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57章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57章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虽然说射程上有些优势,但是却也无法借此一路推进,毕竟对方借着掩体就能抵消一部分攻势,你要推进到人家的射程里面,双方就可以说是开始拼损耗了。

另一方面,你要是逼急了人家,不记伤亡冲上来把你纳入射程之内也是一样的。

不然的话,靠着那点射程差距,任何地方直接平推就是了。

当然,要是你也跟着边跑边射那就不一样了。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点了骑射技能的队伍才回那么牛叉。各种放风筝吊打,简直就是牛叉到没朋友。

不过,骑射这个技能不是那么容易点起来的。但凡是点出这个技能的基本上就是各种虐杀。

最早点出这个技能的就是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进行的军事改革。他令军民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当时赵国北方居住着胡人游牧部落。他们在与赵**队作战时都使用骑兵。胡人身穿短衣、长裤,骑马奔跑、开弓射箭都十分方便。当时赵**队兵器虽然比胡人精良,但多是步兵和战车混合编队,官兵穿着长袍,行动远不及胡人灵便。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由于胡服确实穿用方便,很快受到国民的欢迎。在提倡改穿胡服成功后,赵武灵王接着又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不断开拓疆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一方面提倡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胡人侵扰的反击。修筑赵国长城就是措施之一。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改革,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

于是乎,赵国铁骑一直称霸天下,各种没对手。人们常说魏国吴起设立的武卒;赵武灵王设立的赵国胡刀骑士;齐国稷下技击骑士;秦国的铁鹰锐士。虽然有后世脑补的信息在里面,却也能够说明,赵国的骑兵一直是领先诸国的。

当然,最后被“杀神”白起一下子刷爆,一通血屠之后战力大衰,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而接下来,大秦,大汉在这方面称得上绝对碾压的倒不是很多。大秦统一之后也曾派遣铁骑刷匈奴,汉武帝更是让卫青,霍去病把强盛一时的匈奴刷爆了。

回到当代,白马义从也是点了骑射技能的精锐轻骑。不过历史上数年之后的界桥之战,公孙白马领着白马义从被先登死士刷爆,白马义从基本上就绝种了。

而现在,这段剧情还没到来,白马义从已经被蒙恬刷爆一轮,跑到并州去了。

在然后,中原基本上开始堆重甲,而且因为双边马蹬的发明,骑马的难度大大降低,双手得以解放,骑射的难度就降低很多。

于是乎,骁果骑,玄甲骑各种刷战绩,纵横无匹。

大业九年(613年),炀帝为了扩充军队,除征发府兵外,又招募新军。这批新军多是关中人,他们身强力壮,骁勇善战,称为骁果。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下江都时,以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统领一万余骁果为禁卫军随行,并屯于江都东城。

骁果军士兵因为是皇家近卫,所以匹配的都是汗血马,装备骑枪和马刀,身穿血色的明光铠甲,头戴赤金豹头盔,左臂上刺有血鹰。

不过,大家都知道。炀帝这个坑爹货不得人心,骁果骑就没怎么刷战绩就被统领带着造反,最后悲剧收场。

相对来说,玄甲骑刷的战绩就要多很多了。

古代作战,常选精锐的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选锋的一种。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他并不由单一地区或者单一部族的兵员组成,玄甲军是从李世民所统帅骑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组成应该非常复杂,而且玄甲军担负的作战任务很重,每战必当先锋,伤亡也不在少数,估计应该是不断选拔补充,保持一定的兵员定额。对于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情况,基本可以通过对唐初骑兵分析得出。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大概也受了一些影响。

李世民从小参军,加上是李渊公子,因此就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小集团。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身边已经形成一支由丘行恭、段志玄等人领导的精锐骑兵部队。到了击败薛举,吞并陇右骑兵以后,唐的骑兵部队大大加强,而玄甲军也大大加强。陇右骑兵是当时天下三大最精锐部队之一,还有另外两个分别是张须陀军团和隋炀帝身边的骁果军团。加上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的加入,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无敌的玄甲军劲旅诞生了。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看到夏王窦建德的十几万大军也被灭,认为无须反抗,率领文武百官投降。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可以说,李二一辈子亲自带兵的时候,各种不靠谱,各种坑对友,但他就凭着虎牢关的辉煌战绩,硬生生刷到一流名将的档次是没什么问题的。

到了唐初的轻骑兵已经和汉代的轻骑兵不同了,虽然去掉了南北朝时代流行的具装铠,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是骑士本身的防护远较汉魏时代严密。唐代的铠甲有十三种,骑兵主要使用铁质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所以说关于玄甲铁骑的分类,就是专家们的问题了。

在接下来,又是新的一轮交替,踏遍整个欧亚大半地区的蒙古铁骑依然是回到了轻骑骑射的风格。

蒙古军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三个骑兵纵队组成。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但是假如许多马匹垮掉,那么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马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进行射箭。

这就和前面说过的宋骑一样,能骑马出战的都是精锐。不过,宋骑是没马,人家游牧民族是人少。

蒙古军的百分之六十是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身上不披盔甲。轻骑兵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跟重骑兵一样,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者一根套索,有时还带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骑兵所用的马匹也经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跟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必要时可以连日行走而不吃一点东西,总之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长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例如,1241年,苏布台的先遣部队只化了三天时间就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来到多瑙河流域的格兰附近,行程180英里,路上大部分地区有很深的积雪,而且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行军。

再往后几个坑爹的时代就不去多说了,所谓八旗,所谓关宁,靠谱程度实在不好说。

把话说回来,你没有那个机动力,想要单纯靠弓箭玩死对方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靠着步兵弓箭手,玩玩压制也就差不多了,想要继续扩大战果,必须承受一定的伤亡。

这一点双方的统帅其实都心知肚明。黄巾统帅也不拼命反击,有种你过来,不然我就在这里耗着,后面大军慢慢安营扎寨。

薛仁贵也是一个意思,我也不冲过去,就在这个比较安全的距离盯着你。就算是你能够安营扎寨,相对的也要提心吊胆,这样一来,到了晚上自然就更加不容易惊醒。

当然,普通弓箭手形成压制,几个将领就能依仗手中的宝弓进行狙击点名。要是稍稍掩藏的不够仔细,大军乱射或许不能命中,却难以逃过几个将领的点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巾军的伤亡不断增加,继续下去,那就不是伤亡多少的问题了。事实上,就算是伤亡个千把号人能成功把营寨构建起来也是可以的。毕竟黄巾的素质在那里,要是没有营寨的遮蔽,战意斗志无疑会受到影响。

但现在的问题也恰好是在这个斗志上,要继续这么挨打下去,他们整个的士气同样也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如果说营寨庇护是可以获得一个心安的稳定心意,积蓄斗志的话,那挨打造成的就是锋芒气势上面的损伤了。

“斛律光,去准备组织大家有序撤退!”薛仁贵随意一箭点杀一名黄巾士卒,转头对一旁的斛律光吩咐道。

“得令!”斛律光闻言,二话不说收起手中宝弓,下去安排。

情况很明显,继续这么挨打下去,就算是营寨建成了,黄巾军的士气也大受打击。更何况,在这种局面下就被弓箭吊打出阴影来,回头攻城的时候,谁还敢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登城?

斛律光下去安排没多久,黄巾军就一拥而上,顶着各种掩体冲了过来。

这就不仅仅是前来阻击的黄巾军,本部主力那边也派来了大队人马前来。

看到浩浩荡荡的黄巾士卒汹涌奔来,若是事先没有准备,恐怕多少会出现一阵慌乱,毕竟双方之间的距离不过是一箭之地,步兵狂奔也不过分分钟的事情。

不过薛仁贵事先已经安排斛律光过去做准备了,后军弓箭手继续保持压制,前面弓箭手开始撤退,交替掩护己方,压制敌军。

不过,对方安营扎寨的距离毕竟在城外较远的地方,撤出一段距离之后黄巾终于顶着阵阵箭雨赶了上来。

汉军也早有准备,一起出来的步兵顶了上去,三大骑兵队之外的其他骑兵也跟着反冲入黄巾阵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