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祖父汉武帝:开局怂恿我爹造反 > 第二百六十九章 殿试确定名次

第270章 殿试确定名次

并且刘进更深入思考了一些后世的和亲情况。

在后世,大汉和亲,或者说大汉前期和亲和大汉后期和亲区别都很大了。

在大汉前期,当年刘敬提出和亲的目的是为了令匈奴接受华夏礼乐观念,寄希望于和亲所出亲大汉,甚至以甥舅之礼对待华夏。

然经过后来的实践情况,这目的破产了。

然后在乌孙国的和亲情况之上,情况又发生了有些变化。

当年乌孙国昆弥猎骄靡迎娶大汉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但同时,匈奴也将匈奴公主嫁给猎骄靡。

若大汉不派人进行和亲,而匈奴公主在乌孙国,如此长此以往,乌孙国定然亲匈奴。

和亲乌孙其目的便变成了抵御匈奴对中立势力的拉拢,并拉拢中立势力。

然后在原本的历史线上,刘病已登基为帝,史称汉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单于亲来长安拜谒,此标志与大汉纷争一百多年的匈奴终于彻底臣服大汉了。此后匈奴单于自请为婿。此时的和亲其性质便已经发生变化了。此此时和亲的目的便成为了笼络臣服的藩属国,当然还有加深藩属国对大汉主从联系的目的。

这种情况在原历史线上后世的唐朝表现的更加明显。原历史线唐朝的和亲,大部分情况属于唐朝将公主嫁给比自己弱的国家,且别管被册封的公主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但被册封了,嫁给藩属国的国王、赞普等等藩属国的最高统治者,其被册封的多是正妻的位置。甚至某种程度上,藩属国就算是想来求亲,大汉也不许。如唐太宗作为“天可汗”,某藩属国有野心,其求娶了大唐公主便得到了大唐帝国的背书,瞬间就比其他没有和亲的藩属国高贵了许多,娶了和亲的藩属国就敢打着“血脉正统”的旗帜攻击原本为一族未和亲的藩属国。

如此来说更算不上屈辱。

看着众学子关于和亲的策对,再加上刘进对上一世各朝代和亲政策的思索,他对和亲政策的理解更加明悟了几分。

尤其是这个时代距离东周西周并不算远,对于血脉的要比后世重视的多,因此和亲所产生的影响要比后世大得多。

正当刘进对和亲进行深入思索的时候,众人已经将所有的参与会试的试卷全部批阅完毕,交到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这里。

而且已经有人按照○多○少的顺序给拍好了。

然而身为主考官、副主考官,自然有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的特权。

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行使搜落卷的权力。

所谓的搜落卷便是主考官同副主考官可在同考官未推荐卷中再查阅一遍,果有异材,亦可收录。

这个“果有异才”怎么个“异”,谁为“才”,这还不是主考官、副主考官说了算的么。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赵过二人看着众阅卷官推荐的前十的试卷。丞相桑弘羊先翻阅的,在翻阅完毕,丞相递给了御史大夫赵过。

待御史大夫赵过看完,桑弘羊仿佛闲聊问道:“此前阅卷可有中意之卷?”

赵过一听,岂能不明白桑弘羊是什么意思。显然桑弘羊中意之人,或这时候中意的试卷未曾再众阅卷官推荐十个人之中。

这卖人情的事儿又何乐不为呢?

当即御史大夫又翻了翻试卷,将一份试卷拿出来,笑着说道:“丞相。老朽以为此卷可为沧海遗珠。”

丞相桑弘羊一听,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也翻了翻,将一份试卷拿出来笑着说道:“巧了,老朽以为此卷亦为沧海遗珠。”

两人相视一笑,众人推荐的十份试卷,其中两份便扔进了那一摞没被选中的试卷之中。

试卷确定,此时密封的名字籍贯等信息尚还不能重新给解开。

但他们作为考官,下去巡场之时,他们早已经注意到谁谁谁写的什么内容了。

那十份试卷便送至了皇帝刘进的手中。

陛下经众阅卷官阅卷,此十份试卷可为前十,但状元、榜眼、探花尚需陛下确定。”

刘进点了点头,将十份试卷看了一下,确定了三分试卷。

其中第一卷,刘进仔细看了一下,该试卷将和亲与经济结合起来,别具一格。

其中第二卷,分析了大汉作为农耕文明,而西域诸国作为游牧文明,其和亲所代表的意义不同角度来阐述。

其中第三卷,此人颇为中规中矩,依旧是从礼教角度阐述的和亲政策,但说理严密,并充分总结大汉此前的和亲情况,显然基本功颇为扎实。

此三分试卷令刘进有点犹豫了,谁先谁后,他有点拿不定主意。

最终刘进斟酌了许久,还是将和亲与经济结合的作为状元、将从文明角度不同阐述和亲的列位榜眼,剩下的那份中规中矩的列位探花。

刘进如此排序是这么考虑的。此三份试卷说实话,刘进觉得不分伯仲,按照此顺序进行排序主要是从政治考虑。

为何令桑弘羊为丞相?

其一乃是当年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丞相田千秋退了之后,若无其他情况,他应当成为丞相。

其二,桑弘羊商贾出身,故刘进也想通过令桑弘羊为丞相这么一个举动令朝野上下产生一种重视经济的政治风向变动。

故此番殿试排序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如此,刘进在三份试卷上标上一、二、三后,将全部试卷递给丞相桑弘羊道:“此此人分别为一、二、三,其余他人按照排序定吧。”

丞相桑弘羊看了一眼,心中颇为惊喜,躬身接过,道一声:“唯。臣明日便安排唱名之事。”

刘进微微颔首:“便麻烦丞相了。”

“此臣子分内之事。”桑弘羊道。

如此,折腾了一整天,阅卷工作便已经完成了。

而此时大鸿胪和掖庭令对接一番,也已经确定了有意愿前往楼兰做王后的女子。

且时间紧急,大鸿胪觉得也耽误不起,决定令典属国赵充国为前锋,先领着尉屠耆新婚夫妇在向刘进禀明后,先行安排人手前去楼兰。

如此大鸿胪的急报奏疏自然报送至了刘进处。

刘进自然没啥意见,便同意了。

在收到刘进的回复后,典属国赵充国立即清点人马六千余,携带辎重踏上了楼兰的道路。

相助乌孙,远征匈奴的征程正式启动了。

至于刘进又到了每日批阅奏疏的时间了,看着那一摞比昨日还要多的奏疏,他不禁皱起眉头。

他知晓,若是不采取一些措施,恐怕未来不做别的,二十四小时批阅奏疏也批阅不完。

批阅奏疏之事已经到了不安排部署不行的地步了。

因此没再拖延,刘进当晚便将尚书令张安世给叫了过来。

“陛下。”尚书令张安世听刘进之言,向刘进拜道。

刘进指着那一摞奏疏道:“安世。你以为奏疏如此之多,朕当批阅多久。”

尚书令张安世一听,愣住了,他没想到刘进竟然问这一个,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陛下恐今夜也批阅不完。”

刘进点点头道:“朕亦如此想的。故朕思索了一番,你尚书令安排些人手,先行对奏疏查看一番,并进行分门别类成录,将奏疏名称抄写清楚。

朕以后批阅奏疏,便根据奏疏名称查阅,对重要奏疏进行批阅。其余奏疏,你等尚书台安排些人员,翻看朕此前类似奏疏之批阅,将建议写于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最后由朕亲自御批。

尚书令以为如何?”

尚书令张安世一听,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这家伙,本来尚书台就负责皇帝文书处理,其权力已经是极大了,甚至外朝的三公九卿有时候都要看他的脸色。

然而这种情况之下,刘进竟然又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此岂不是又增加了尚书台的权柄?

第一时间,尚书令张安世颇喜,然紧接着,尚书令张安世却恐惧起来。

此举染指的乃是专属于皇帝的决策权力,现在看着大权在握,烈火烹油,然而时间一长,定然为皇帝所忌惮。

作为一个皇帝身边的近臣,知晓皇帝无数秘密,被皇帝所忌惮,其下场如何,甚至尚书令张安世已经想象到了。

当即张安世伏地跪下道:“还请陛下收回成命。臣领尚书事便已经使臣身心憔悴,每日几无两个时辰休息,然除此外,臣亦领《大汉日报》诸事。

若陛下不说,臣亦会向陛下建言,请除臣《大汉日报》诸事。”

听尚书令之言,刘进道:“伱且抬起头来。”

张安世不明就里,然还是按照刘进的吩咐抬起了头。

刘进望向了张安世的两个眼睛,发现张安世双眼的黑眼圈着实颇浓,显然是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的。

又想了想张安世刚刚的一番肺腑之言,刘进也觉得自任皇帝之后,确实对张安世过于倚重了,以至于张安世确实存在劳累过度的情况。

而张安世如此大的权力,没有制约,现在刘进名声威望颇重,倒是无事,然未来某一日,当刘进年老体衰,掌控力下降,又或者刘进突然身死,刘病已年纪尚幼,刘进不得不考虑权力制衡之事。

刘进将身边的近臣考虑了一番,斟酌了一下说道:“听安世之言,刚刚朕观你面容,自汝担任朕尚书令以来,竟苍老了如此之多,朕心甚是不安。”

“此臣分内之事。”张安世听此言,激动的涕泪交加拜道。

刘进亲自起身将张安世给搀扶起来道:“安世不必如此,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朕刚刚考虑一番,思及汝事务如此繁重。朕想了些措施。

其一便是为汝安排一副手。

朕观中黄门弘恭老成持重,做事干练,迁其为中书仆射,令其辅佐于你,你以为如何?”

说来此算是对张安世的分权了。

然张安世非但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反倒是面容颇为欣喜道:“悉听陛下吩咐。”

说完此,刘进接着说道:“朕此前提及先行查看奏疏,且对常理奏疏草拟意见一事仍由尚书台领。

鉴于尚书台事务繁重。

朕以为可令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光禄大夫、部分中大夫等兼领尚书台奏疏草拟之事。

并此番科举,令部分中举之人入尚书台扩充尚书台人手。

安世以为如何?”

依照刘进之安排,他先是安排了一个中书仆射作为尚书令的副手分了尚书令张安世的权。

有紧接着将草拟奏疏意见的权力给了尚书台增加了尚书台的权力。

再紧接着又安排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及部分中大夫简领尚书台奏疏草拟之事。

如此一来也说不清是令张安世减负了还是新加了重任。

但依照刘进的设想,如此一来,定然可以令刘进的工作大大减少,且并不会产生仅仅倚重一个人的情况。

张安世思索了一下,自然是不敢有啥反对意见,当即拜道:“悉听陛下吩咐。”

刘进听张安世之言,点了点头道:“如此,明日依照朕所言,你草拟一封诏书,便如此安排吧。”

“唯。”张安世应道。

看着那一摞奏疏,刘进当即安排道:“虽诏书尚未下达,今日且按照此尝试一番。

你且将人喊来,先尝试一下吧。”

“唯。”张安世再次应道。

说完便去安排人手去了。

奉车都尉史玄、驸马都尉王无故皆是外戚,正在宫中当值。

刘进召令下发之后,很快便过来了。

听尚书令张安世之言,两人面面相觑,见了刘进以后,刘进又安排了一下,众人方才如做梦一般,觉得自己明明就是一个驾车的,怎么就突然有权力参与到奏疏的批阅之中了。

然,刘进已经安排了,虽然还不熟练,但还是得硬着头皮试一试,在刘进的指导下,众人磕磕绊绊的开始将奏疏整理起来,并行成目录,以供刘进方便批阅。

在众人开始上道以后,刘进又嘱咐了记录,接着便心安理得的前去休息去了,等众人将奏疏整理好再起来批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