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857章 光复大汉全境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857章 光复大汉全境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6:00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陛下且慢!”

就在刘和绝望要下旨投降的时候,旁边终究是有一个重臣站了出来,还想搞清楚最后的关键疑点,再决定不迟。

刘和都不用看,听声音就知道是新任尚书令程昱在发话。

“卿有何疑惑?速速与荀……来使问明便是。”刘和也懒得计较了,直接摆手示意程昱和荀彧自己谈。

程昱转向荀彧,说出了他最担心的问题:“荀公,看在曾同僚多年的份上,你归顺刘备,我无话可说。但昱有一个疑惑,请你如实相告!”

荀彧也正色拱手:“但问无妨,彧自当坦诚。”

程昱:“事到如今,咱也不说那些文绉绉的掩饰了。刘备知人善任,李素深谙治道,更兼创出‘殿兴有福’神论,引导天道运行。他们不可能不知,平治之道,在于让野心者不敢蠢蠢欲动。

所以‘殿兴有福’背后最龌龊的本意,无非就是吓住天下人,让怀有反意之人不敢先出头。而且只要前面一轮谋反之人,没有把天下搅得分崩离析,后面的人还是不敢轻动。

李素有如此见识,他会不知道把谋反和谋自立者斩尽杀绝有多么重要?他能忍住不借此震慑、以为后世教训?区区一句‘刘备不会效法秦始皇、高祖皇帝末降者杀’的口号,就想骗住天下人?”

程昱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因为他的三观,就是停留在“反贼斩尽杀绝,是为了震慑,为了维持恐怖的统治”这个认知层面。

这也不能说错,因为之前的历史规律就是这么运行的。

别说汉末的人了,哪怕是21世纪站在上帝视角看的,但凡对政治历史造诣低一点的,也会停留在“反贼唯有无差别斩尽杀绝,没有别的办法”的认知层面上。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可惜,如果是一个月之前,程昱拿他的一贯三观来质问荀彧,荀彧虽然觉得不对,却也无法把道理说透彻。

但现在不一样了,荀彧经过了二十天的学习改造,忽然发现原本的自己,认知水平还是太浅薄了。李丞相的天道哲理掌握程度,根本不是凡人可以想象的。

荀彧悲悯地叹息了一声:“仲德,咱也算十年同僚了,我知道你本性禀赋如何,暂时理解不了,也不怪你。

陛下和李丞相,当然对这些早有深谋远虑。他们就是有把握既严守信义、宽恕降臣,但又兴利除弊,不至于让天下野心者从此失去畏惧、蠢蠢欲动。

所以,陛下许诺的,是投降后的条件,陛下要求的,是‘无条件投降’,换言之,他可以提前恩赐、明告天下,伪逆投降之后,如何处置。

但赏罚俱自上出,并非斡旋的结果,伪逆者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没有谈判,陛下的明发天下,只是通知你们。

陛下没有明示赦免之人,哪怕投降后依然会依法接受审判,有残害天下、为大汉子民公敌者,该明正典刑还是明正典刑,不是说投降了都免死。”

荀彧这番细节一剖析,刘和身边那些伪三公顿时紧张了。

刘备原来是压根儿没打算谈条件,只是单方面通知,表示他开恩赦免刘和之死,

至于旁边的逆臣,有没有勾结曹操袁绍、有没有当年谋划另立朝廷,有没有“反人类”,这些罪行都是要审判的。

程昱不由追问:“那刘备和李素,有说过哪些人不能赦免么?”

荀彧犹豫了一下:“每个人的功过,都需要慢慢查问,陛下没有具体说过。不过,陛下提过许司空的事儿——

许攸当年撮合袁、曹沆瀣,屡次在关东诸侯另立伪朝之事上煽风点火、串联奔走。更兼此人早有旧罪,在中平年间,便与冀州刺史王芬谋废先帝,只是嗣后天下板荡,诸侯藏污纳垢,没有追究。

这些都是必须清算的,许攸,你贼性不改,冥顽不灵,屡次劝主谋逆,屡次试图分裂大汉,罪在不赦。陛下已经说了,嗣燕王归顺后,会将你依法问罪,昭告天下!”

许攸、华歆、孔融等人心中都是一惊,好在孔融觉得自己问题不大,华歆也觉得自己罪不至死,这俩人挣扎了一下,也没打算逃跑。

程昱虽然没被提到,但他想了想自己最后阶段的所作所为,还有一贯的历史问题,不由担心起来。

可惜,他知道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阻止不了刘和决心崩溃、开城投降的。

毕竟现在不是李傕郭汜为董卓报仇的年代了。

董卓那时候王允靠的是刺杀,并没有稳固的武力。现在曹操可是在战场上被刘备正面歼灭了。

曹操拉壮丁最巅峰的时候都干不过,程昱指望离心离德的最后两个州,简直痴人说梦。

所以,哪怕明知“易容改服,弃军逃亡。遇一亭长可缚”,他也没得选择。

只能是利用谈判的这点时间突围,争取隐姓埋名了。要不就是扮演一下曹操最后的死忠,殉主而亡,好歹留个气节之名。

荀彧来的时候,刘备是答应了给刘和时间考虑的,所以荀彧也不要求对方马上回答,直接告辞了,让刘和好好想明白。

……

当天晚上,程昱带着守将张郃,这俩人都是觉得自己要么有罪,要么因为有过节,不会有好日子过。

所以他们只带了几个心腹精兵护卫,换了普通士卒的衣服,想偷偷开北侧城门、然后利用提前预备藏好的渡船,逃离包围圈,从此隐姓埋名。

许攸也是不约而同做了同样的选择,但因为“不约”,所以走的路线并不完全一致,时间点也不同,许攸跑得更晚一些。

因为汉军才第一天抵达鄄城,所以确实没来得及彻底合围,城北门外不远就是黄河了,汉军主要是围另外三面。这些人就看似顺利地出了城。

可惜,程昱张郃刚刚驾着小船试图渡过黄河河面,汉军的巡逻战船就出现了。一行人匆忙跳河躲避,却布防冬日寒冷,穿着皮甲坠江虽然不至于沉底,却也很快手足僵硬,难以持久。

最后程昱张郃还是被汉军水师用搜索渔网捞了上来,但已经溺水身亡。人死罪消,也不再审判了。

张郃本来也罪不至死,是他自己担心得罪过刘备阵营高层、会不得好死。至于程昱,判可以不判,但他的问题还是要在史书上写明白,有个定论。

许攸行动力比程昱还迟钝,因此当时他还没上船,就发现前面黑暗之中有船被截获、有汉军水师巡逻。

许攸这人终究怕死,不敢再下河,在岸边被赶来的巡逻队抓获,五花大绑。

严格来说,许攸这人也算是三次劝主造反,或者劝主“接过造反的接力棒”、另立朝廷,车裂俎醢示众也是没问题的。

到时候把许攸拉回洛阳处决,也好给关东伪朝的覆灭来点仪式感,就好比当初光复定都长安时砍了个贾诩,

现在迁都洛阳后还没审判处决过什么重量级人物祭天呢,就让许攸当贾诩第二好了。

天亮之后,潜逃者们的下场,也传回城内,刘和等人愈发人心惶惶,而且听说守城主将都逃命被堵在黄河上淹死了,那还守个屁?

刘和肉袒自缚负荆,亲自按老规矩出城请降,旁边跟着华歆孔融。

刘备也是按老规矩,亲去其缚,但义正词严当面数落其害父逆父罪行、玷污了故燕王的美名和遗志。

同时,刘备找了刘和的庶出弟弟刘平,宣布让他继承刘虞的燕王爵位。改回广阳郡为燕国,以蓟县周边为封地。

华歆被削职为民,孔融降级为鲁郡太守,回去当个地方官。

李素对刘备定的这些处理意见,也没有任何谏言。

因为他知道,华歆的罪行没有《演义》里说的那么夸张,正史上华歆、王朗虽然都支持了曹丕篡汉,但也勉强算是拨一拨动一动的性质。

跟那些誓死不屈的汉臣相比,他们确实是有愧的,但也不是主动撺掇劝进的人。

更多是一种“我一个文人,改变不了什么,魏王逼着我干,我就算一死了之,还会有别人愿意来干的,所以也没必要无谓牺牲了”。

所以,不肯为汉牺牲,也不能算什么罪过,如今担任了伪职,褫夺官职就行了,这种腐儒也没什么威胁。

相比之下,在“劝进”问题上,华歆王朗的罪过甚至还不如陈群来得重。

陈群不但建议了九品中正制,在原本历史上,他还一再劝曹操称帝、劝曹丕称帝。后来跟司马懿一起辅政期间,也各种帮司马懿沆瀣一气。

所以鄄城伪朝官员中,陈群就算有才干,也必须先稍加改造,洗心革面才能任用。

另外,一直没被曹操找到机会杀害的袁谭,居然也熬到了有机会投降。当然他投降时并没有实权。

曹操在掌握关东朝廷后,一度把袁谭明升暗降、褫夺了其对地方的控制权,改为卫将军。

袁谭本人罪孽不大,但他是袁绍的儿子,袁绍另立伪朝的罪行,刘备肯定要重新清算、盖棺定论。袁谭被株连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审判了,或许能保住性命。

……

刘备把刘和这个最大的问题解决后,在鄄城驻留数日,忙于清理甄别伪官。同时派了一小队骑兵护送荀彧继续东进,配合赵云招降剩余州郡。

不久之后,二月初八,东边传来赵云的快马捷报,原本刘和所封的青州牧曹昂,率青州归降。

大汉原本的固有领土,至此算是彻底统一。

曹昂一并交出海图、籍册,表示愿意献出关东伪朝前些年占领的耽罗和三韩领土,听从朝廷发落。

不过这里面的交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因为听说曹操死了之后,被曹操遥控的三韩公孙度,似乎起了自立之心。

而且自从去年曹操的海船船队在易水之战里覆灭后,曹操的人事实上已经一年半没能跟公孙度联络,也没法威慑公孙度了。公孙度成为化外土皇帝,也不可避免。

又十余日后,赵云亲自带着两万骑兵回返,用马车押送了曹昂和青州一行官员——当然,用的是普通马车,不是囚车。

刘备听取了赵云的全部汇报后,着有司讨论曹昂的处理意见。

考虑到曹昂让最后十几万曹军和平放下武器,而且是以刘和册封他的官职的身份投降,而不是继承曹操的地盘投降,最后给曹昂留下了一个侯爵。

但曹操抵抗了,也死了,所以之前曹操活着时提过的其他和谈条件,当然没戏了。

赵云提了公孙度暂时不肯投降、太史慈派去传令的哨船被对方驱逐,刘备表示这事儿知道了,但大汉故土刚刚一统,中原过于残破凋敝,暂时不是跨海用兵的时候。

毕竟公孙度只是海外自立,没有另立大汉,可以先不急。东部沿海地区打烂成这样,百姓急需恢复。

先整合一下内部,收拾好了再讨伐不迟。

李素对此也没有意见,因为他读过史书,印象里公孙度的寿命也没几年好活了——历史上,207年曹操远征乌桓、逼得袁尚袁熙投辽东时,那时候的辽东之主已经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了。可见公孙度最晚在207年之前早就死了。

(注:事实上公孙度死于204年,但这些小人物的生卒年月李素前世没刻意记,所以他只知道公孙度没活到北方统一的时候)

如今是章武六年,202年,先休养生息、整理内部吧。

其他肯乖乖归顺、可以传檄而定的海外领地,倒是可以考虑先兵不血刃整合一波。

比如,孙权已经归降了有半年,之前刘备和李素都还没想到孙权有什么更多的剩余利用价值,就一直处于放任状态。

现在,被曹昂劝公孙度同降未果这事儿所提醒,李素想起当年扬州平定时,周瑜还带了一两万人,誓死不降、南逃出走海外呢。

既如此,现在可以以孙权的名义,让他好好写信劝降,再让太史慈带着海军去探路巡视,寻找周瑜的确切踪迹。

相信只要把中原大地已经彻底重归一统这个好消息通知到周瑜、让周瑜确认,再加上孙权的亲笔书信劝降,周瑜也会识时务的。

毕竟,周瑜跟公孙度不同,公孙度是很有野心,一直想域外称雄的,周瑜一开始就想跟着孙策干,跟着孙家干,没有唯我独尊的野心。

之前周瑜跟孙策一起进犯时,有点儿战争罪行,但考虑到他开拓了外部蛮夷之地,说不定这些年还把一部分南蛮聚居的地方汉化了,只要归顺,把土地都纳入大汉,还是可以将功折罪、略微降职留用的。

李素在处理俘虏善后问题时,把这一点提醒跟刘备提了一下,刘备也深以为然。

之前是忙着跟曹操总决战,没想到这些边边角角。现在中原一统,是该收获大汉子民向外扩散、逃离战乱所带来的附随红利了。

刘备批复道:“这事儿,年内可以考虑起来,不过今年春耕到秋收,还是休养生息为主,关东五州都需要恢复。其他从长计议。

朕准备花几个月时间,巡视新光复的五州之地,督促地方肃清匪盗,秋收之后回雒阳,到时候正式升赏群臣。”

皇帝刚刚彻底统一天下,确实应该巡视新占领区,只要带的部队规模控制住,别和平年代再带着十几万人跑,就不算劳民伤财。

秦始皇和刘邦都干过这样的事情,刘备只要注意控制开支就好。

从春耕视察到秋收,也能亲自体察民情、了解各地的生产恢复情况,以为劝农。

刘备暂时规划的路线,已经走了豫州、兖州,之后可以东进去青徐之地,再转向河北,到冀州渤海巡视,再到老家幽州涿郡,算是彻底衣锦还乡,也模仿了高祖的大风歌事迹。

回程的时候,走年轻时任职过的中山郡,再沿着常山、赵郡到魏郡邺城,最后由河内回雒阳。每处巡视个把月,差不多半年时间。

朝廷日常事务,就继续留给荀攸等人在雒阳监理,大事儿则送到流动的朝廷,刘备和李素商量着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