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1558年的天变 > 第78章 不一样的历史与危急时刻

1558年的天变 第78章 不一样的历史与危急时刻

作者:时光的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46:48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1558年的天变 !

历史上的杨慎是生活比较惨的一个前高官子弟,他是四川新都人,少年的时候就是非常聪颖,11岁时就能做诗,12岁的时候就拟作了《古战场文》、《过秦论》,大家都惊叹不已。

杨慎他在入京时作了《黄叶》一诗,为李东阳所赞赏。在正德六年(1511)的时候殿试第一,被授翰林院修撰,可以说前程似锦。豫修“武宗实录“,他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正德微行出居庸关,他上疏抗谏。嘉靖继位的时候,他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大臣因为“议大礼“,违背嘉靖的意愿受廷杖,杨慎就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后来客居云南30余年,最后死在了戍地。

而现在听幕得闲的意思,杨慎他在正德朝不仅没有再出仕过,连正德的儿子这一朝也是如此,可见这性格决定命运决不是一句空话,人们也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杨慎的为人刚直,言语坦然,所以虽然就是没有一个嘉靖皇帝用廷杖打他的屁股,就是正德皇帝的儿子嘉庆帝也不待见他。

黄石又顺着明代三大才子的词条看了下去,那第一个的解缙似乎不用看了,因为解缙(1369-1415),曾担任明朝内阁首辅,是个著名的学者。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水人,解纶之弟。洪武十二年的时候中进士。历官御史、翰林待诏,成祖即位,擢侍读,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与编《永乐大典》,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解缙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

这个明朝的解缙大师可比民国的胡适大师有文化多了,可是照样死了,可见这个封建社会不好待,伴君如伴虎,想当初幕得闲还想让自己去陪那个嘉庆帝搞斋醮,万一因为一个不注意,被人暗地参个“无人臣礼”,可能就是一杯毒酒或是一个什么机关暗器之类的就送了性命,而自己可能连启动光门的时间与力气都没有。

“嗯,徐文长,徐渭,得闲你可有听说过?”黄石看到这三大才子的最后一个是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是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但是事实上徐渭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城大云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亲为侍女小妾,少年时便天才超逸,入了徐氏私塾读书,“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十岁便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县潘克敬女为妻,接下来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

中年的徐渭因为明朝官场的倾压,受胡宗宪的严嵩案牵连,被入狱几次,从此一生潦倒,痛恨达官贵人,曾浪游金陵、宣辽、北京,又过居庸关赴塞外宣化府等地,教授过李如松兵法,还结识了蒙古首领俺答夫人三娘子。

而徐渭晚年只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有书数千卷,后斥卖殆尽。畴莞破弊,不能再易,至借稿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以73岁高龄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师尊,您说的可是越中十子的徐文清?”幕得闲见到黄石在那个手机上不停写写划划,就凭着印象问了一句。

“啊,是啊。”黄石刚才也看到刚才徐渭的介绍中有徐文清的字样,便再问道,“他现在如何了?你们知道吗?”

周明睿当然是不知道的,他摇了摇了头,但是幕得闲是文化人,所以他不仅有听说过徐渭的名字,还知道他少有才名,嘉庆6年的时候在在杭州山阴城东赁房设馆授徒,巧遇了胡宗宪,后来为浙闽总督作幕僚,曾入胡宗宪幕府,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曾经出奇计大破徐海等倭寇。

“哦,这样啊,对了你们现在的当朝首相是严嵩吗”,黄石看了一下词条,再计算了一下时间,好象这个曾经的明朝大将军朱厚照同学多活了 年的样子,那么现在的朝政是如何变化的,正好乘着这个机会向幕得闲了解一下。

“江西子严分宜,要贿鬻官,沽恩结客,妒贤嫉能,阴制谏官,擅宠害政,实乃国之大贼!”幕得闲听到严嵩这个名字,不由的厌恶万分,就引用了沈鍊上疏谏里的话作为自己的表态。

黄石倒还没有什么太大反应,他现在对这些所谓的清官奸臣的评价还是持着中立的态度,毕竟现代的网络上充斥着太多太多的真相文或是洗地文了,这些人的事情可以自己以后在大明朝慢慢的感受与评价。

但是周明睿显然却听得大惊失色,严嵩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的事情在百姓中也广为流传。但是他擅专国政已经快10年了,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这个位高权重可不是盖,他们在这儿的议论要是被官府知道了,这个谤官非上的罪名是逃不了的,毕竟周明睿的内心深处对这个大明朝的皇权制度还是敬畏有加的。

黄石看他们两个人的脸色,知道这由于曾经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的心态自然也不相同,周明睿只是明朝底层的一介草民,这种非议国政的事情如何敢做。但是幕得闲不然,虽说朱八八曾经下过令“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果有一切军民利病之事、许当该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诸人毋得阻当。惟生员不许”,但是明代中后期这些规矩就都废了啊,生员议论政事成了很常见的事了,特别在朝中的一些士大夫还以风闻言事,不论对错,只论尼股,骗廷仗为荣。

“那张居正,你们两个人有没有听说过?”黄石想起明朝中后期最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别人都说明朝是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才加速灭亡,但是黄石不怎么认为,要是没有张居正使原已垂危的大明王朝生命得以延续,只怕明王朝更早就亡国了,所以说张居正具有重大的历史功绩。

“张居正?”周明睿没有听过很正常,但是幕得闲也没有听过就有些意思了。

“或者说是张叔大,张太岳,是湖北江陵人,小的时候也是一个神童,难道你们都没有听过吗?”黄石再问道。

两个人还是接着摇头,黄石接着又问,“那戚继光你们总该知道吧!”黄石从小可是吃征东饼与光饼长大的,戚继光的事迹在福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真正的一代民族英雄啊,大家都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他还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作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黄石还曾带着自己的女儿去参观过几次。

这张居正、戚继光可是千百年难得一出的天才啊,如果他们存在那么必然是囊里盛锥,一定会颖脱而出,看样子历史在正德皇帝没有落水之后就已经改变了,黄石不禁都有些泄气了,“唉,那福建沿海这边的倭寇不是非常厉害吗,没有了戚继光,那该怎么办!”

幕得闲与周明睿有些莫明奇妙的对视两言,幕得闲便回话道,“师尊,两年前倭国内乱、兵燹再起、战祸不断,那五峰船主汪直受朝庭招抚,倭乱已平了呀。”

汪直,黄石自然是知道的,著名的大海盗啊,据说汪直在作乱期间,是在日本平户定居的,他从西班牙人手中倒卖枪支,促使正处在战国时期的日本,由冷兵器时代向着热武器过渡,当时日本各个家族兵力大概也就3000左右,而汪直则有多达5000多人的装备精良的武装,这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堪属奇迹。

“那汪直回来了吗?”黄石问道,因为他刚才查了一下,说是后来倭寇再乱,就是因为汪直被胡宗宪诱杀后,这群海盗群龙无首。这个胡宗宪也算是能人,但是做这件事情,还是摆脱不了历史局限性,先是许人家汪直不死,后来看朝廷与皇帝的态度不对,又不敢坚持自己主张,最后落得个得不偿失。

虽说现在汪直还没有回来,不过以封建王朝的尿性,这汪直铁定是没有个好下场的,因为现在又不是明末,他可以当个郑芝龙拥兵自重。所以只要汪直他一死,这南方沿海必乱,有时连偏僻的小城都被倭寇一哄而下,更何况这大海上的海商更是高危职业呢,“不行我得加快速度”,黄石心里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