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一十九章 讨论谥号

第219章 讨论谥号

当然,这些感悟此时刘进自然不会说什么,现在刘进最为重要的便是要当好孝子。

此时大鸿胪已经持竹符节前往各郡国报告皇帝刘驾崩之事了。

不日,各诸侯国、附属国以及匈奴等诸国均要派使节前来吊唁。

在此期间,刘进跟着招呼,给大行皇帝举行小敛。

又过了三日,众诸侯国和外国使者均已经全部到齐了。

便开始举行大敛仪式了。

如同汉武帝驾崩时候一样,其流程也差不多。

是夜,夜漏用尽,众朝臣入未央宫殿中。

五官中郎将、左右虎贲军、羽林卫,其仆射领着自己将部,手执虎贲戟、屯兵在前殿端门陛左右两边,中黄门持兵器在陛殿之上。

大鸿胪设九宾,并和九宾一起站在前殿之下,

谒者引着诸侯王及使者立在殿下,西面北上。

宗室、诸侯、及外戚关内侯等在他们后面,也是西面北上。

谒者引着三公,就位,在殿下北面。

中两千石、列侯次两千石;六百石、博士等在三公的后面。

群臣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

捧着策书、掌印玺等在后。

奉常张贺跪在地上,道:“哭。”

大鸿胪领着九宾道:“哭。”

众人哭一阵子。

少府跪地拜道:“请就下位。”

众人方就下位。

如同《礼仪》之上记载的,众人按照奉常的指引给大行皇帝刘据礼拜着。

待礼拜进行到一半,三公奏请《尚书顾命》。

此流程与当年汉武帝驾崩后,太子刘据继承皇位形式几乎一样。

丞相田千秋对刘据拜道:“琅琊王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当效《尚书.顾命》,请殿下继皇帝位,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琅琊王刘进听此,深吸一口气,面带悲戚起身道:“可。”

听此一言,群臣皆从殿中出去换衣服去了。

汉武帝驾崩之事已经说过,古之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刚刚所举行的大行皇帝刘据大敛乃是凶礼,现在皇琅琊王刘进登基为皇帝乃是嘉礼。

穿着丧服举行嘉礼自然是不妥的。

因此众人要将丧服换成吉服,回还到自己原来位置。

接下来应当是由大司马大将军进行的。

然,当年汉武帝驾崩的时候,大司马大将军便空缺,此时大司马大将军依旧是空缺。因此依旧还是由丞相田千秋代替大司马大将军升阼阶之上,在大行皇帝刘据的灵柩北面拜下。

此前,汉武帝驾崩时候是由驸马都尉金日磾拿着的遗诏已经给尚书令。

尚书令跪地捧着遗诏递给丞相田千秋。

如今还是由已经成为了光禄勋的金日磾负责这项事情。

田千秋接过策书站起来。

奉常张贺在其下道:“跪。”

大鸿胪及九宾传话:“跪。”

众人尽皆跪下,只有在阼阶之上的丞相依旧还站着。

丞相将遗诏取出,念了起来。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武帝攻伐外敌,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

朕在位二载有余,所行之事,不过是休养生息,仰和天命。

朕之后,琅琊王刘据当嗣朕位,望琅琊王嗣位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毋乏武备。”

琅琊王刘据听此,心中又是激动又是难过,伏地痛哭道:“唯。”

此时琅琊王刘进起身上阼阶之上。

尚符玺郎跪地双手捧传国玉玺给丞相田千秋。

田千秋双手接过传国玉玺,跪地将传国玉玺授予琅琊王刘据。

刘据双手捧着传国玉玺,心中异常的激动,此时时刻,他便是整个大汉的皇帝了。

系万千百姓与一身,刘进感觉自己的肩头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

但一想到在这个位置之上能够加快历史的演进,推动历史的进程,刘进却又觉得豪情万丈。

丞相田千秋照着《尚书.顾命》中的言语说道:“皇帝凭玉玺,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汉邦,率循长安、燮和天下,用答扬高祖、文、武皇帝之光训。”

此时已经不是琅琊王而是皇帝的刘进再次学着《尚书.顾命》之中的言语拜道:“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琅琊王刘据双手捧着传国玉玺,即皇帝位。

然仪式尚未结束,中黄门手捧玉具、随侯珠、斩蛇宝剑递给丞相。

丞相手捧三具下了阼阶,领着众人在阼阶之下对众人喊道“琅琊王即皇帝位,拜。”

众臣子听此,皆伏地拜道:“万岁!”

按照规矩,新任皇帝当大赦天下,刘据也自然也颁布了登基之后的地一道诏书,也是第一道大赦天下的诏书。

与此同时,令人传诏开城门、宫门,将在未央宫外所屯的卫兵各回其营。

众臣子则纷纷散去,换回丧服,继续举行大行皇帝刘据的丧礼。

丧礼其余的流程继续,但此时刘据的身份已经完成了转变,有原来的琅琊王变成了皇帝,以皇帝身份继续接下来的仪式。

然繁重的丧礼仪式令刘进颇为不满,说来仪式不仅劳民伤财,还带来了不良的风气。

尤其是建造陵寝,有时候一建造就是要建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大行皇帝刘据是他爹,即便是刘进不想,但上来就给大行皇帝进行薄葬。

即便是刘进是皇帝,但一口不孝的大帽子定然也被扣在他头上了。

因此虽然不满,但刘进还是按照规矩,给大行皇帝刘据进行了厚葬。

但他却也已经下定决心,未来定要从他开始立下规矩,死后便薄葬。

坚决杜绝未来劳民伤财的厚葬行为。

当然,这事情得容后考虑。

丧礼结束次日,二十七日服丧尚未完毕,新登基的皇帝在宣室殿举行了第一次朝议。

本次朝议的议题为给大行皇帝刘据定下谥号。

宣室殿,刘据身穿丧服,面容憔悴坐在陛殿之上主坐位置。

谒者引着众人拜下。

刘进受此礼节,令众人起身就坐。

待礼仪完毕,刘进便宣布本次的议题。

他开口道:“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今先帝已去,当商议一番先帝谥号为何。

诸位,可有何看法?”

众人一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没有人说话。

刘进见此,开口对这些时日又衰老了几分的田千秋道:“不成丞相有何看法?”

丞相田千秋听此,声音有些沙哑且苍老说道:“请恕老臣直言。先帝在任,安民生息,仰和天命。

然终究时日稍短,无如高皇帝、文皇帝、武皇帝等大功。

可为上谥,但不可过甚,若过甚,恐不能服众。”

刘进听此,点了点头,想了一想。

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也奏道:“正如丞相所言。先帝在任,安民生息,仰和天命。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

谥为惠颇为合适,然惠皇帝已经用此谥号。

除此外,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臣以为先帝可谥号为康帝。”

然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完,别人没有站出来,倒是大鸿胪苏武站出来了说道:“陛下。众同僚为先帝隐,臣性子直率。

以为不可不说。孝武皇帝时,先帝为太子,无孝武皇帝之令,私自传节武力控制长安。

此为其一大过错。

孝武皇帝虽未追究,但先帝终究有错。

然先帝登基时日虽短,却如丞相、御史大夫之言。安民生息,仰和天命。

此功过相抵,当为中谥。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

刘进一听面色不渝,当年之事,他是参与者之一。

然这个时代,很多时候很多人重气节,轻性命。

因此很多人即使明知说这些话不合适,但依旧会说。

这都不算什么,甚至还有人当着皇帝的面,劝说皇帝禅让的,你敢信?

《汉武故事》中记载,汉武帝刘彻在一次宴会上,对朝臣们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此后流言便开始了,甚至直接成了“代汉者,当涂高也。”

以此为依据,上一世历史上,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弘对汉昭帝说,汉室气数将尽,汉家皇帝应该及时寻求贤能之人,把皇位让给他。汉宣帝刘询的太中大夫盖宽饶,也曾建议刘询禅让。

因此对于大鸿胪苏武的话,刘进纵然是面色不好看,却也未责备,只是开口说道:“当年之事大鸿胪尚在匈奴。

实任绣衣使者江充矫诏欲治朕及先帝与死地,为求自保,先帝无奈子弄父兵,其情况大鸿胪伱不了解,此事揭过。”

大鸿胪苏武听此,拱手对刘进拜道坐下。

然此事,一太学博士却咳嗽一声,起身道:“纵然如陛下所言,先帝无奈二子弄父兵,其乃事实。

先帝大节有亏,臣以为当为下谥。

《逸周书·谥法解》有云:不思忘爱曰剌;愎狠遂过曰剌;暴戾无亲曰剌;暴慢九卿曰剌;不思安乐曰剌;暴慢无亲曰剌;妄爱曰剌。

臣以为先帝当谥为刺。”

刘进一听直接怒了,刘进直接怒了,他刚刚已经耐心解释了其中的是非曲直,这家伙竟然还给自己上眼药。

刘进眼中露出一丝狠戾之色,想要杀人。

然刘进看了一眼那太学博士,发现那太学博士神情之中却没有一丝惧色,站在那里,目视刘进,显然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刘进当即脑袋清醒过来。

他忽然想起来上一世明朝时候文官有种奇葩的行为,叫做骗廷杖,又或者叫“讪君卖直”。

所谓廷杖是明朝独具特色的一种对大臣的**和精神的惩罚,就是宫殿之上公开的用板子打大臣的屁股,轻者重伤,不幸者立毙杖下。

然明朝的文人大臣特别重视声名,一个个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便是希望流芳百世。

可是历史中能被史书留下名字的人太少太少,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的机会也是千载难寻,而廷杖就是一条捷径。

付出一点**疼痛的代价,被皇帝打一顿板子,史书留名,千古传颂,世人敬仰,既积攒了美名和资历,又给子孙添彩,给祖先争光,只要打不死,立刻就是名人,这买卖只赚不赔,因此很多人竟然会去骗廷杖。

其谏言的目的是不正当的,其目的就是故意得罪君主来卖弄自己的“正直”,这样,“讪君卖直”并不会从某个决议本身的对与错出发去发表意见,而是发展到了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地步。

明显,此人的行径就如同明朝时候骗廷杖的大臣一样,目的就为了史书留名。

而此太学博士说完,众人也被这太学博士的话给震惊了,当着新任皇帝的面,这家伙竟然想让新任皇帝的老爹遗臭万年,这家伙简直找死。

然而知晓其心思的刘进岂能,对于这样的人,岂能给与他这样的机会?

当即,刘进盯着此人,对身边人招招手。

接着先帝时期的中书令到达刘进身边。

刘进对其人问了一声道:“给我查一下,此人是谁,家在何郡国,其家中可置办产业。

若置办的产业,产业具体为何?”

中书令乃是协助皇帝处理公文的,一个个皆是博学多才,博闻强识之人。

如司马迁、张安世等皆做过中书令。

因此听得刘进询问,此人看了一眼那太学博士便给刘进介绍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