其是跟他弟弟多了解些情况,便于过完上元节后正式开展民部尚书的工作。

李素交代下去的各项事儿,都处在按惯性推进的状态,对工程勘测、设计规划人员的“招标”,也一直挂在那儿,堪称求贤若渴、论证充分。

千年大计,李素绝不轻举妄动。

好在他开的赏格够高,这事儿也提前就布局放出消息去了,前前后后快两个月,基本上刘备统治范围内各州都得到了雒阳要规划扩建的消息,凡是有点儿这方面本事的人才,对自己有信心的,也愿意来雒阳长长见识碰碰运气,一时间英才毕集。

哪怕没有人达到最终可以评标中标的程度,但李素也一口气高薪雇佣了很多技术人才。

这些人未来可以参与到雒阳新城、雒阳贡院的建设工作中去,乃至到南阳郡今年的运河项目上当“监理、施工员”,反正李素不嫌多,也不会出现人才浪费。

这些工程技术类的人才,史书上未必留名,所以李素目前还没遇到什么他一看名字就认识的大牛,不过名声不重要了,能干实事最要紧。

……

从除夕到上元节前夕,十几天的安乐祥和日子显得如此有条不紊。

整个年节期间,或许只有那些新来的益州移民完全没机会休息,所有人都忙着修缮盖房、整顿分到的田地,准备即将到来的春耕。

不过没有人嫌累,所有人都是自发自愿为了美好的前程而努力干活,连女人小孩都上了,没日没夜劳作。

毕竟在伊洛之地分到田,这种事情原先哪怕是想都不敢想。如果不是战乱,哪轮得到这样的机会。

哪怕未来几年之后就要恢复完全正常缴税,哪怕最初两三年算是半开荒、要渐渐培养地力收成不会太好,百姓心中也是充满希望。

河洛平原适合耕作的土地,东西最宽三百余里,南北宽最大的地方约一百三四十里。

不过有东西一半长度的区域,宽不足一百里,因为平原主要是沿着伊水和洛水两岸,以及黄河的南岸,来形成冲积河谷。离上述水系河岸二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就错杂着丘陵和山坡,被伏牛山、邙山甚至嵩山切割。

所以总的可以开发为平原易灌溉耕地的面积,按照诸葛亮之前的测算,最多可以达到“两万平方里”,也就是等效折合后世一百多公里长、接近五十公里宽的矩形。

整个雒阳八关笼罩的区域,总面积超过三万五千平方里,但剩下的不是城区,就是山地丘陵,或者灌溉不便的缓坡,没法开发。

毕竟古代之所以选择建都洛阳,而不是更东边的汴梁,看中的就是这儿的“八关形胜之地”,地势险要。

而地势险要的代价,就是可耕种的一马平川土地不可能无限量供给,跟出了虎牢关后的华北大平原还是截然不同的。

未来要仰赖河洛平原尽量自给自足,农业规划就很重要。那些废弃县城原本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现在因为毁于战火而腾出来了,那么重建的时候就要审慎规划。

尤其是现在新移民足够多了,可以把田都种起来,就不能像当初朱儁、袁术、袁绍三方掌握河洛时那么对地皮大手大脚滥分配了。

早在桓灵的时候,皇家园林就占了大量的肥沃适合耕作土地。后来诸侯也不敢腾退,加上百姓人也少了,也犯不着犯忌讳去腾退开发。

现在李素有了二十八万多人的生力军新移民,要妥善安置,当然是把那些没有建筑的圈占荒废园林全部开放。

灵帝时的西苑圈地,如今早就什么建筑都没了,剩下的草木也谈不上“保护环境”,反正种田也是保护环境,要种树木保持森林,去山上植树造林好了,犯不着占河谷肥沃。

西苑和夕阳亭周边被彻底腾退,南郊的毕圭苑则是把没有建筑的部分腾退,有建筑的暂时还留着。

诸葛亮彻底整顿梳理后,发现河南尹总可开发耕地折算下来超过了两千五百万汉亩(现代八百万亩)。

哪怕按照汉代顶格的壮丁占田百亩折算缴税,也够安排近三十万壮丁种田了(收税是按照你占百亩的三十税一来收的,实际上根本没那么多田,有也种不过来,要老婆儿子一起下地干活)

这次移民过来的二十八万多人,壮丁也就占十二三万,已经是非常高的比例了。

当然这些移民也不全是移到河南,只是四分之三移到河南,还有四分之一要移到黄河北岸的河内郡。所以河南尹能增加九万壮丁。

加上河南尹本地原来留下的人口也就二十九万,比外地人略多,但因为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壮丁比例低,本地壮丁才十一万。

所以河南尹本地加移民,全算上壮丁才刚刚过二十万,哪怕全部顶格分田也种不完。

不过,考虑到未来国家收回的土地还要备用或者挪为其他用途,暂时也不会把土地的产权都发下去。

只是移民壮丁每人先实授四十汉亩授田(现代12亩)女人和小孩先不授,就种丈夫/父亲的田。

如果有余力种得多的,暂时多种的田算是租种,或者是种满多少年后附条件允许发给个人,总之还是比较灵活机动的。

移民群体来之前,河南尹的本地居民对于田这种东西的产权也不是很关心,主要是乱世,谁也不知道自己能稳定住多少年。

说不定又一次军阀杀进京城,就会导致百姓不得不四散流亡,这样不稳定的状态下,田又带不走,田的性质也就没太多人关注。

不过,李素这样大规模移民过来,甚至移入人口短期内就占到本地人的三分之二以上、让当地总人口增长六七成。这幅准备长治久安下去的架势,很快让本地人注意到了分田的问题,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甘。

地广人稀不稀缺的时候,很少人注意荒地的产权,稀缺一产生,直接所有人都紧张了。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和诸葛亮当然也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协调矛盾。暂时安抚的处理意见是:

本地人凡是可以拿得出地契证明,而且至少在朱儁掌管河南尹期间就得到承认的权益,刘备政府当然也一贯承认。要给外地人分田,也只是分确认无主的荒田。

当然,如果是朱儁时期没承认的地权,是袁术时期冒出来的,甚至袁绍接受雷薄投降后,那一小撮利益集团的产物,就要仔细甄别了。河南尹的户曹财曹估计能忙活几个月,厘清这些问题。

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合法财产一定保护,历史遗留问题也一定要解决。

除了上述的确权之外,诸葛亮还请示李素,对本地原本缺地的农民,也补发确权——外地移民至少分四十汉亩,本地人就分七十汉亩,比外地人待遇高一级。

原来完全没有产权、只是无政府状态下自行耕种的,至少补齐到七十汉亩。原本就有一些地的,那就按照50%的额外额度补差额。

这个算法乍一听听不明白,给个数字就看懂了:比如原本就有二十汉亩的产权,那就先补到七十汉亩,原来的二十汉亩折一半加到七十上,最终有田八十汉亩。

原来有六十汉亩的,补到七十之后,六十部分折半成三十,加起来就是一百汉亩。

无论原来有多少地,只要是自耕农而非雇佃户的地主,那就都可以被补齐,原先超过七十的,就一刀切再补三十。

当然要是原来就是庄园主、地主,那就没得补了,这是合理的抑制豪强。

这样一番土地确权的组合拳打下来,本地人总算是被安抚住了,河南尹与河内地区的政权过渡期也就平稳衔接。

虽然刘备手上有刀把子,李素哪怕靠来硬的也能压住本地人。但毕竟作为未来的国都,还是治理手腕和谐一点比较好。

移民矛盾被压住、暂时出现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之后,刘备政权在雒阳地区的民心掌握率也是急速升高。

毕竟雒阳本地人其实对于“谁代表大汉”不是很关心,天子脚下呆久了,都容易对皇权更替缺乏敬畏心。

觉得这玩意儿不神秘,谁来了都能干,有种“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虚无主义心态。这种京油子心态,是外地人比不了的。

但是,因为李素一张一弛、文武并施的移民融合策略,初期矛盾压制住之后,很快好处就显现出来了——移民过来的人,对于刘备政权的忠诚度和认同感非常之高。

毕竟这些人都是在刘备仁政治理下生活了至少八年,还被刘备分了田,还享受了前些年益州的“工业化红利”。

甚至他们还有家人父母在成都老家、拿着刘备给的“移民父母减免税”甚至是“移民父母退休口粮津贴”。这些成都周边移民来的人,怎么可能不死忠于刘备政权。

诸葛亮还特地让本地人的分田乡村与外地移民的乡村错杂安置,一个本地人聚居为主的乡旁边,凡是垦荒设立新的乡,基本上都是外乡人。

这样的交叉处理,还让本地人很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意见抱团起来,长久来看,便于慢慢瓦解消化他们的京油子心态。

防止持相同意见者形成“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觉得生活中遇到的都是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从而强化自己的错误三观。

当然,诸葛亮肯定是不知道“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这些卑劣的现代传媒诱导术语的。

但李素知道就可以了,然后诱导诸葛亮去有实无名、只做不说地解决实际问题。

用不了几个月,雒阳的人心向背就能重新回到首善之区的状态。

天下军阀,也会很快注意到,刘备对雒阳周边的治理态度,跟其他所有“来了又走了”的家伙,完全不是一个心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