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01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801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李素和刘巴讨论的那几项新的财政补充措施,很快通过了朝廷集议,被作为正式政策文件下发各州。

考虑到路程遥远,真到落地实施基本上也快十月底了,好歹也能赶上今年的秋税征收工作。

另一边,科举的阅卷和放榜工作很是顺利,十月初十就正式公布了成绩,为朝廷又收获了一批秉性还算相对清廉的年轻候选官员。

今年录取的官员里,李素也扫视了一下名单,确实没发现什么历史上就赫赫有名的才干之士,但本该以廉洁正直著称的倒是颇有几个。

看样子要把科举工作和德育结合起来,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科举只要运营得好,别给人摸清规律,还是有可能劝人向善的。

传统察举制举孝廉之所以崩坏,说到底是道德考察的标准太单一了,而且明面上拿来说了,年份太久之后被人摸清了作秀规律。

所以,只能是明面上宣扬唯才是举,同时暗中偶尔考查一次道德,这样结合着干才能偶尔有效果。

时间很快到了十月底,长安那边的朝廷百官,基本上已经有一半多都顺利迁到雒阳这边了,各部衙门也重新开始进入正常办公流程。

留在长安最后走的那部分,基本上也都是礼法性的官员,比如管礼部的宗正事务、太庙祭祀事务的,没什么实际用途,也不影响朝廷运作。

九卿里面唯一还留在长安的,只有老掉牙的刘表。谁让他是宗室的代表呢,也没有实权,跟钟繇一样退居二线,还要被钟繇监督着工作,也没什么可怨言的。

这些人,基本上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到十一月底之前,也能全部到雒阳安顿好,确保不影响刘备明年正月初一在雒阳这边郊祀天地,正式宣布还于东都。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进入十月底,李素和刘巴的新财政政策也先后落实到了地方。

朝廷宣布了印钞引的每年上限总额之后,民间富商的认购果然积极了些。

尤其是已经富得飙油的几大主要豪商家族也很捧场,尤其是今年才刚刚带着辽东正式归顺朝廷的糜竺,更是急于表现,证明他对陛下的忠心绝对不在甄家和其他从龙十几年的家族之下。

所以今年新增的战争债券认购者里,最大的增长点就来自辽东。

糜竺这些年治理辽东也攒下很多家底,一口气一家认购了价值35个亿的战争债券,硬生生吧今年的剩余总发售额从150亿压到115亿。

别小看这个数字,这里面其实颇有微妙。因为去年发售的战争债券总额是120亿,今年如果高于132亿的话,就意味着所有买了去年债券的人只要想换购就能都换购到新的、并且面额膨胀一成。

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来换购,而且去年卖的里面,有接近三成今年都实际用掉了,用于官营垄断行业的进货和特许权折抵。

但不管怎么说,糜竺拿着多年积攒的家底全部入场,人为制造了一定的“稀缺性”,风声传开之后,示范效应出现之后,告诉了解放区的百姓:

从沦陷区刚刚成为光复区的人民,也是高度信任朝廷的!最多再过一两年,等关东地区彻底光复后,关东百姓也要来享受这项惠民的利息、分润国债的购买!

甚至于,看到糜竺大额购买后,刘巴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觉得可以再添一把火,把一部分场内资金假装成

“曹操治下的百姓,主动悄咪咪把钱财转移到刘备治下,然后买刘备的战争国债,只因为他看好刘备,觉得把财产往刘备统治区转移更有保障”。

当然了,实际上刘巴也没必要完全造假,因为他动了这个念头之后,下去排查摸底了一下,居然真的发现尤其是在荆州和扬州,真有敌占的沦陷区豪强富商偷偷伪装了财富来源、然后越境到刘备境内买战争国债的。

只不过,一般这些豪强富商家族的势力,本来就是跨郡跨州的,他们会借助自己家族已经提前逃往到荆州的旁支打前站,把财产转移到这些旁支名下,然后出资。

至于购买的动机,也不用多说,肯定是觉得刘备会得天下,怕关东五州的家族财富将来在统一战争中会遭到兵火毁坏。为了保值、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这就往已经光复的地区转移动产了。

这种例子,刘巴当然要好好宣传,但又不能暴露他们的具体身份,不暴露的理由也很充分——

这些家族还有一些旁支甚至是主宗,目前还生活在曹操的统治区,如果暴露他们的身份,会害得他们被曹操清算、杀害,认为他们“通敌”(通刘备)

所以,对于沦陷区义民来认购,刘备朝廷当然要严格保护认购者身份了,做到绝对保密。

刘巴只是执掌财部的,按说没有执法权,所以遇到有些个别情况下有经办官员泄密、或者那些认购者的竞争对手刺探的,刘巴也没法惩处执法。

加上保密条款确实是经办过程中才出现的紧急新情况,既然需要多部委联合工作,那就只能再上报丞相统筹。

李素知道这事儿之后,才牵头协调,让刘巴、诸葛瑾和法正三部联合执法,民政财政刑法一起上,严格保护沦陷区认购义民的身份,泄密者最高可以处斩!

最后,还真在十月底和十一月初,杀了好几个本来就手脚不太干净的中层和基层新进税务官员。

罪名既包括上下其手收受好处帮民间商人偷税漏税,也包括泄密沦陷区认购者身份,一般都是两种罪状都犯了。

最近这两三年,朝廷的税务工作官僚团队膨胀本来就极为迅速。施行工商税之后,刘巴的税务系统每年要多配数千人级别的官员和税吏。

科举的明算科更是年年满额录取、一有中举的立刻实际给官给吏,这样的队伍膨胀速度,泥沙俱下确实是免不了。

这次也是乱世用重典,直接把最过分的杀了一小撮以为儆诫,那些人也不好说什么——

往年如果只是因为协助偷税、捞点钱就斩首,还会有人心不服,觉得惩处重了,因为汉末之前也确实很少有贪钱就直接杀了的,毕竟吏治和财政已经崩坏到这种程度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这一次,因为泄密有可能害了别人性命,让远人不敢来归,那罪名就大了。朝廷把罪官明正典刑之余,把罪状和危害说清楚,就博取了其余没死的人理解。

免得他们兔死狐悲人人自危,既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还稳固了团队的过渡。

这么一折腾,民间富商们对于“章武四年的战争债券肯定会不够买,会被新光复区和沦陷区的有钱人一起抢着买”的认知,也就更坚定了。

毕竟糜竺那一刀砍完之后,剩下的部分已经比去年的总额还低了,摆明了手快有手慢无,这还不抢?

至于你问除了糜竺之外,具体还有哪些人在抢……这是奸商配问的么?没见哪些想打听消息的、敢泄漏消息的,都被名正言顺当成“曹操的细作”斩了!

毕竟,犯了法的税务官都杀了这么些,那些跟他们勾结的奸商,也不可能完全不死。那些“刺探行情内幕信息”,想搞“债券内幕交易”影响决策的,可不该被杀么。

从官到商,对于三部联合执法都是不得不心服口服。

刘巴再次精准操盘,重新制造出了绝对的稀缺。于是乎一百五十亿钱的“战争国债”,再次在十一月底之前完全售罄。

朝廷也及时信守诺言,说了今年只卖一百五十亿就真的只卖一百五十亿。

刘巴果断踩了刹车,一点都不多卖,还把财部的数据上报丞相,由李素过目点头之后,明发天下,给各个州都公示这一百五十亿的分配、今年每个州分别卖出去多少。

这些数据都是真的,也就不怕民间对账。如果富商们有怀疑朝廷给各州的账和总账有阴阳,他们可以趁着经商的机会到各州都看当地公示的数据,看看有没有出入。

最后发现所有数据都是真的,朝廷的信用自然愈发稳固了,大家都知道朝廷是真的说印多少就印多少,说不超发就不超发。

……

刘巴足额卖完了配额的国债额度,还这样公然宣扬以取信于民,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不仅是刘备治下各州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键是曹操也不是吃干饭闲着的,曹操同样有派出大批的细作在刘备阵营辖区渗透,曹操那边很快也知道了刘备的新举措和新收获。

曹操当然是如坐针毡,很清楚自己治下是如何横征暴敛的,这事儿没法改。毕竟曹操的生产力科技比刘备落后太多,他只能指望屯田制的高征收比例来维持财政。

否则曹操靠着只有刘备一半略多的人口,如何在民用生产力科技有代差的情况下,维持刘备一半数量的战斗部队?

现在听说刘备已经能吸引得关东一小撮富商因为担心战火波及、开始转移动产两边下注,曹操哪能不害怕?

偏偏刘备还对认购人保密,曹操一时间不好甄别。如果乱搞清洗,那注定会伤及无辜。虽然也能暂时敛财,可那效果显然就跟董卓暴政差不多了,不可持久。

相信假以时日,曹操能稳定剥削的,就只有农民阶级了,因为商人多半识点字,消息也灵通。

如果曹操清算这种事情,甚至搞冤狱,弄宁枉勿纵,只会把工商业者进一步逼到刘备那边。

到最后,曹操这边就会沦落为一个纯农业社会,只剩农民不识字也不知道远方的消息,可以被稳定剥削,工商都会彻底崩溃。

但是,就算知道这个结果,曹操有得选择么?

就在这个当口,邺城的最后破城时刻也即将到来了,曹操不得不在考虑如何处置邺城里那个烂摊子时,把刘备对工商业阶级的吸引力因素考虑进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