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逆天明末三十年 > 第1875章 蠢蠢欲动中

逆天明末三十年 第1875章 蠢蠢欲动中

作者:青弋渔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1:56 来源:泡书吧

今天的大江报好像跟平日的不一样,比平时的厚了不少,说起来大江晚报一直都是在南直隶地区流行,但是在北直隶地区,大江晚报却不能大张旗鼓的售卖,这其中当然是因为崇祯授意锦衣卫查抄的缘故,崇祯决不能允许这种站在新军立场的报纸在北直隶和京师这样的核心地带流传开来,那样将使朝廷处于舆论的不利地位,他倒是有心在南直隶也封锁大江晚报的出路,奈何刘毅根本就不鸟朝廷,朝廷在南直隶也没什么能力阻止他们,只能在京师放放嘴炮,所以大江晚报在长江流域附近的销量非常好,民众接受的信息多了,自然脑海中也有了自己的评判。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但是经过刘毅这么多年的扫盲和义务教化的实施,民众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年轻人和儿童,识字率大规模上升,另外茶馆、酒楼等等地方的说书先生也有很大的功劳,他们将报纸上的信息改编成各种通俗易懂的段子,在这些公共场合讲述给百姓们听,大大丰富了百姓的见闻。这也非常符合刘毅当初对报社的定位,舆论的引导作用不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柄无形的利剑。

虽然崇祯在北直隶命令锦衣卫查抄大江晚报,阻止大江晚报在北方的售卖,避免蛊惑民心,但是实际上越是禁止,私底下大江晚报反而是名声大噪,人们都想看看大江晚报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容,能让朝廷这么重视,特别是那些说书先生之类的人,很多人每天绞尽脑汁编故事也麻烦,若是能搞到大江晚报,将上面的事情直接拿来用,既能收获大量听众,又能给自己节省脑力,何乐而不为。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大江晚报,甚至有的人差遣别人去南直隶采购,再通过各种方式带回来,虽然时效性差了一些,但是总比没有好。而崇祯自己就比较直白了,虽然他禁止别人看大江晚报,但是他自己可是一期不落,并且有时候也会让内阁传阅报纸,以便从报纸上捕获关于新军的蛛丝马迹,了解刘毅的一些最新动向。

今天崇祯手上的这份大江晚报好像比平日里厚了许多,崇祯有些奇怪,又看见王承恩脸色不好看,心中更是一紧,立刻打开阅读,映入眼帘的就是今日醒目的标题,青弋军九江大捷,而且不知道刘毅用了什么手段,以往报纸都是白色的纸张黑色的文字,今日似乎是为了凸显标题,特地给标题刷成了红色,非常醒目,让人一眼就能看见。崇祯的脸颊不由自主抽动了一下,朝廷刻意掩盖青弋军九江大捷的事实,为了不给刘毅封赏,尽量淡化低调处理此事,可是很显然,刘毅不想给崇祯这个面子,今日这份报纸摆明了是给朝廷示威来了,既然朝廷不宣传,那他们就自己宣传,今日的报纸是加厚版本的,金圣叹根据刘毅的指示,亲自出马,将九江大捷的前因后果,整个作战过程完完本本的写了一遍,而且非常客观,没有加入什么表扬青弋军之类的话,就是原原本本复述事实,可是往往这样具有极强真实性的文章最有杀伤力,它不需要引导人们往哪个方面想,只要是通读了这篇文章,一个正常人自然会有自己的判断。

崇祯一目十行一口气将金圣叹的文章看完,额头上青筋凸起,嘴唇都在抖动,显然金圣叹的这篇文章杀伤力极强,将青弋军的功劳做了完全的复原,所有阅读过或者听说书先生说过这份报纸的百姓恐怕都会万分激动,这是朝廷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歼灭了五十万流贼,这是何等的功绩,而下一步,人们谈论的话题就会自然而然转变为朝廷会如何对青弋军进行封赏,这篇文章狠就狠在这个地方,因为洋洋洒洒上万字并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关于封赏的话题,没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可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会不自觉的往后面想,那么朝廷如果没有任何动作,民众自然会对朝廷万分失望,有功不赏,有过不罚,朝廷的信誉和公信力会一落千丈,本来自从崇祯登基一来,内忧外患就已经把朝廷弄得焦头烂额,天下民众对朝廷大为不满了,再出这么一档子事情,朝廷的所作所为更难看,而且这些民众不是刘毅鼓动的,朝廷想抓把柄也抓不到。可是既然已经定了调子,崇祯就不能推翻前面的结论,否则出尔反尔,自己这个皇帝还当不当了,再说了,刘毅已经是辽国公,难道真要给他封王?绝不可能!崇祯郁闷至极,对王承恩挥了挥手,示意他先退下,自己要一个人静一静。

就在崇祯于养心殿郁闷的时候,遥远的新京,皇太极也接到了关于青弋军九江大捷的情报,他在关内安排的血滴子还是有大作用的,最起码在情报传递这一点上,从来没有误过皇太极的大事。皇太极召集满蒙一干大臣集中在皇宫内,准备讨论一下接下来的局势,皇太极有些兴奋的搓了搓手,在得到罗刹国的援助之后,清军于上一次小试牛刀,入关打了一个漂亮的突袭战,还将孙承宗杀死,给明国的军心士气造成了严重的打击,现在明国境内李自成闹得厉害,皇太极觉得这倒是一个好机会,毕竟李自成虽然损失了五十万人马,但是主力部队仍在,依照皇太极对李自成的了解,这可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家伙,既然在刘毅那里碰的头破血流,那么下一步他肯定要转变方向,这未尝不是一个有利于清国的机会。

大殿内,不一会满蒙的主要大臣便鱼贯而入,范文程等人紧了紧袍服,代善还有戈洛文等人也是紧随其后,大清国的主要文官武将济济一堂,皇太极坐在最上首的龙椅上,环视了一圈对众人道:“这是今日早晨接到的消息,你们都看看。”说完使了个眼色,一名侍卫将情报递了过去,众人立刻围在一起看了一遍,戈洛文倒吸了一口凉气道:“哦,我的上帝,五十万人,天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要知道我们罗刹全国也不过就十几二十万的兵力,我实在不能想象,一战歼灭五十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戈洛文说的倒是实话,目前的罗刹国全国总人口也不多,基本上都集中在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和远东部分还是一片空白,按照这个比例,就算沙皇将全国的兵力进行总动员,估计二十万人就应该是极限了,最近戈洛文倒是接到了沙皇的信件,他们侵入明国夺取的不少战利品在莫斯科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沙皇希望戈洛文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所以准备增兵到戈洛文这里。戈洛文将这个信息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举双手欢迎,罗刹军队的火器威力他可是见识过了,非常强大,如果能有更多的罗刹部队来支援,对清军的下一步行动将会有巨大帮助。

代善拍了拍戈洛文的肩膀道:“呵呵,戈洛文将军,你不用太惊讶,明国的人口众多,这件事情你应该知道的,而这个叫李自成的家伙不过是一个农民罢了。”“一个农民,代善将军,我实在不能理解,一个农民手下能有这么多兵力吗?”戈洛文摇摇头道。代善笑笑道:“怎么跟你说呢,这个李自成在明国境内纠集了大量的农民,想要推翻明国朝廷,所以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看起来人数很多,但是实际上战斗力很差,都是一些农民组成的临时武装,要不然也不会一下子就被消灭五十万人。”戈洛文点点头,似乎有些明白了,他们不是正规军,而是一些民兵,甚至连民兵都不如,怪不得战斗力这么差。

见时候差不多了,皇太极咳嗽了一声道:“咳咳!大家也都看过情报了,那么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吧。”范文程的眼珠一转,皇太极今日召集这么多重臣前来,一定是有了新的想法,上一次旅顺口被新军一举夺下,成为了打开大清国国门的关键,青弋军利用这个通商口岸强行和大清国进行交易,输入大量的工业品,换取大量的白银、牲畜等资源,并且价格还很不公道,用后世的话说就是贸易逆差巨大,清国总是处在吃亏的层面上,可是皇太极又不能轻易撤销,因为在那里他们根本就打不过青弋军,要是禁止通商,刘毅就会以此为借口再一次对清国发动战争,倒不是大清怕了他们,而是皇太极也学会了韬光养晦这一招,在有绝对的实力一次性干翻刘毅之前,他决定忍一忍。可这一箭之仇并不意味着他就不想报了,也许从别的方向能找补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