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尉屠耆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第二百六十七章 尉屠耆

作者:仙途.cs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30 16:06:29 来源:泡书吧

第268章 尉屠耆

没多久,大鸿胪苏武到此,看到刘进便向刘进行礼拜下道:“臣大鸿胪苏武拜见陛下。”

刘进微微颔首道:“大鸿胪且起身,不必多礼。你来看看此信件。”

说着刘进将刚刚傅介子快马加鞭从楼兰送来的信报递给了大鸿胪苏武。

大鸿胪苏武双手捧着将信件接了过来,快速的浏览了一下,脸上露出惊喜道:“此大汉谋略楼兰大好时机啊!”

刘进面带笑意道:“朕亦如此想。”

大鸿胪苏武接着点点头道:“陛下,臣知晓,此前楼兰王安归之弟尉屠耆依旧在长安为质子。

然楼兰王安归杀汉使,归附匈奴。

今傅介子已将楼兰王安归刺杀,且把持楼兰国朝政,臣以为当令尉屠耆尽快西归,早登楼兰王之位。”

刘进一边点头一边思索,没错,依据傅介子书信中所言,楼兰王安归其阏氏及安归之子尽皆被傅介子杀死,目前楼兰王一脉最有合法继承权的便是已经死掉的楼兰王安归的弟弟尉屠耆了。

这是大汉谋略楼兰的一张牌。

如大鸿胪所言,令楼兰王尉屠耆尽快前往楼兰接任楼兰王乃是中规中矩的打法,这种打法尽管中规中矩,然却经过无数次的验证,颇有效果。

然刘进对其却依旧有不满意之处。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即便是立下楼兰王,且经大汉册封,但楼兰依旧是羁縻体系,楼兰依旧具有相当独立性,若日后想要内化为大汉直辖之疆土,定然有重重阻力,还定然令西域其他诸国警惕。

想了想,刘进觉得定然需要在羁縻体系之上更近一步,要将楼兰的内政把控住,还不能令西域其他诸多国家警惕。

斟酌了片刻,刘进开口道:“尉屠耆此人如何?”

大鸿胪苏武一听,思索了片刻道:“还望陛下恕罪。自匈奴立安归为楼兰王后,大鸿胪府以为尉屠耆价值降低,仅仅养在四夷馆之中,其性情吾等尚不知晓。”

刘进点点头道:“如此,便令尉屠耆尽快来见朕。”

“唯。”大鸿胪苏武应道。

刘进也接着说道:“此时机难得,虽已定下大军开拔在九月。

但朕以为当可遣一队伍为先锋,携楼兰王尉屠耆先行前往楼兰令其登楼兰王之位后,在楼兰国准备粮草辎重并招募人手,以供攻伐匈奴、协助乌孙之举。”

“唯。”大鸿胪赶紧再次应下。

正和大鸿胪苏武讨论着,此时在前殿暂代刘进作为主监考官的丞相桑弘羊出来了,看到刘进和大鸿胪聊天,当即便拱手对刘进行礼道:“陛下。殿试即将结束。”

刘进一听,对丞相桑弘羊点点头道:“朕稍后便到。”

丞相桑弘羊躬身行礼便离去了。

刘进也未再耽搁,一边起身一边说道:“你且先前往四夷馆中,令尉屠耆准备一番。

待朕忙完殿试之事,便令人将其请来,朕与尉屠耆聊上一聊。”

“唯。”大鸿胪再次应道,“臣且先告辞。”

刘进微微颔首。

大鸿胪起身对刘进行礼,缓缓离开了。

刘进目送大鸿胪离开,也再次前往前殿。

殿试这一块,刘进依照后世的做法,详细的列出了考试流程。

专门安排了受卷、掌卷、弥封等官对殿试人员的试卷进行收存。

待密封好之后便安排了8名阅卷官。

此8名阅卷官分别为丞相桑弘羊,其人为主阅卷官,御史大夫赵过为副主阅卷官。二人掌管阅卷工作,有一定权力可令其他阅卷官重新批阅。

奉常张贺、光禄勋马通、宗正刘德、大司农霍光、少府刘德以及刘进钦点的皇家科学院掌院史高他们五个人为阅卷官负责具体阅卷工作。

并为众人设置每人一桌,三百余份试卷轮流传阅,各加“○”、“△”、“\\”、“1”、“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令呈现给刘进。

刘进将此十本进行排序,确定前三名,分开档次。

至于名字,刘进并未做变更,依旧确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称“同进士出身。”

当然,现在还未到阅卷的时候,只是会试即将结束了而已。

回到前殿之后,日漏将尽,显然考试时间快到了,刘进回到自己的位置。

待日漏里面的水终于全部漏完,谒者高声喊道:“时间已到,众学子停笔!”

接着便有光禄勋旗下五官中郎将担任的监督人员对未停笔的人进行再次重复,若依旧还有不停笔的,便将名字给记下,做出相应惩罚。

当然没停笔的事情暂时没有发生。

在众考生前来考试之前,有人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说什么到了这一步众人也算是鲤鱼跃龙门了,皆已经成龙了,不过是龙血脉浓厚程度的问题,但若是不停笔继续书写,恐怕便是将已经成龙的鲤鱼打回原形,从龙变成鱼。

这么一比喻,众人自然是谨记在心。

待五官中郎将所领的侍从未发现有违规者后,便在光陆续马通经得丞相准许开始将试卷给收起来。

待试卷收完,便到了众人离去,拜别刘进这一步。

谒者高喊:“拜。”

众学子纷纷拜下。

刘进微微颔首。

“起。”谒者再次高呼。

众人纷纷起身。

“且离殿。”谒者再次高喊一声。

众人方才离开前殿。

在此期间,刘进坐在殿上便充当了雕像的作用,也不动弹,也不说话。

众学子离开前殿之后方才三三两两开始讨论起刚刚发挥的如何。

“刘兄,刚刚答题可好?”一年轻的学子闻着身边好友。

那被称呼为刘兄的人摇头皱眉道:“不甚好。我也未曾想到策问问题竟然为和亲之利弊。我绞尽脑汁,写了一些,然终究是有些浅薄了。”

“我也是,我所书内容……”

……

众人纷纷交流探讨着刚刚所写的内容,在有人引导之下,离开了未央宫。

待将试卷全部收起来,有人开始忙活抄写、装订等工作的时候。

丞相桑弘羊走到刘进身边对刘进躬身请示道:“陛下。此策问阅卷标准当如何?”

显然,丞相桑弘羊也有点拿不定主意。

他现在不知道刘进对和亲政策的看法,若刘进反对和亲,然若有阅卷官员的政治倾向为支持和亲,到时候的选出的试卷支持和亲的居多,恐怕定然皇帝不高兴。

反之,若刘进支持和亲,阅卷官员政治倾向为反对和亲,选出来的试卷定然也是反对和亲的居多,届时恐怕皇帝也不高兴。

到了他作为一个丞相的程度,已经不必再赌博皇帝的态度观点是什么样子的了,猜对了,丞相已经位极人臣,也没什么好处,猜错了,平添皇帝对其的不喜,极有可能导致皇帝对他的不信任。

因此得不偿失,还不如直接了当询问皇帝的态度呢。

刘进自然知晓桑弘羊所想,他也没含糊,直接开口道:“朕不在乎学子是支持和亲,亦或者反对和亲。朕在乎的是策问说理是否结构合理,说理充分,言辞流畅、观点清新。

如有以上一条者便有可取之处。

若有以上三条以上者便可为中上之才。”

听刘进这话,丞相桑弘羊便知晓刘进的态度了,当即道:“唯。臣定当与诸阅卷官仔细阅卷,定为陛下选拔出栋梁之才。”

刘进点点头道:“丞相辛苦了!待科举之事完毕,莫要忘记替朕前往老丞相田千秋家中,替朕问候一声。”

“唯。”丞相桑弘羊再次应道,“若无他事,臣便告退。”

刘进微微颔首:“便不耽误丞相了,丞相且去忙。”

丞相行了一礼便离去了。

刘进目送丞相桑弘羊离开,也起身回了宣室殿。

此时天色已经颇黑了,然刘进也知晓时间不等人,得需要尉屠耆尽快前去楼兰国登基就位,否则等匈奴也反应过来,错失良机便不好了。

因此刘进不顾天黑令中黄门弘恭将大鸿胪苏武、楼兰王安归之弟尉屠耆给叫来,安排尉屠耆星夜兼程前往楼兰国登基之事。

中黄门弘恭听此,立刻前去安排去了。

趁此机会,刘进将奏疏批阅了一部分。

然看着那一摞厚厚的奏疏,刘进颇有些头疼。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进在朝堂之上的威望日趋增加,其说话的分量要比刚刚登基时候不知道重了多少倍。

此等情况刘进自然能够发觉,他对此也是颇为欣慰,毕竟说话管事,谁人不高兴?

然而,也正是这种情况,也令朝中各部对刘进产生了敬畏,生怕做的事情不符合皇帝要求,令皇帝治罪,因此不少以前可自行决定也可上报皇帝由皇帝决定的事情众部门也不敢私自决定了,尽皆上疏请皇帝决策。

如此一来,刘进突然发现奏疏是越来越多,而刘进休息的时间也越来越晚了。

刘进知晓,这样不行,再这么下去,恐怕身体就要垮了。

因此近期刘进一直在思索应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事得延后再说。

此时中黄门弘恭已经前来禀报大鸿胪苏武已经领着尉屠耆来到了。

刘进听得中黄门弘恭之言,点点头道:“且令他们进来吧。”

说完,刘进将手头的奏疏批阅一下扔在了书桌上走到宣室殿会客之处。

没多久,大鸿胪携尉屠耆进殿。

看到刘进大鸿胪苏武及尉屠耆便向刘进拜道:“臣苏武(尉屠耆)拜见陛下。”

刘进道:“其起身。”

两人方才起身。

此时天色颇黑了,宫灯也并不太明亮。

就着有些昏暗的宫灯,刘进打量了一下尉屠耆。

只见此时尉屠耆年约三十余岁,深眼窝高鼻梁,异族人特征颇为明显,然却气质儒雅像极了大汉儒生。

然只是此人脸上却带着几分忐忑将儒雅的气质冲淡了几分。

待看完,刘进点了点头道:“且坐。”

“谢陛下。”

两人方才就坐。

待就坐后,刘进直接开门见山道:“尉屠耆,大鸿胪是否已经将情况告知于你?”

“回禀陛下,已经告知了。臣兄安归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死有余辜。”尉屠耆果断说道。

刘进微微颔首,对其态度尚算满意。

见尉屠耆这态度,刘进接着问道:“尉屠耆。汝兄已是死,朕欲立汝为楼兰王,伱当如何?”

然尉屠耆听此,非但脸上没有丝毫高兴,反倒面无表情,甚至颇为低落的对刘进拱手拜道:“陛下之令,臣不敢推辞。”

看尉屠耆这态度,刘进皱眉,有些诧异为何尉屠耆听闻其即将成为楼兰国国王,非但不兴奋,反倒是有些抗拒。

刘进自然没什么顾忌,当即便发问道:“朕观之,如对此并不喜悦,甚至颇为低落。

为何?”

听刘进发问,尉屠耆深吸一口气看向刘进,直接了当的说道:“陛下,臣愿为大汉黔首,不愿为楼兰国王!”

“为何?”刘进皱眉。

“陛下,臣自记事起便在大汉长安生活,楼兰国早已陌生。

甚至楼兰话臣已经完全不记得了。

臣饮的是大汉水,吃的是大汉饭,学的是大汉字。

臣早已经将臣当做大汉的一员了。”

听到这话,刘进非但没有不高兴,反倒是颇为惊喜。

他刘进要的便是这样的人。

显然尉屠耆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除了相貌上,其饮食、文化上早已经内化为一个大汉人了。

至于尉屠耆不想去楼兰当国王,他的意见不重要!

刘进含笑说道:“尉屠耆,听汝之言,朕甚是欣慰。我大汉正需要尉屠耆你这样的人做楼兰王。

其汝天命,恐推辞不得,汝为楼兰王便是为我大汉立功!

朕以为不如这样,若汝有为大汉臣民之心,朕若不满足恐亏待功臣,明日朕令京兆尹前来录汝户为长安城籍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