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21章 莫非有诈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821章 莫非有诈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曹操和郭嘉都觉得仗打到这个节骨眼上,必须从其他州调援军过来,为郾城失守后的分兵堵截许昌、上蔡做准备了。

四月初刚开战的时候,刘备军实际不过二十万,但号称三十万,曹军却是实打实有大约二十三四万人。

经过这么久的消耗,数次小规模的击溃战,双方都已经实际降到了十八万人左右的有生力量。

当然从二十万降到十八万,和从二十四万降到十八万,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损失量至少是三倍的比例。

而且等这些临时战损中的伤兵休养几个月彻底恢复后,双方都养回来一万人左右的伤员,到时候就是双方都剩十九万。这就等于刘备花了一倍的永久性损失换掉了曹操五倍的兵力,这种消耗战怎么持续得下去?

另一方面,从集结部队开始算起,双方调动兵力已经有快两个月了,这段时间的物资消耗也是极为巨大的。

按照常理一个士兵二十天吃一石粮、一个月一石半,刘备二十万大军每月消耗粮草就是三十多万石。考虑到运粮民夫和路途损耗,实际上接近五十万石——

还别觉得民夫辅兵吃得多、路上的运输损耗大,这已经是修通了南阳运河之后的效率了,才能把转运损耗压到实际一线士兵消耗的一半多。

如果没有运河,要靠陆路运一段距离、然后再多加两次码头装卸货,那起码得每个码头再多养好几万码头工人,再算上民夫的家人老弱妇孺,整个系统会几何级数复杂膨胀。

那种情况下,运输损耗高于一线士兵口粮一两倍都是正常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素和诸葛亮提前三年建议刘备不惜代价挖通汉水与黄淮水系,对于如今汉军有底气在豫州战场跟曹军拼消耗,是多么的重要。

对面的曹军,倒是就地吃粮,最初两个月不用考虑运粮的问题,所以二十四万人每个月就是实打实吃掉三十六万石存粮,零运输损耗。

现在士兵被杀到只剩十八万多了,粮食压力还降低了,每个月只要二十八万石粮食就能养活了。

可问题是,郾城周边各县战前囤积的存粮也是有限的。曹军总计吃下去近五十万石粮食后,基本上余粮告罄。

再想相持的话,只要超过一个月,就不得不跨郡运粮了,如果超过三个月,那就得跨州运粮,整个豫州各处官仓之前内线囤积的余粮都得吃干抹净。

按照这种消耗速度,后方的荀彧甚至都给曹操算过——如果以“五十万大军长期在边境处于战争状态”这个模型来计算消耗,战争持续一年半以上,曹操阵营的公粮余粮就会都吃光,屯田制那么高的搜刮比例都撑不住。

当然,这里有个细节必须注意,那就是“曹军都部署在目前的边境前沿”,即拒敌于国门之外。毕竟把粮食从内部腹心之地运到边境,是有损耗的。

哪怕中原地势平坦,河流众多,转运也是有损耗的。以水路为主、跨越千里平原,多损耗一倍很正常。

曹操要是一直保持五十万部队战时损耗速度吃粮,再有五十万民夫为他们运粮损耗,以关东五州现在剩下一千二百万人口、核算下来十五到六十岁男丁也就五百万。

可不就等于四个成年男丁加七个老弱妇孺,就要供一个前线人员。一年半把国力吃空吃尽完全不是夸张。

但如果曹军选择另一种方式,就是一个地方粮食吃光了就弃守,退到下一个还有存粮的据点,而且部队人数也随着地盘的沦陷等比例损耗的话,曹操阵营倒是能吃上三到四年才粮尽国亡。

(当然这只是假设完全没有运粮损耗的理想状态,即在有粮地区就地防守就食。实际情况只会介于两者之间。)

现实情况下,在走到这一步之前,曹操早就众叛亲离了。

所以,逐步后撤是没有办法的,只不过现在面临的逐步后撤,比历史上官渡之战时更痛苦。

历史上的官渡之战从延津、白马退到官渡,好歹袁绍的进攻路线还是只有一条,因为鸿沟运河在延津到官渡之间没有分叉。

现在的汝颍水系在郾城位置是有分叉的,后撤缩短粮道后,还要面对刘备究竟攻上游还是攻下游的抉择。

……

这个决策过程中,曹操必须慎重,他和郭嘉前后也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审慎考虑。

尤其是要判断“刘备本人的主力军、在豫州拖住曹军主力后,刘备朝廷的其余偏师,会对曹操下辖的哪些地方下手”,

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曹操才好从刘备进攻危险比较低的州多抽援军、而尽量不去动那些被攻高危地区的兵马。

刘备军则趁着曹操犹豫期里的这些天,彻底扫清了郾城外围的全部防御工事,就剩最后的直面城墙攻城了,连护城河都被填平了好几处。

这天,已经是五月十二。次日开始。刘备军就逐步在郾城城墙外部署投石机了。

曹操军原本已经做了一个计划,几乎到了要拍板的程度:

把兖州和青州的留守部队尽量抽调过来,另外冀州的原袁绍军降卒也可以抽调一部分来豫州。

曹操和郭嘉之所以这么商议决策,一方面是考虑到青州和兖州确实内乱威胁可以处置,同时曹操也在这几天又安排了一些内政除奸措施,想再杀几个亲袁世家官员根除内患。

做完这些操作后,他觉得皇帝刘和身边就可以少留曹家亲信部队提防了。

至于为什么要抽调冀州防区的原袁绍降军来豫州布防,也是曹操考虑到袁绍旧部可能存在军心不稳、看曹操势孤后重新生出异心,面对刘备的进攻时意志不坚定容易投降。

既如此,曹操觉得宁可在冀州和淮南让曹军嫡系老兵防守,而把袁绍旧部调离其原故乡防区,异地控制。

历史上,曹魏朝廷对于“士兵异地驻防、并且扣留家属作为人质威胁,以免士兵投敌”这类操作,还是做得很溜的。

虽然按照原本的发展轨迹,曹操还活着的时候不该发展到那么下作的程度,得曹丕曹叡时期才渐渐变本加厉。但谁让这一世的曹操越来越日薄西山,人在逆境中下限总是会越来越低的。

可惜,就在这份调兵的丞相府教令即将发出的时候,后方留守兖州、青州的荀彧、曹洪发来急报,打断了曹操的操作。

曹操得知荀彧来报,几乎是立刻接见了信使,焦急催促询问,唯恐有什么无法接受的噩耗。

信使告急说:“丞相!前将军(曹洪)急报,他此前得丞相密令,已经在集结青州驻防兵马,准备等丞相正式调令,就派来豫州驰援。

但八日之前,前将军刚刚开始抽调东莱、北海、乐安、平原、齐郡、琅琊各五千守兵,凑出三万援军准备出发,结果似是兵马调度集结的过程为敌军探知。

三日前,刘备麾下伪镇南将军太史慈,便率领约一两万水军,从渤海海路而来,袭扰北海郡、东莱郡二处。两郡各有多县之地直接响应、背叛朝廷,其余各县也多有被太史慈兵临围困后、仅略作抵抗便不敌而降。

前将军大惊,不敢再抽调青州驻军,唯有全力回师迎击太史慈。另听说还有赵云率骑兵南渡易水,在渤海各县剽掠,绕开南皮坚城,搜夺人口资财,迫降县城。袁谭旧部拼死抵抗,也无法抽调。”

曹操听了,顿时惊得跌坐在席,久久说不出话来。

前线刚刚几次被小规模击溃,兵无战心,后方还被这样骚扰。原本觉得最容易抽调的青州,居然也被威胁了。

事情是三天之前发生的,情报现在就送到曹操手上了,可见至少是日行六百里以上的加急信使,军情不容乐观。

当然,曹操也相信,只要曹洪、荀彧等立刻谨守地方,把赵云逼回去,把太史慈也逼走,应该问题不大。但不管怎么说,青州的部队也是不能轻易抽走了。

思前想后,最后由犹豫完善了两天,曹操才放弃了抽调青州守兵,只是把冀州靠近黄河北岸的几个腹地郡的袁绍旧部,以及两万兖州预备队,加起来一共五万人,抽调到豫州前线。

然而,命令刚刚下达不久,接连数日内,又有新的变故发生。

五月十五,曹洪再次来报,说太史慈随着曹军大幅反击,已经有所收缩,还剽掠了北海部分百姓往东退往东莱山区,试图利用太史慈在东莱老家的民众基础长期游斗坚守。

但与此同时,刘备阵营的海船水军,似乎还有分兵的迹象。糜竺另派了一名辽东将领,似乎是田畴,带了区区数千士卒、乘坐两百余条大型沙船,居然突入了黄河,还深入黄河河口四百余里,威胁两岸。

曹操很是惊讶,一度以为连兖州老巢的部队都不能多抽调了。

毕竟兖州原先虽然是腹心之地,被其他曹操占领的州所包围,不可能被外敌威胁到。但兖州好多郡也是直接濒临黄河南岸的,如果敌人的水师仗着船好,哪怕人少都敢在黄河上来去纵横,那曹营腹地还有哪儿是安全的?

就算汉军这些骚扰型的船队因为人数不足,无法上岸攻城,可就是沿着黄河两岸抢劫、骚扰乡野空虚之处,也足以把腹心搅烂,曹操根本是受不了的。

好在这一次,曹操都还在焦头烂额忙于部署时,又仅仅两三天,便收到荀彧的一封捷报,说是处理了田畴对黄河河口两岸的深入威胁,还缴获了田畴军的船队一部,抓获水兵俘虏数百人。

那么多天的噩耗听下来,总算有一条难得的好消息,虽然才几百人的战果,但也让曹操稍微提了提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