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196章 方士…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196章 方士…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乱入第四名武将,明代著名海盗,五峰船主汪直——统率84,武力82,智力82,政治68。”

汪直,又名五峰,号五峰船主;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

在火枪传入日本的事件中为关系人物而有较大历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

小时候的汪直很聪明,而他的聪明体现在了他的行为上。作为封建时代的人,要想有出路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汪直的脑袋灵,读书应该还是有前途的。可惜汪直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做生意更有意思。不过他做的这个生意却很特殊。他对一般的货物流通不感兴趣,因为他发现了更赚钱的行道,那就是走私。我们知道明朝虽然没有海关收税,但是却有“片板不准下海”的禁海令。汪直的行为其实就是杀头大罪。不过中国自古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格言,此时在汪直的眼睛里装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杀头?恐怕还没有想过呢!

汪直的走私经历最早应该是在东南亚开始的,因为那些地方太穷了,汪直的商品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汪直领略到了走私带来的利润。从这以后,汪直也开始了自己的不归路。在东南亚尝到甜头的汪直并不满意现有的成就,他发现远在离大陆千里之外的日本才是他真正的舞台。于是,汪直放弃了苦心经营的东南亚市场,转而进军日本市场。事实证明汪直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日本他赚到了更多的钱。

史料描写汪直的赫赫威仪:“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其建造的巨舰可容纳两千人,甲板上可以驰马往来,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海上帝王般的汪直,在明廷却视为“东南祸本”,名列通缉令榜首。

汪直作乱期间,在日本平户定居,从西班牙人手中倒卖枪支,促使正处在战国时期的日本,由冷兵器时代向着热武器过渡,当时日本各个家族兵力大概也就3000左右,而汪直则有多达5000多人的装备精良的武装,对于一个外来者,堪属奇迹。

在汪直定居日本平户期间,经过他的经营和影响下,平户当时从一个海滨小城发展成为日本的海上贸易重镇,他深受当地领主欢迎。其“东方商人”的精神风貌被日本商界视为典范,被尊为“大明国的儒商”。因此平户人每年都隆重纪念汪直。

后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和其幕僚徐渭主张对其招安,但却被时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陷害而被杀,此后倭寇失控而酿成倭寇之乱。

“乱入第五名武将,明末抗清名将,抗清三公之一,江阴八十一日缔造者,阎应元——统率88,武力80,智力89,政治85。”

阎应元字丽亨,明末抗清名将。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据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江阴降清,阎应元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可谓是明末民间第一英雄也!

写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著名诗人和史学家赵翼是一个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对阎应元的画像时却也不得不肃然起敬。他把阎应元放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诸多忠臣义士、叛官降将进行对比,发出了“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吏”的感慨。

一场本来是一边倒的战争,却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万普通农民百姓面对24万精兵良将,历经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让汉奸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二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父老乡亲们致哀……后世将其与陈明遇、冯厚敦合称为抗清三公。

“此等人物,若是生在大汉强盛的时期,那更是能够大展其能,希望这一次乱入能让他找到一个值得效忠的主公!”鲍鸿也是难得严肃的感叹道,而且还没有不要脸的叫嚣着要人。

“乱入第六名武将,台湾明郑时期政治家冯锡范——统率83,武力88,智力81,政治76。”

冯锡范,号希范,明末清初福建龙溪人,生于晋江县,郑成功工官冯澄世之子。郑成功薨,郑经嗣位,辟为侍卫,从往台湾征郑袭,靖内难,颇立战功,从此备受信任,成为台湾明郑时期的主要将领,与陈永华、刘国轩并称为台湾三杰。

康熙二十年,郑经去世后,冯锡范与郑哲顺等人发动东宁之变,罢黜监国郑克臧,并将其绞死。以董太妃令,立郑经次子郑克塽,独揽台湾军政大权。

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冯锡范封忠诚伯爵,隶汉军正白旗。

“我靠,一剑无血冯锡范?你怎么老弄点武侠人物?”鲍鸿疑惑道。

“武侠你妹,这是正经的历史人物好吧?”系统笑骂道,“啥都不懂就给我安静的听着,插什么嘴?”

“…………”鲍鸿闻言,也是无言以对于。

“下面是前朝的乱入,好好听着知道了吧!”

“前朝乱入第一名武将,秦朝著名方士徐福——统率80,武力85,智力88,政治70。”

徐福,字君房,是秦朝著名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

秦始皇时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足迹遍及韩国南部与日本,成为历史上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已成为先秦史、秦汉史、中外关系史、航海史、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等综合性多学科研究,有极为重要性的学术价值。

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徐福则在当地之山——“崂山”留下后代,后代改姓崂或劳。

公元前210年,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筑紫(古代日本九州北部),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说徐福死于大海中之说。

据徐福七世裔孙秦福寿著文载,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来日本列岛,先后抵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从此,徐福的子孙遍及日本各地,逐渐繁衍起来。徐福则自称秦之徐福。

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和“医神”。这是随着考古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逐步被发现和发掘的。近年来,在日本福冈县板付的考古遗址中,又发现了碳化米粒遗存,经碳十四测定,与在朝鲜半岛釜山金海地区发现的碳化米为同一类型。说明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日本人民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在同一时期,日本也开始使用青铜器和铁制生产工具以及丝织品等,而且开始有了文字。所有这些,都与此前的日本绳纹文化没有任何传承关系。日本学界、考古界公认:弥生文化源于中国北方沿海文化。这也是日本文字为什么和汉字相似的缘由。

尤其是稻米传入日本的重大意义,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岛饥饿的人们。无论如何稻米要比其他一切都值得感谢。米与牲畜、贝类不同,可以长久贮藏。不久,村落形成了国家。稻米的传入,结束了日本的渔猎生活,开始了农耕。那么,日本始终把徐福奉为“农神”和“医神”当在情理之中。

“…………”鲍鸿无奈道,“系统你就别装了,你肯定有什么阴谋,黄天无极,一剑无血,帝释天,你这是要作甚?”

所谓帝释天是香港著名漫画《风云》中的第二部中的主要反派角色,人物引用的是徐福的事迹。

漫画中,帝释天本名徐福,是秦朝著名方士,担任过秦始皇的御医,因为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便委托他寻找长生不死药,徐福研究命理,发现神兽凤凰存在于人间,最终通过努力捕获凤凰,练成不死药,为免秦始皇继续为祸人间,于是自行吞下,成为长生不死之身,但唯恐秦始皇会知悉此事,遂请求秦始皇让自己带领三千童男童女,谎称东渡去日本寻找仙丹,在秦始皇驾崩几百年之后,徐福才敢用别的身份秘密回到中原。

吞下凤凰血后,在人间活了二千多年,集百家武学之长,武功简直就是惊天动地,可以说这个版本没有破碎一说,不然绝对是这个级别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系统这次至少整出了两个破碎级的武侠宗师,难道真的没有一点阴谋?

“前朝乱入第二名武将,秦朝著名方士卢生——统率75,武力80,智力77,政治65。”

说到秦始皇的残暴统治,都会引用两桩事:修长城和坑儒。而这两桩事始作俑者,皆是一个叫卢生的人。

卢生是一个方士,帮秦始皇访海外仙山,求长生不死药之人。有一次,卢生从海外回来,带回一本《录图书》,称这是一本谶书,谶书是古代预测将来要发生事的书,书上说:“灭秦者,胡也”。秦始皇一看,认为对秦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北方的胡人,于是下令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因地形,筑长城。坑儒的起因是卢生私下讥讽秦始皇并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卢生,我待他这么好,他还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都要审问,问有没有同党。”审问下来,有463个读书人服罪,“皆坑之”。从此,这两桩事就成了秦始皇残暴统治的罪证,受千古辱骂。

“又是一个方士?看来似乎不是武侠入侵的调调啊!”鲍鸿疑惑道,按理来说,系统做事都是有些深意的,这次乱入却完全摸不到其中的规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