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逆天明末三十年 > 第2137章 辽东战役一

逆天明末三十年 第2137章 辽东战役一

作者:青弋渔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4:51:56 来源:泡书吧

正如刘毅说的那样,就在淮海战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辽东战役也拉开了帷幕,早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数月,刘毅曾经派人去高丽和库页岛传信,再次强调了出兵作战的时间,彼时也没有后世的卫星电话等通讯手段,总部和驻外兵力无法取得及时联系,只能大家约定一个时间,然后同时进攻,即便是中间出了什么差错,双方也不能及时沟通。而辽东战役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库页岛部队的行动时间需要好好把握,从库页岛出发,如果从地图上看,光是库页岛到盛京的直线距离就高达三千多里,这还是直线距离,如果真正开始行军的话,还有众多的地形不利因素,千里雪原、深山老林等等,都是制约军队行动的阻碍,实际行军距离绝不会低于五千里,库页岛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多,可也都是步兵,即便是用了滑雪的方式,一天的极限行军距离也就在五六十里上下,一切顺利的话,抵达盛京附近也需要一百天的时间,所以李定国、卢象观他们必须提前三个月出发才行。

而王大雷这边的行动要提前开始,因为高丽驻军基本上是跟清军隔着鸭绿江相望,辽东战役一开始,王大雷的部队就要强渡鸭绿江,然后按计划北上攻击,最起码要拔出鸭绿江北岸的一连串堡垒,这个难度不小。反观清军这边,自从前次皇太极兵分三路攻掠各地之后,清军在盛京附近的兵力一直保持在十万人左右,多尔衮和阿济格的两百旗,还有被彼得洛维奇排挤到盛京的戈洛文麾下三个罗刹旗,以及四个高丽旗和四个汉军旗。但是因为关内局势变化,皇太极强势入关,抢占西北,所以需要用到更多的兵力,基于此,皇太极只能从盛京抽调了一部分兵力,比如四个汉军旗全部撤出,彼得洛维奇还从戈洛文手上又调走了一个罗刹旗入关,如此一来,实际上留给戈洛文和多尔衮的兵力只剩下两白旗、两个罗刹旗和四个高丽旗,总兵力正好是六万人,如果从兵力对比来看,双方是一比一,只不过清军这边的优势就是他们是防守方,并且这几年的堡垒修筑工程取得巨大进展,按照皇太极的指示,已经被毁坏的原明军城堡都不再进行修缮,而是在边上重新建造罗刹样式的棱堡,从九连城开始一路往北,汤站堡、凤凰城、通远堡、青台峪、草河堡、新安堡、连山关、甜水站堡、威宁营、奉集堡、白塔铺、虎皮驿等地连续修建了十几座新式城堡,这些城堡互为掎角之势,首尾可以相顾,形成了一道密集防线,里面驻军众多,王大雷想要打盛京,就必须突破这一连串的堡垒群,难度不可谓不大。

最重要的是,这些堡垒里面都配备了不少罗刹火炮,由罗刹的士兵亲自操控,无论是在射程还是在射速上,都没有落后青弋军太多,关键是人家缩在堡垒的乌龟壳里面,王大雷的部队每一次都要攻坚,就算是拔钉子,一个个这么拔过去也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关键是,罗刹修建的堡垒都是棱堡,在攻打台岛的战斗中,青弋军见识过荷兰人的棱堡,不过那还是棱堡的初级版本,毕竟前往南洋的荷兰人出发时间很早,棱堡的修建时间也是十几年几十年前,所以样式还停留在棱堡的初级阶段,而远东这些罗刹人修建的新棱堡可就不一样了,这些棱堡对比荷兰人的老式棱堡至少做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坚固程度,首先新筑的堡垒肯定比几十年以上的堡垒墙体要坚固,而戈洛文的堡垒又采取了梯式斜面城墙的设计,不再是城墙垂直于地面,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抵消炮弹的威力,即便是重炮直接命中城墙,也不会造成中原那种县城府城城墙直接被火炮轰塌的情况,反而炮弹很有可能被弹开。

第二就是棱堡的阶梯配置,罗刹的火器、建筑还是各方面水平实际上是一直落后于西欧的,所以米哈伊尔上台之后,其实一直很注重吸取西欧的先进经验来扩充自己的实力,不断从西欧购买各种火器就是一个良好的证明,与此同时,他也很注意吸收西欧相关建筑方面的经验,比如棱堡这种防御工事米哈伊尔就很看中。虽然戈洛文长期驻扎在远东,对于这种新式棱堡可能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彼得洛维奇可是长期在西部作战的,他对新式棱堡了解比较多,最重要的是军中有许多炮兵人才,在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方,军队是一个出数学家的地方,实际上这种说法应该反过来说才对,十六十七世纪的西方,作战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来辅助,比如火炮的弹道计算,城堡的建造计算,都需要应用到数学,这也就是军队中的技术兵种出人才的原因。

彼得洛维奇配发给戈洛文的人当中,就有不少技术人才,他们会计算棱堡的高度、倾斜度、火炮摆放的位置,倾斜角度等等,所以戈洛文建造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所谓阶梯配置就像是建造楼梯一般,在棱堡第一道城墙的后面再筑起一道高一些的城墙,在顶端摆放火炮,如此以来,火炮是双层配置,射击覆盖范围更加广泛,而棱堡不再是规则的五角星设计,是一种不规则的凹凸面设计,这种设计方式正是军中的设计人员根据地形测算出来的最佳结果,如此一来,几乎没有射击死角,攻击部队会遭到全方位立体的火力打击。

最后就是棱堡的火力得到了加强,这得益于罗刹军队的帮助,罗刹军队不仅负责设计修建这些棱堡,在火力配备上,也是一水的罗刹火炮和罗刹火铳兵,这些士兵填充在棱堡之中,可以通过射击孔实施全方位打击,士兵们将所有能利用的位置都利用起来,设立了不少炮位和射击位,这对即将展开攻击的青弋军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另外,棱堡最怕的就是物资不够,水和粮食都是重要的生存物资,君不见,历史上的雅克萨之战,清军动用了数倍于罗刹军队的兵力,不管怎么强攻就是打不下棱堡,最后只能采取围困的方式,断绝水源和粮道,最终让罗刹军队投降。戈洛文建造的新式棱堡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就是水源,戈洛文在能凿出水井的地方选址建造棱堡,从而解决了水源的问题,如果是天冷水井结冰的话,他也会事先储备一些水源,而且远东经常大雪纷飞,雪水依然能喝,粮食方面不太好解决,只能是外部运输、内部储存。

不过,罗刹的这种棱堡有个优势,就是可以压缩防守的兵力,从而使单位体积的粮食可以坚持防守更长时间。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一个普通的明军堡垒需要一千人防守,那么戈洛文的新式棱堡就只需要五百人防守,一方面是因为棱堡的体积缩减,棱堡要想造的更加坚固,面积就不能太大,这样才能更好抵御火炮,所以内部容量自然就少了很多,不管是荷兰人的城堡,还是雅克萨城堡等等,实际驻军也就几百人,并不是罗刹或者荷兰人少,故意不驻军,而是这种棱堡的容量就这么大,士兵们不需要固定站位,除非是超大规模进攻,一般进攻状态下,一名士兵可以控制两到三个射击位置,这边打一枪立刻就能转换到下一个射击位置再打一枪,如此往复,实际上大大提高了士兵们的利用率,一个棱堡之中只需要驻扎几百个士兵就好,这样存储的粮食可以坚持数月的时间,即便是围困,他们也不怕。

清军的兵力在王大雷不断派人侦查的情况下也基本上弄清楚了,盛京城南边的十个城堡,平均分布着六千罗刹兵,每个城堡六百人,而九连城有一千五百人,等于是一个罗刹旗的兵力驻守这些城堡,在城堡外围,还有高丽八旗的兵力进行协防,多尔衮带领镶白旗和戈洛文带领一个罗刹旗驻扎在盛京城内,阿济格带领正白旗驻扎在凤凰城,形成首尾相顾的态势,一旦有情况发生,他们可进可退,防守不可谓不严密。青弋军要想攻打,无非是两个方案,要不然就是合兵一处,按部就班进行攻打,要不然就是兵分两路,打突袭,正面战场吸引敌军注意力,库页岛的部队进行偷袭,如此双管齐下,若能夺下盛京城,整个局面就会立刻打开,多尔衮他们不撤也不行。对于卢象观和王大雷等人来说,显然是后面一个方案更具有吸引力,两军从两个地方出发,联系不便,有时候各自为战反而能放开手脚,不需要顾虑太多友军的情况,打出好成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