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求生记 > 第二百八十七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九)

大明求生记 第二百八十七章 明朝百姓生活常态(九)

作者:拉拉袖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0:19:28 来源:书海阁

明朝的百姓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一个安定居所,不饿肚子能吃饱饭就成,这也是生存活下去的最基本诉求,有一间能遮风避雨的黄泥墙草屋,几亩田地,娶上一门亲,屋前屋后种点蔬菜,养几只鸡羊就是整个大明百姓的生活常态,往往在纪事的小说,影视剧中所描绘的衣着整洁,吃穿不愁有很大的区别,毕竟是艺术加工,可不知对古人来说,绝大多数这一生从没走出过方圆几十里地,有些地方从出身到老去从没有出过村子。

往往看到在许多地方,把村子建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有意不跟外界交往,不是为了看风景,也不是为了过世外桃源的生活,而是无奈之举,因为社会结构的原因,为了避开各种兵灾,加上盗贼多如牛毛,能过上安全的生活,这种家族制管理也成为整个明朝的组成部分,一个族姓为一村,如果有一户外姓人家入村,就是外来户,会区别对待,而更多的是赶走,除非能得到村民的认同。所以说古时有离乡背井,故土难离等描写,当然也有从小生长在一个地方,产生感情而留恋的。说白了,还是官府不允许。

季氏作为郓城商贸城第一位女性文员,章子俊也很是重视,因为女性在古代,除了青楼外,出来打工的几乎没有,在这里又要吐槽某些电视剧了,一身女侠装扮在官府衙门中进进出出,上串下跳,还在大街上吆五喝六,在酒楼中豪饮,这些场景全是那些无良导演凭空幻想出来的,当不得真,古代女性最多只是在自家的商铺中照看店铺,或是摆个摊什么的。而正儿八经的做事却少之又少,哪怕是在私塾教书。

在平安镇这些年来,不知道动了多少嘴皮子,加上物质的鼓励,只有穷苦人家的女性出来做工的也少,况且是在山东郓城乎。

清涧县因依清涧河得名,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代属驻兵之地,从唐代起为宽州,所以又称宽州城,清涧城的军事地位,“东据黄河,西绕黑水,钟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险之地,冈陵重叠,溪谷深阻,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控沙漠之地,屹为麟延之冲。”

正因为地势要冲,清涧城增筑是在大明洪武四年,改名为清涧,隶延绥镇榆林道。清涧城“北据山,东西南三面濒于水,东西二百九十步,南北二百七十步,周围三百五步,高连女墙三丈,厚一丈五尺,女墙四百六十四,敌台六,门三,东曰朝阳,南曰迎薰,北曰拱极。”

到了成化未年,因守军重点北移至绥德建府后,清涧城驻兵也跟着北移到了绥德,成了人口不到三千的小镇,昔日的繁华只能在城中日渐荒凉的戏台、石板路上的蹄印及车辙印上才能见证。

这几年来随着平安镇商贸的繁荣,清涧城慢慢热闹起来,成为商路上南下的一处停脚之地,此时的清涧县衙为知县马昂,注意目前清涧县朝廷设的是一个知县,而不是县令,从秦朝起县级是历代最低的行政机构,县级以下不设立正式官职。县的主要官员构成以县令县丞和县尉,主吏掾等为主。

知县跟县令这两个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县令,是正式的一县之长为正七品,知县为正八品,为什么清涧县衙为知县不叫县令呢?就是因为这个县官,其实是代理县长。

那么,古代官府的末端机构就是县衙,县衙以下又怎么办呢?其实就是交给民间来自己管理,从宋代王安石变法以来,把十家人家编为一个保,选出一个大佬做保长(即保正)。五个保,便是一个大保,选出一个大保长。十个大保,便是一个都保,选出一个都保正。日常这些户口管理、治安巡逻,就是由保正来负责。

清涧县以前是兵营管制,目前的清涧衙门知县马昂独大,马昂下属为押司、都头、大小保正。

如果是县令的话,下属是县丞、县尉这些个,属于朝廷编制,而知县的下属押司、都头、大小保正属于编外人员。

这些年来马昂指使都头郭亮、萧道劲使劲盘剥城内商户,这个都头是什么职位,在《水浒传》里面就有描写,朱仝与雷横,在水浒里是宋江的好哥们,他们都是郓城县的都头,一个管步兵,一个管骑兵,那么他们是不是县里的公安局长呢?也不是,他们只能说是城管大队长,因为古代一本正经管一个县治安以及刑事军事的,是县尉。

既然是城管大队长,那么正好可管城内的百姓没毛病,每日清晨就在街上转悠,看到有农户卖的什么新鲜的竹笋、黄瓜、青菜、鲜鱼之类,就找借口没收,让其送到望河楼去,这个望河楼老板叫马茗,也是苦不堪言,因为每天都要准备一桌酒菜,白给衙门中的马知县,这些年来还不许马茗关停,上月眼看酒楼经营不下去了,在送菜的时候,咬咬牙闭着眼道:“马老爷,小店真的经营不下去了,小二、帮工、厨娘全跑光了。”只听马知县道:“无碍,从明日起每天会多送新鲜菜瓜果过来,你只要做就成了,余下的由你。”就这样只能硬着头皮经营下去了,没法啊清涧县天高皇帝远,马知县就是这里的土皇帝,上哪里去上告诉苦?当地百姓虽然满肚子苦水,但生活总要过下去,可偏偏有一人不服,就是铁匠铺的魏老汉,一年前魏老汉的打铁铺被都头萧道劲的一个亲戚强占了,魏老汉气不过就告到了县衙,被马知县直接查封了铁匠铺,不得已魏老汉去了绥德发展,好在手艺了得,因打制的马蹄铁及脚蹬精良,还得到了府衙内检校表扬,后又被守备称赞,还送了不少东西,随即生意兴隆起来。尽管如此,做了一年后魏老汉还是想着回清涧,那里有许多自己熟悉的街坊,因为在一个不经意间,得到一个消息,清涧知县马昂在绥德府被知府郝渊之痛骂了一顿,已上报朝廷免职罢官。

起因是从江南运往延绥的茶叶、棉布,被马昂截留了许多,魏老汉眼看着知县要倒台了,也就想着回清涧去,势必一吐当年的恶气。

这一日跟往常一样都头郭亮、萧道劲又来巡街了,一看铁匠铺怎么又开了,不是查封了吗?就上来对着魏老汉大声呵斥起来,只见魏老汉一点也不慌,还笑咪咪地说道:“两位大人,马老爷都被知府骂了,不日就要被罢官。”

一石惊起千层浪,压抑已久的整个清涧城掀起了波澜,田边地头到城内茶馆都在私语,第一个不愿相信的就是城南迎薰门边的老金头,靠做的一手豆腐远近闻名,为了攀附马知县的关系,三天两头就往衙门里送豆腐,还要将小女嫁给马知县做小,可如今听闻马知县要被罢官,老金头不禁慌了起来,此时有人找到都头郭亮,告发魏老汉散发谣言,都头郭亮立马找到茶馆老板打听魏老汉说了什么?茶馆老板当然说是什么也不知道,眼看不肯招,都头郭亮就威胁道:“我可听说你家的侄女从关庄跑到这里来做工,这事为何不汇报啊,有路条吗?”

此话一出茶馆老板扛不住了,就竹筒倒豆子,说了个精光,也为自己撇清关系。都头郭亮道:“到时知县升堂问话,你可要出来作证。”临走时又说道:“你家侄女的事,不碍事,到时去衙门补一张“手实”暂住证即可。”说完扬长而去。

“手实”就是“牒件通当户新旧口并田段、亩数、四至,具状如前。如后有人纠告,隐漏一口,求受违敕之罪。谨牒。(这行的意思是:我已经把家里的人口、土地全部如实上报了,如果有错漏愿负法律责任)某年某月某日户主某某(亲笔签名)牒”。

“手实”也是户口申报表,要报到当坊里正那里。户口簿上要一一写明全家现有人口的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奴婢的数量和性别年龄,全家拥有的房屋土地等主要产业,近期人口变动情况等。里正接了“手实”,听户主说完情况,正眼瞧一瞧刚附籍的新人,是否和户口簿上写明的年龄、身貌相符—这个步骤叫“团貌”,必不可少。因为新人有了户口和土地,就得缴税服役,有很多人为了逃赋役故意把自己的年龄报小或者报老,甚至假报重病残疾,这些违法行为都必须由里正一一勘察纠正。如果里正一时走眼,失职漏过去了,日后查出来,里正要被打板子的。

接着说另一边不知如何站队的老金头正拿着一瓮平安镇出品的红心二锅头酒,来到了四叔公家,这位四叔公可不简单,年轻时曾在知府衙门做过厨子,为知府老爷做了几十年的菜,在他职上经历了三任知府,现在人老了就回家乡清涧养老,每日里种些花花草草安度余生,就说道:“从这件事的起因来看,要是魏老头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瞎说。”在弄不清风向前就要保持中立,这样两边都不得罪。

喜欢大明求生记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求生记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