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群雄召唤 > 第525章 敌方

三国之群雄召唤 第525章 敌方

作者:龙城狼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06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群雄召唤 !

系统资料库孙膑的属性——统率90,武力10,智力100,政治72。

总的来说,孙膑主要是作为谋士幕僚的存在,配合田忌作战,毕竟他身体也不方便,统率值更多的也是因为谋略、兵法获得的安慰分。

修正后的孙膑化身孙齐——统率95,武力77,智力99,政治85。

其实就算是复活人物,孙膑也不至于是残疾状态,所以说系统资料库的数据本身就只是参考,真正的孙膑出来的话,统率和武力也是比资料库的数据要高不少的。

至于政治能力,则算是对于其武力削弱的弥补,总的来说这个人物必然也是一个数得上号的儒将。

再然后就是那几个猜错的要乱入到敌对阵营的人物。

首先是孺子可教对应的张良张子房。

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为了形容张良而想出来的语句。

不过,最大的问题主要在于张良的统率属于什么水平。

一般来说,对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说的主要是战略方面,大致上也是归类在智力属性里面。

张良和陈平的就军事谋略方面,张良要胜一畴;但是在智计方面,陈平则要占优。两人都是学道家的,但是张良偏重于体,陈平偏重于用。这也决定了两人处事的不同。

张良年轻时也很任侠,韩国亡后,弟死不葬,而散尽家财去如集豪杰刺杀秦始皇,从而有了博浪沙惊天一击。与荆轲的刺杀秦始皇不同,张良在失败后全身而退,可见此人做事计划之周密严谨。陈平年轻时有大志,但是他做事只重目的而不择手段。他年轻时略施小计就抱得美人归,而且还得到大笔财富,有了活动的资本。投靠项羽后,项羽这个家伙对身边的大才竟然不用,最终导致陈平出走。

陈平到了刘邦那后,很快取得刘邦的信用。于是他充分利用刘邦给他的财政自主权,对项羽的手下大举采取银弹攻势,结果使得项羽纷纷中弹落马。陈平用金钱取得了刘邦很多战将苦战而没法取得的战果。后业,用反间计整死了范增,于上项羽基本上出局了,其表面虽然还是很强大,但是败亡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陈平在谋臣中,仅次于张良。但是正是由于他多行诈道,因此在刘邦的心目中地位远不如张良的正道。在刘邦的心目中,张良是自己的老师,而陈平则远不是,虽然陈平在基本战略上的看法与张良常常是不谋而合。还有,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可以说也是栽在陈平的手里。陈平略施小计就让刘邦抓住了韩信。

与张良相比,陈平的政治才要高些。因此在刘邦临终时,在相国人选上,安排陈平担任王陵的副手,出任右丞相。后来吕后基本上按照刘邦临终的安排,让陈平担任了右丞相。而在王陵去职后,升任左丞相,其实是独掌丞相之权,因为当时他的副手右丞相审食其只侍候吕后一人,并不任事。汉文帝初期,周勃罢相后,陈平独任丞相至去逝。

至于领兵打仗,两人都有过,而且根据《高惠高后功臣表》中他们也带过兵的。在陈胜吴方起义后,张良也组织了一支部队,遇到刘邦后才兵合一处。但是张良的身体不好,所以一直是呆在幕后担当刘邦的参谋总长的角色。陈平也是,到了刘邦方面后,他相当于刘邦的副总参谋长,同时还负责情报、拉笼腐蚀项羽方面将领的任务。由于他们很少带兵,因此军功不多,在功臣表中陈平排47位,张良排62位。但是在刘邦给他们的封赏时却比那些排名前15位的还多。

《留侯世家》“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

张良这十余城对刘邦有何重要意义呢?

“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项籍之封诸王皆就国,韩王成以不从无功,不遣就国,更以为列侯。及闻汉遣韩信略韩地,乃令故项籍游吴时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馀城。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

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张良间行归汉。韩信、张良又定韩地十余城。从后来韩信和郑昌交手的地点阳城来看,他们控制的十余城并不在颍川郡内,很显然是荥阳、成皋那一带的韩地十余城。也就是说,张良在灭秦之前打下的韩地十余城,在未被项羽接手的情况下基本保留了下来,成为日后楚汉相争的主战场,最终拖垮了项羽。

当然,这些都是废话,主要还是看系统给出的资料数据。

资料库里面张良的属性是——统率82,武力72,智力100,政治96。

看起来,对于张良统兵的认定,系统也是没有给出太高的评价,不过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水平支撑,安排将校下去执行就是了,最多就是在临场上面有点虚,多考虑考虑,把预留时间差算上就行咯。

话说回来,如果是复活人物,里面还要算上百姓心目中对他的认定与期待,看看张良在汉代百姓心中的形象就知道,复活人物的属性不上扬才奇怪。

再说现在的张良化身张昊张孺子——统率88,武力75,智力99,政治97。

张良这个智力方面的削弱绝对是属于比较亏的,张良这个本尊的智力虽然也是100,但是在100里面也是最顶尖的一类,削到99的损失这一个点绝对不会比正常的五个点少。

不过这些都还不是关键,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家伙会被安置到哪。

对于这个问题,系统并没有留什么悬疑,这个张昊是被安排到了黄巾阵营,具体在哪一个州的队伍里就不一定了。

对此鲍鸿也是无言以对了,黄巾多了一个这种级别的智者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毕竟张角召唤的义军还是以统兵的反王为主,这种级别的智者还真不多。

能够在战略层次引导黄巾发展,如果张角能够用他,结果绝对不会是鲍鸿想看到的。

这个不去多说,没发生的事情也没必要多去推测。

再说下一个人物,怒发冲冠对应的蔺相如。

蔺相如这个人的描写并不多,虽然说因为成语故事的关系知名度比较高,但是总的来说能力较之前面那几个还是稍弱一点的,最多也就是属于一流层次的智者吧。

关于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之类的事情不说,还有一个就是反对任用赵括被记载下来。

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秦军间谍趁机挑拨:“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孝成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因此就命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是不知变通的行为。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后来赵括果然惨败四十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幸得五国出兵相救。蔺相如大约在这一个时期去世。

还是说系统数据——统率61,武力55,智力92,政治90。

对于这样的属性,其实修正的时候反而是偏向加强了。

修正后的数据关冲关相如——统率52,武力50,智力95,政治92。

这个加强就是符合前面所说的,强愈强才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更多的竞争力。

关冲被安排到西凉、西域一带,这家伙在谋略、纵横方面还是比较牛叉的,正好在那边有他合纵连横对付鲍鸿的舞台。

最后一个是对应经邦纬国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李世民的事迹可谓数不胜数,总的来说,他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文治武功在上下五千年帝王之中也是顶尖的。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李世民亲自参与统一中原的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举之子薛仁杲,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总的来说,虽然李世民身上并不是没有缺点,但是在对整个天下,整个天下对百姓乃至是对整个华夏来说,李世民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无疑是非常巨大的,相较而言,剩下的各种私德、伦理方面的问题都不是什么大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