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宋泼皮 > 第451章 【登闻鼓】

大宋泼皮 第451章 【登闻鼓】

作者:很废很小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2:40:06 来源:书海阁

前脚刚把老九赶走,刘昌后脚便迈入大殿。

“陛下,樊楼送来密报。”

“呈上来。”

接过密报,只看了一眼,他眼中便闪过一丝冷笑。

淮南西路以及传国玉玺归宋国,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归西夏,完颜宗望自己则要了河北东路与山东,余者皆归完颜宗翰。

好么,真把齐国当餐盘上的鱼肉了?

不过这份密报也透露一个信息,金、宋、西夏三国四方的利益,基本上已经谈拢了。

桌面上的东西一旦谈好,接下来就是准备动刀兵了。

宋金两国都吃过火器的亏,不会没有准备。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韩桢,定然会选在春夏交际之时,这个时间段雨水充沛,尤其是南方,气候潮湿,火药的威力会大打折扣。

四五月份,最有可能发动突袭。

当然,也不排除会选择其他时间。

念及此处,韩桢吩咐道:“宣林丛。”

不多时,小虫身着一袭官袍,大步踏进垂拱殿。

韩桢也不废话,开门见山的问道:“宋金西夏三国的密探都安插好了?”

小虫答道:“除了少数密探因各种原因暴露和失联之外,大多数都已成功蛰伏。”

韩桢交代道:“密切关注这三国在边境的粮草调动,一旦发现异动,立刻禀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从来都是先调集粮食辎重,随后大军才会出动。

一个合格的密探,只需通过市场上粮价的变化,便能推断出近期是否有战事。

当没有天灾之时,粮价忽然毫无征兆的大幅上涨,除了战争,不会有其他原因。

“臣领命!”

小虫面色肃然。

处理完这些事,天色已经彻底变黑。

冬季日短夜长,傍晚稍不留神就被夜幕笼罩。

回到延福宫,韩桢与一众妻妾在大殿内用餐。

安娘与狄家姐妹开始显怀了,小肚子微微隆起,她们倒还好,没有像韩张氏怀小荷月时那般,吐得稀里哗啦,除了有些嗜睡之外,与平常无异。

现在,她们三个是赵富金重点保护对象。

若能诞下一个带把的,她以及朝堂上的群臣们,起码能稍稍放心一些。

……

元月初一,正旦日。

天蒙蒙亮,文武百官早早地便等在宣德门前。

待城门打开,进入皇宫,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排成整齐的队列。

韩桢身着隆重的大裘冕,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赶往南郊祭天。

此次祭天,与上次登基之时又有所不同。

上次是登基,主要是得到天帝的认可,这次则是向上天汇报自己这一年的功绩。

祭品也有所改变。

忙活了近两个时辰,正午时分,重新回到皇城,举行大朝会。

宋承唐制,唐承隋礼,所以这三朝的大朝会不议事,而是一种礼仪,规制繁琐。

一年之中,要举行三次大朝会,分别是圣诞、冬至以及正旦。

圣诞并非外来词,自古有之,乃是皇帝寿辰之日,明清时又称万寿节。

不过韩桢对大朝会进行了改制,取消了圣诞的大朝会,只保留冬至的大朝会,同时将正旦的大朝会,从礼仪改为年末总结大会。

“拜见陛下,陛下万福!”

延福宫大殿之内,群臣齐齐下跪,行大礼参拜。

宋以前,不兴跪拜,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皆是如此,只行作揖礼。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跪拜,比如祭天、皇帝登基、大朝会等意义重大的场合。

而且,中原的跪礼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下跪,乃是三肃六拜之礼,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女子则是反过来,六肃三拜。

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庄严肃穆,颇具美感。

而直接下跪叩拜,那是北方蛮夷的礼仪。

文天祥当时被俘,押送到忽必烈面前时,面对下跪行礼的要求时,直接梗着脖子说: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

意思就是,跪拜是你等蛮夷礼节,我南人只作揖。

后来,元朝夺了天下,跪拜礼开始盛行。

朱元璋为了彰显正统,承认了元朝,同时也将元朝的许多礼制承袭了过来,跪拜礼便是其一。

而清朝贵族女子的六肃三跪三拜,除了名字相近之外,其余根本不搭边,动作是满人自行设计的。

“赐坐!”

待行完礼,韩桢大手一挥。

“谢陛下。”

文武百官纷纷跪坐在软榻之上。

刘昌唱喏道:“诸部禀奏。”

对于赵鼎、吴敏这些赵宋旧臣不太熟悉,但山东系的官员已经习以为常。

这是要汇报各部门一整年的工作。

谢鼎作为文官之首,率先起身道:“臣谢鼎,奏内阁之事……”

内阁禀奏完,接着就是户部、吏部……

以前那套搞得神神叨叨,现在有了年末总结,文武百官对各部院都有了清晰的认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开始还好,朝堂上和和气气。

等到陈东汇报时,气氛顿时就变了。

“今岁,督察院查处贪官污吏六十五名,查处脏银及抄家所得共计三十七万余贯。”

韩桢对贪官污吏零容忍,贪污千贯以上,直接诛三族。

千贯以下,流放。

六十五人,哪怕贪污千贯的只有一半,按照诛三族来算,杀了也得有千余人。

一时间,不少官员心有戚戚。

各部院汇报结束后,韩桢做了一番总结,旋即是关于明年的展望与安排。

韩桢端坐于龙椅上,朗声道:“圣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朝绝不能如伪宋那般,寅吃卯粮,因此朕打算设立预算制度。自今岁起,各部院监寺、地方州府郡县,在都需在年初时,为本部门计算好合理的预算,交由户部与督察院审查。”

“往后,各地州府夏秋赋税以及商税,自行扣留预算,余者再上交国库。”

赵宋的政策,是重中央而轻地方。

常说北宋是举一国之力供养一城,到底是怎么个供养法,许多人并不知晓。

赵宋各地方赋税,统统上交国库,粮食、钱财、布帛等物资也全部运送到东京城,官吏俸禄等开支,由中枢一应拨款下发。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没钱的。

这么做的好处,是加强中央集权。

但坏处也很明显。

比如修个桥、铺个路这等惠及民生的好事,只能让官员自己想办法。

官员哪来的钱?

最后还不是只能求到当地门阀士绅,地主富商的头上,这就导致门阀士绅渐渐与官员产生利益纠葛。

官员想升官,博个好名声,就得求助于这些地头蛇。

再比如某地灾荒,当地政府没钱,只能上奏折到中央。

奏折送到京师,再经中书门下、皇帝审批,然后户部拨款放粮,运送到受灾当地,这一来一去最起码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得饿死多少百姓?

若当地官员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引发暴动起义。

这也是为何,北宋一百余年,起义如此频繁的原因之一。

韩桢这个做法,确实整改了一系列弊病,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地政府有了钱,难保不会有官吏铤而走险,上下其手。

所以,他才会让督察处介入,配合户部审查。

一旦发现呈交户部的数目,与当地府库账目对不上,那就有乐子了。

“臣领命!”

一众文武官员齐声应道。

韩桢点点头,而后问道:“诸位还有何奏言?”

正月初一的大朝会,文武官员不论品级,皆可启奏发言。

这是低级官员们一次露脸的机会。

若是把握住了,被陛下与朝中大佬们记住,往后仕途不说平步青云,起码能少走好几年弯路。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站起一人:“臣有奏!”

此人韩桢没甚印象,看他官服上的鸂鶒纹饰,显然只是个七品官儿。

一旁的刘昌,用微不可闻的声音提醒道:“陛下,此人姓苏名迪,苏轼之孙,苏过之子,任进奏院编辑部郎中。”

“哦。”

韩桢微微点头。

苏迪朗声道:“陛下心忧天下、胸怀万民,微臣提议,当重启登闻鼓!”

吴敏赞道:“此举大善!”

赵鼎却反对道:“不可,登闻鼓直达天听,而百姓愚昧,陛下日理万机,岂能把光阴耗费在家长里短之中?”

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一时间,朝堂吵成一片。

登闻鼓!

据说,此鼓自尧舜禹之时就已设立,乃敢谏之鼓,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

历朝历代,皆有设立。

不过其他朝代的登闻鼓,基本就是个摆设,流于形式,有些朝代甚至对其严防死守,生怕老百姓拿这玩意搞事情。

比如明朝,一度将登闻鼓高悬于常人够不着的位置,还派遣一大堆锦衣卫排成人墙以阻止人们靠近。清朝更是规定甭管鼓敲得有理没理,先打三十板子,看谁还敢来扯淡?

唯独在北宋,登闻鼓就设在宣德门外,不但可以随便敲,而且谁都能敲。

该说不说,赵宋这一点做的比较好。

比如京师有个百姓丢了头猪找不着,就干脆擂响登闻鼓把宋太宗赵炅给敲出来了。

对于此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淳化四年》中有记载。

【京畿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豭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直,因语宰相曰:‘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寃民矣。】

起初还好,没几个百姓敢去敲登闻鼓。可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后,一切都变了,京师百姓但凡有个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也不去开封府了,直接来宣德门外敲登闻鼓,再发几句牢骚解解气。

久而久之,赵祯被敲的不厌其烦,干脆把登闻鼓给撤了。

这就是为何要赵鼎反对。

真要放任百姓去敲登闻鼓,那官家一天十二个时辰,甚么事儿都办不成了,光处理百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了。

本章完

喜欢大宋泼皮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宋泼皮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