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崇祯的崛起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军事改革

崇祯的崛起 第一百四十七章 军事改革

作者:水金书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02:29:56 来源:书海阁

“大明要重振辉煌,需要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百战精兵,朕以为当务之急在于取消卫所制度,改为募兵制,士兵专司训练和作战。”赵君虎也不是军事专家,不过作为穿越者,他知道后世能打的军队大都是职业士兵,便照葫芦画瓢。

赵君虎一席话如石破天惊,让一众将领心情激荡,碍于皇帝威严,不敢窃窃私语。

反倒是马士英最先说了出来,“卫所制度乃太祖皇帝首创,至今已有二百余年,陛下此举姑且不论利弊,只怕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请陛下三思。”

“马爱卿大可放心,朝堂之上有朕顶着,众卿以为如何?”赵君虎铁了心要废掉卫所制度。

卫所制是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内在思想是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卫所在全国各地设有固定的驻地,大概5600人为1卫,1120人为1个千户所,112人为一个百户所,分别由卫指挥使、千户、百户统率。

所有军士皆为世袭,单独编户籍,称为军户。军士分为屯田与守城,前者专事耕垦,供应军粮;后者守负责防守操练。

每逢战争发生,兵部便抽调卫所军士,委派总兵官统领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官交还印信,军士仍然回到卫所。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有效保证了粮饷,减轻了财政负担,也避免了地方将领拥兵自重。

朱元璋便是凭借卫所制度开创明朝,鼎盛时期军队高达180万人。之后卫所的土地逐渐被官员和地主侵吞,军士不堪重负,逃兵甚多,卫所制度名存实亡。

卫所制度虽已崩溃,碍于祖制不可违,谁也不敢有半点意见。一些有识之士只好自己募兵,如戚继光征召矿工从军,成立了名噪一时的戚家军,明朝后期能打的几支队伍如关宁铁骑皆是如此。

“陛下高见,微臣无异议。”

没有人反对,一众人中史可法和巩永固等人知道卫所制千疮百孔,不改不行,而且貌似皇帝赚了不少钱,前几日招兵的火爆情况大家看在眼里,兵源肯定不用愁。

还有一部分武将反应过来,改为募兵的话,自己便有了实力,搞不好也能像武昌的左良玉一样割据一方,何乐而不为呢?

王家彦却道:“募兵制虽然好,就怕有些人野心勃勃,专断兵权,造成地方叛乱,不知陛下可有考虑?”他身为文官,对武将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

一众武将心里一惊,造反是个沉重的话题,不想王家彦公开提了出来,给了一群野心家当头一棒。

赵君虎嘉许道:“王爱卿忠心耿耿,算路深远。这事朕也考虑过,这募兵由兵部负责,将领不得募集私兵或者亲兵,王爱卿觉得如何?”

王家彦道:“陛下圣明,不知第二项是什么?”

赵君虎又道:“既然卫所制度已经取消,这第二项便是军制改革。”

军制改革的内容基本也是后世的翻版,单位名称从小到大依次为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军团,最基层的一个班10人,遵循三三制的原则逐级编制。

这样一个连差不多100人,相当于一个百户所,一个团相当于一个千户所,最高的军团近十万人。

其实军团这个名称在后世很少见了,奈何赵君虎对土地革命时候红军的几位军团长的传奇故事念念不忘,便一并加上了。

按他的设想,组建8-10个军团足以横扫天下,再多了也没有必要,财政压力也大。

至于明朝官员常用的品级,赵君虎也大致保留,作为文官和武将的参照,比如连长,相当于以前的百户,仍然是正六品,以此类推。

一众将领慢慢回味这些陌生的名词,史可法很快发现了问题,“按陛下之言,以后这总兵、守备、把总该如何安置?”

“以后就没有这些称呼了,一律按着等级改成军长、师长、团长。”

赵君虎一直没搞明白明朝混乱的武将名称,到了南京便恶补知识,弄清楚后更觉得名称太奇葩。

低级的如总旗、百户、千户、游击、参将等名称千奇百怪,高级的更复杂,如总兵官,本来是受兵部临时差遣统兵出战,无品级,后来变成了常驻武官。

还有提督和总督,听上去很大,负责一省的军务,实际上因事而设,事毕即撤,也不是正式官名。

后来因为农民军经常跨省流窜,领兵的大将当然不能打到两省的边界便撤兵,皇帝只好又弄出个新的称呼叫“督师”,负责几省军务,最熟知的袁崇焕便是蓟辽督师。

他被搞得晕头转向,这下换了名称便轻松了,一众人也很快熟悉了新的称呼,不免暗自琢磨自己应该是师长还是军长?

军团长就别想了,众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要知道整个南京也才一个军团的编制。

徐弘基大喜,“如此说来,以后大将在外作战,便可放开手脚,不用受监军的干涉了。”他的话受到众人的一致赞同,只因大家受监军的毒害太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明朝皇帝为了掌控军权,往往派太监当监军,虽然这些人大多对军事一无所知,但兵权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没有哪个武将敢公然违抗监军。

于是这些人便堂而皇之取代武将,指手画脚一番,打赢了是自己指挥有方,打输了是武将畏战无能,明军自然败多胜少。

就算是戚继光、孙传庭等名将,为了能打胜仗,也得乖乖贿赂太监些金银珠宝,请功也不能忘了他们,不求别的,只求他们不说话就行了。

赵君虎笑道:“监军还是要的,连以上的单位都要设监军,与军事主官同级。”

徐弘基大失所望,“万一监军和军事主官意见相左,可如何是好?”

“徐爱卿不必担忧,军事主官全权负责作战,监军只负责将士对朝廷的绝对忠诚。而且监军并非由太监担任,皆是熟悉军务的军官出任。”

一众人无话可说,忠诚两字肯定是不能反驳的,不过也放心了不少,最起码没有外行瞎指挥。

赵君虎又宣布了大都督府的改组,在大都督府下再分设三个部门,政治部、参谋部、装备部,分别是负责政治建设、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级别定为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同级。

一众武将喜形于色,情知皇帝是有意抬高军人地位,自己的官职必定也水涨船高。

史可法道:“不知这三部的部长由谁担任?”

赵君虎踌躇半天才道:“着凌义渠任政治部部长,汤国祚任装备部部长,参谋部部长暂时空缺。”

人才问题一直是他的心病,基层士兵好找,但是手上没有良将可用,尤其是监军,他需要大批信得过的人安插到各级军队中去。

不过他此刻也没工夫细想,又道:“这第三项改革是实行军衔制度。”

军衔制度?一众人全部懵逼。

赵君虎耐心解释一番,军衔制度综合参考后世中美两国,分为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和士兵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四级,同时与军职挂钩。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授予师长至军团长;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授予营长至旅长;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授予排长至连长;

士官: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一等兵、二等兵、列兵、新兵。

史可法思索一番,“这军衔制度十分新鲜,不知为何每一级都是四个等次?看上去很是齐整。”

“这是考虑到明军的特点。”赵君虎胡扯一通,他其实只是犯了强迫症,也不想多花时间记这些东西,索性弄得整齐划一。

他挥了挥手,小安子将墙上的幕布拉开,原来是一副巨大的图纸,上面画着一些图案。

“这是代表军衔的标志,每一名军人都应佩戴在军服上。”赵君虎站了起来,拿着一根木质的指挥棒走到图案前讲解。

他知道条件有限,所以军衔暂时没有弄得太复杂,只是用金、银、青铜、铁四种材质做成铭牌区分四个系列,图案是很简单的星星,每升一级便加一颗星星,最多四星。

至于士兵则用布标区分,新兵只有一块红色的长方形,列兵在长方形上多了一条金色的斜线,二等兵两条,一等兵三条。

因为明朝军装和后世不一样,赵君虎要求军衔分别佩戴在帽檐和左胸处。

一众武将很快发现了军衔的好处,以前明军靠服装区分等级,而且服装也是五花八门,边军、京营、卫所全都不一样,有了军衔,便能很容易区分开来。

“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虎贲卫、龙骧卫和锦衣卫暂时不动之外,所有军队一律重新编制,一个月后进行授衔仪式。”

赵君虎结束了军事改革会议,事实上他想说的还有很多,不过军事改革不是一天半天能搞定的,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他现在得赶快去解决人的问题。

临走时,一众武将有些尴尬,不知道怎么行礼。

史可法悄声询问,赵君虎才想起这事,本待亲自示范,忽然看见张鹏翼、易海峰,微笑道:“别人不知道,你们是知道军礼的,示范给大家看看。”

他二人一愣,仔细回忆往事,猛然想起清凉山一战,皇帝埋葬死亡的将士后,在墓前好像有个举手动作。

两人对望一眼,心领神会,端端正正站好,扬起右手敬了个军礼。

赵君虎点点头,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走出了会议室。

一众武将慌忙举手效仿,目送皇帝走远后,还迟迟不肯离开,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军事改革的内容。

喜欢崇祯的崛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崇祯的崛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