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00章 有超能力也不能膨胀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800章 有超能力也不能膨胀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几天的科举很快考完了,不过等阅卷和公布成绩,还要足足小半个月的时间。

尤其今年的考试,有道附加题是文部的官员都拿不准评判标准的,需要等丞相的新学说系统公布之后,他们才拿得准官方意识形态的准绳,那阅卷就更慢了。

等于是考生和考官要一起学新东西。

而历来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最容易引起士林热议的话题。

加上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还跟官方新学说同步出现,那同频共振的讨论热烈度,就更是甚嚣尘上。

结束了考试的众考生中,有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凭本心答卷,答完后也不后悔,如司马芝。

有些人挖空心思想揣摩上意,最后发现公布官方意识形态后揣摩错了,还字里行间留下了很多牵强附会的破绽,不由捶胸顿足。

当然也不乏少数直接放弃治疗,字里行间那些怨念之心溢于言表。其中个别年轻气盛的,丝毫不知道自己的卷子里能被人看出“怀念袁绍统治模式”的破绽,这就等于他们的仕途已经终结了。

将来再想为将带兵,基本上就只能去当汉奸了。

毕竟刘备即将统一天下,虽然还要开“知兵”科的考试,取武举生,但将来的考试规模录取比例肯定不如战乱年代那么多。

和平发展为主流的年代里,将才依然需要,但确保将才的忠诚度和人格可靠性更重要。

李素也不会因为历史上南北朝和宋朝那种“提防武臣、武备荒废”的朝代对外战斗力过于孱弱,就全盘否定宋朝的士大夫治天下路线。

只能说是不用像宋那么提防武臣,没必要打压武臣。但在将才候选面足够大的前提下,要求德才兼顾本身没什么错。

九月底的最后几天,乃至十月初的那几天,越来越多的朝臣从长安分批迁来雒阳,即使他们的职责和科举工作没关系,也都尽量抽时间学习李丞相刚刚公布的新学说。

雒阳各家经营印书业务的豪商,也都加班加点雕版印刷,一时雒阳纸贵,短时间内就把署名李素、实则蔡琰编写的《儒法论衡》卖出去足足几十万卷。

光雒阳城就卖出去超过十万卷,剩下七八成都是贩运到外地卖的。

今科的经义考题加丞相著作加官方意识形态三重加持之下,不赶紧学习简直都自惭形秽容易觉得自己不配当官。

刘巴、法正这些功利主义的九部级高官,当然也在学习新思想的行列,他们也是刚到雒阳不久,就专注拜读起来。

随后法正就有些惭愧,那种感觉,就像是历史上刘备刚入成都成功时,法正一开始肆意妄为、随后被诸葛亮一对比,就惭愧起来了。

这一次,他也是为自己阴暗的世界观而惭愧,只不过折服他的不是行动,只是哲学理论。

而且更夸张的是,不但法正觉得折服,连诸葛亮都有点折服,毕竟历史上诸葛亮原本也该是“依法治国”的代表,可见诸葛亮对于人性也是没什么信心的。

这次跟着李师多学了一些,才补上了诸葛亮唯一的短板,让他认识世界更多了一个角度。

当然了,这并不影响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毕竟他原本的执政效率就很高也很公允了,李师的新学说,只是让诸葛亮觉得精神上更受鼓舞做事更有底气了。

一个学说,把法正和诸葛亮同时折服得心服口服,可见其确实是到了颠扑不破的程度,真理越辩越明,根本不怕反复论证。

……

等待科举阅卷和普及新学说的日子里,李素也没闲着。

他趁着这段闲暇,把大部分精力投注到了今年他手头的最后一项重要民政工作中去,也就是战争国债的发售。

同时,有空的时候稍微分出一点注意力,关心河北战场的进展。

刘备的工作重点也跟李素差不多,只是刘备还要多关心一件事儿,那便是迁都安置的进度,这涉及到朝廷体面。

把这几个事情搞定,章武四年基本上也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就等来年春耕后,发动进一步统一战争。

战争国债的发售工作,是九月初就开始的,每年都是跟秋税的征收工作同步,这也很符合政府的工作习惯。

按理说去年已经卖过一次战争国债了,而且去年的认购额就达到一百二十亿钱。

政府还注入了大量的贵金属货币和钞引来稳定物价、允许之前的政府采购白条充抵债券认购款。防止政府聚敛过多的市面上的金钱,导致钱贵物贱。

有了那么成熟的工作经验,今年的战争国债发售制度已经比较成熟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少。

但那么大规模的钱粮工作,不可能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人心是会变的,市场信心也是瞬息万变,所以今年的主要调控重点,就在于如何确保市场信心,确保认购热情。

实际开卖之后过了半个多月,李素和刘巴也渐渐回味过来,发现了一些各州上报上来的问题。

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因为连去年认购工作主持得最好的益州布政使孙乾,都上报了市场信心动摇、认购份额不足的问题。

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今年的战争国债发售额别说保不住一百二十亿的规模,可能连一百亿都有点悬——

毕竟朝廷年年这么大规模收钱,民间财富也确实在缩水,流动性出现了紧缩。去年一年卖出去的钞引,够商人正常经营用四年了。

商人的生产回本还没跟上,光为了这点利息,也确实不可能无限量囤更多钞引、只为一个优先排队供货权。

毕竟他们暂时觉得自己的“供应链”已经安全了,可以看看风向,再决定是否加大钞引持仓。

去年孙乾用了不少“制造短缺恐慌”的细节手法,渲染盐引和其他紧俏物资的供应链。

让大家相信“早买早有供货权,晚买要排队等早买的兑现了才能提货”,但这种手段其实是有点哄骗属性的。

一个月半个月之内,富商们会怕缺货、供应链断裂而脑子一热捧场。但足足一年冷静下来之后,他们也会回过味儿来,琢磨明白很多道理。

今年孙乾再加大力度推销时,遇到的最大怀疑和信心不足,就是有商人想要试探性地赎回去年买的债券了,想看看“这种债券是否有可能提前承兑偿付,朝廷承诺的年份优先提货权,能不能有偿放弃”。

这个口子孙乾当然不能随便开,而且也确实于法无据,属于之前工商税相关法条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

于是孙乾就加急给刘巴写了私信,还给朝廷上了表章,信和表章都是十月初抵达雒阳的,希望十月底之前能拿到回复,给成都的富商群体一个明确答复。

刘巴得到的地方汇报问题,当然不止孙乾这一家了。他全部汇总并在部内讨论后,因为兹事体大,就专门再来请示丞相。

……

这天是十月初九,第二天就是秋闱公布榜单的日子了。

李素的丞相府上却是忙碌无比,刚花了大半个上午的办公时间,送走了来汇报工作的文部尚书管宁。

正要吃午饭,就又迎来了财部尚书刘巴,李丞相也只能是把午饭时间都腾出来,请刘巴一边吃工作餐一边聊政策。

偏偏皇帝也想提前了解一下科举的录取工作,所以刘备知道管宁从李素这儿离开后,就微服信步到丞相府,一边蹭个饭一边提前看个榜。

结果就撞到了李素和刘巴在聊重要的财政工作,正聊了一半呢。

刘备也很随和:“伯雅、子初不必拘束。卿等继续,朕旁听就行。”

刘备直接要了个一份饭,坐在主位上旁听。

刘巴也习惯这种办公氛围了,直接跟李素继续请示:“……情况便是如此了,益州、荆州都有不少富商去年认购了钞引的,今年也排队提货了,他们对于用不完的部分,想看看朝廷有没有提前兑息的政策。

虽然朝廷可以不兑,但属下以为,朝廷如果法外施恩,有助于民间进一步建立信心。而且现在民间最怕的是认购太积极、朝廷愈发滥发钞引,后面年份的钞引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李素显然之前也已经思索了很久了,也看了一些刘巴汇总上来的草案意见,他并不用直接决策,只是在刘巴提供的多个选项方案里选一个他觉得最稳妥的就行。

李素舍弃了一个最激进的方案,公允地说:“提前承兑钞引债券是不可能的。当初发行的时候就说好了原则上只能用来进货国营物资时抵税,要折现至少也要五年后或者十年后。

依法定下的期限哪能随便改?如果改了,引发挤兑,朝廷信用那才会愈发不可收拾。所以本金是绝对不能提前兑现的。

但是,毕竟这些东西本质上还是进货凭证,利息只是附着在进货凭证上的。如果连利息都完全不允许兑现、放弃提前进货权的话,那也不利于民间相信‘越早年份买的钞引越值钱’这个信念。

这样吧,今年发售的时候,我们允许民间商人拿章武三年的钞引,来‘换购’章武四年的新钞引,并且还他百分之十的利息,面额不变。

这样的话,他如果觉得‘未来进货不需要用章武三年的,哪怕章武四年也够优先了,不怕进不到井盐、钢铁’,那就可以拿了百分之十的利息先走人,回点本,朝廷来去自由嘛。

如果他不选择拿现金利息,那也可以多给他一成数量的章武四年新钞引,也就是去年的十引换今年的十一引。”

刘巴听了李素从他给的多个备选方案里,折衷拼凑出来的新路线后,也是眼前微微一亮,暗忖丞相这个法子确实老辣。

之前拿着多年期钞引的富商们,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当钞引被存了多年后、真的拿来进货时,其实会亏损很多利息,相当于是拿了多年的利息来换一个“物资短缺状态下的优先提货权”。

比如一张章武三年的盐引,一直留到章武八年才用,才拿去进货井盐,这里面已经过去五年了,按说盐引都产生五成的利息了。

但是,只要你是真的用于进货,章武三年的盐引其实并不会给买家利息优惠,它只是“比章武四年的盐引更优先提货”,要三年引的进货者都买完了才轮到四年引的持有者。

这等于是利用了市场的无形之手,让商人之间狗咬狗、竞价溢价来争夺进货权,最后实际的付出,比理论上的盐引价还高,政府白白多赚了利息。

而人总是厌恶竞争的,总有人不希望在互相争斗中付出高额溢价,这时候如果给他们一个退出残酷竞争的机制,那么他们在进场时的心理负担就会小很多。

李素和刘巴现在设计的这套有限退出机制就不错,虽然还是不能直接提前承兑债券本金,要到年限才行。但至少可以把利息兑出来,然后逐年放弃提货优先权。

这样商人就不担心冲动买多了之后将来亏。

比如五年后的哪一天,要是某个商人发现自己手头还有章武三年的盐引没用完,而同行拿出来的至少是章武五年的盐引了。

他用三年的盐引进货,碾压浪费太大,那还不如提前换成章武四年的,一样有优先权,还多拿回百分之十利息。

而且,这种允许提息的钞引,事实上还承认了“复利”,只不过要多一番操作,你每一年都得重新买。

刘巴也不愧是当世经济奇才,他听了李素说的“允许前一年的钞引按照一点一倍折换下一年的”时,立刻就意识到,这会导致早期投入的钱利滚利膨胀,让朝廷的付息压力大增。

刘巴不能和稀泥,他立刻把这个风险向李素指出了。

李素其实也想到了,毕竟这个需要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所以还是有解的,他探讨地说:

“前面不是说还要解决‘商人们担心朝廷无限制超发’的问题么,依我看,这防止复利无限利滚利,就可以和解决担心朝廷无限超发,一起解决掉。

去年朝廷没有公布钞引战争债券的发售总额,基本上是民间能卖出去多少咱就发多少。这种态度是不可持续的。

今年,朝廷要说清楚,好好劝解,让商人们知道,去年没定发售上限,是因为第一年实施,是试行,朝廷对于民间的认购热情也没有底,所以不忍让有心报国的义商有钱没处花。

今年朝廷已经有了经验,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定个上限额,去年不是卖出去一百二十亿钞引么,今年上限就定为一百五十亿钱,明年也只有一百五十亿钱。

如果天下太平、重新实现彻底统一,考虑到新并入朝廷统治的原沦陷区人口,发债上限最高不得超过一年二百亿钱。

而且,这种发债必须在天下统一后三年内,重新下降到一百五十亿钱,天下统一后五年,下降到一百亿钱,此后逐年缩表朝廷财政负债。

朝廷的实际发售额可以低于这个数字,但不能高于,这只是上限。实际上会根据需求发——这个具体数字,还请陛下圣裁。

如此,即使有民间商人想靠复利利滚利,也不可能全部换购成新年号的钞引,因为今年的一百五十亿卖完就没了。

朝廷为今年发行的钞引,愿意承担的利息上限就是每年十五亿。不管民间认购热情多高,反正站在朝廷角度就是十五亿利息付完,要多也没有。”

李素这番策略,如果是放在后世,那还是没什么公信力的,毕竟大家都见多识广了。

美联储你定个印钱上限定个缩表路线图,不也是跟草纸一样随随便便开个会说突破就突破了。

但眼下这种“政府主动公布一个发债上限”的操作,因为是全球第一次出现,还是很有公信力的,加上天下读书人对李丞相这种圣人设计的制度有一种盲目的敬畏。

只要李素自己真的严格执行,严于律己,还是可以确保不出现恶性通胀甚至信用崩坏的。

说到这事儿,其实还是回到了信用货币的本质——货币信用是否崩溃,跟金属含量是否足额,还真不一定有关系。关键在于“金属不足额的时候,政府印钱得自律”。

明朝的宝钞之所以崩坏了,关键是朱元璋没有经济常识乱印。

历史上季汉的直百钱,铜含量确实少,但是有一点很可贵,那就是一开始说了直百,那就一直坚持直百。

诸葛亮有拿蜀锦和直百钱绑定,确实按照一枚直百钱可以购买原先百枚五铢钱才能买到的蜀锦,同时做好直百钱的铸造防伪,严格打击假币,防止魏吴的假币混淆扰乱市场。

这样一来,直百钱还是一直有人用的,它只是一个解决“货币供应量不足,通货紧缩缺乏流动性”的问题。

历史的关键,就在于历史上季汉用了直百钱后,发行规模一直是严格依法治国的诸葛亮本人控制的。

诸葛亮的道德节操和自律没得说,他拥有了一项随便印钱的权力后,却坚持十几年一直慎用,没有多印,说印多少就是多少,才把季汉的经济稳定盘活了。

纵观历史,这是非常难得的,谁能经得住无限创造货币的诱惑而依然保持初心谨慎呢。

历史上魏吴虽然是后来模仿的,但他们的统治者明显没有诸葛亮的自律,一开始说印直百,后来就往五百一千、两千五千这种超大面额去了,所以百姓吓怕了,宁可在吴国用直百。

李素跟刘巴现在搞的债券也是这个道理,关键是可以兑换,可以卖货,同时你承诺了印多少就是多少。

做好防伪工作,政府自律不超发,面额大本身就不是问题。

刘备听取了李素和刘巴的讨论之后,也理解了其中原理,终于意识到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政府自律”,说到做到。

刘备拍板道:“百姓肯信任朝廷,着实不易。朕也不能破坏百姓的信任。既如此,丞相商定的数字,朕一定严格监督,确保实施,为君者也不可违誓,天下才得长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