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在直播间上历史课,诸朝皇帝围观 > 第55章 布料20 “杜先生大义!”

【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老病》一诗写:“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杜甫五十八岁,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

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已遗失。北宋宝元二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兖州。

兖州牧在达成自己套近乎搭关系的目标之后,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赶紧告辞了。

毕竟人家父子俩现在明显情绪不佳,他一个外人站这里也不合适。

杜闲这次听完所说,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的的拍了拍自己儿子的肩膀。

毕竟谁也想不到,自己如今风华正茂的儿子,老年时,没有一个亲朋,浑身多病,还无法回到故乡。

杜甫看着自己父亲虎目含泪的样子也是浑身一怔,赶紧说道:“日后父亲随我去长安,儿子可要多仰仗父亲多照顾了。”

杜闲被气笑了:“以后我们杜家的性命都在你手上了,往后若是真的进宫,那可是伴君如伴虎。”

父子俩没有再说话,不管神迹如何神奇,如今杜甫也才25岁,还是神迹所说“裘马轻狂”的年纪,往后的日子,也太远了些。

洛阳。

高适也叹了一口气,虽然神迹只是只言片语提到了他,但是看来,当初王屋山一别,三人都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而自己居然有能力接济诗圣,看来自己日后必有际遇!

高适目光坚定,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隋朝。

隋文帝杨坚也跟着叹息一声,这么强大的朝代,如此有风骨的诗人。

诗仙、诗圣都因为战乱流离失所,那其他普通人,只能如诗圣诗中所记录的一样“满目悲生事”。

不过,唐朝只不过在隋朝之后百年,如今杨广已除,天下不再劳民伤财。

隋朝未来,必不弱于唐朝!

杨坚心念一动,对着殿内的大臣和皇子皇女道:“如今隋朝国泰民安,诸位可以献策,如何让隋朝成为第二个盛世大唐!”

“若有成功者,必有重赏。”

台下大臣遵命,同时忍不住畅想:

盛世大唐啊,那是一个多让人向往的朝代。

万国来朝,来往人员车水马龙,孕育出诗仙诗圣的朝代。

如今亡国之帝已灭,隋朝的未来成为了未知。

未知,便有更多的可能性!

【清朝诗人杨伦评价杜甫:“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而在杜甫的诗中,大唐盛世不在,国破家亡,一片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所谓诗圣,便是“每饭不忘君。”

杜甫就像儒家的圣人,觉得天下有一个人挨饿,那他自己也在挨饿,有一个人掉进水里,好像自己也掉进水里。】

唐朝。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神迹所说的“诗圣”,这就是诗圣啊!这就是诗史啊。

有人自发大呼道:“杜先生大义!”

“杜先生大义!”

“杜先生大义!”

“…”

声声传递,不绝于耳。

若是大唐盛世不再,那就更需要有这样一个人来记录,来看着这满目苍夷道山河!

老年杜甫双目含泪,他的诗文被传颂到后世!甚至被神女大力推崇,死而无憾了。

而他的妻子杨氏也在身旁陪着杜甫抹泪,这么多年流离失所,她从未怨恨过相公,但是偶尔也会埋冤丈夫,你学成那么多的四书五经,最懂礼义廉耻。

可是我们幼子居然被生生饿死在家中!

“每饭不忘君。”她的相公就是这么一个有大志的人,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啊!

神迹放完一天后。

许多人前来拜访诗圣杜甫,甚至有名医愿意免费替杜甫诊治。

杜家从未如此受人欢迎,甚至有些生活不易的平民,都会提着一点礼物送上杜甫门口:“自古以来史书从未记载我们,您不愧为圣人也!”

“如今神迹已然带来吉兆,您留下来看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吧!””

“那样一个没有战乱的时代,不再有人饿死的时代必然会来临!天上的仙人已经赐下良种,我们大唐必然会越来越好!”

甚至宫中也有圣旨发出,赐宅在长安、河南,金银宅田,送宫中医术精湛的太医来为杜甫治病。

兴庆宫。开元盛世初期。

李白叹息一声:“这安史之乱当真可恨!”

贺知章赞同道:“八年的战乱,普通百姓的日子,只会更难过。”

唐玄宗在高台上表态:“朕必不会让这一切惨事发生!”

“诸位爱卿,神迹每次出现之后都有记录之,爱卿们自可让人抄写之后归家研读,关于我朝未来如何改革,变法,全靠诸位爱卿精益求精!”

张九龄在台下一怔,他是最了解当今圣上,自己学生的,自他登基以来,一片河清海晏,所以对于神迹所说,自己的学生,当今圣上会有倦怠之心,他也并未有过怀疑。

毕竟一个人的性格再怎么改变都不会改太多,而如今帝王居然有心改变,这很好,他拱手道:“陛下圣明。”

喜欢在直播间上历史课,诸朝皇帝围观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在直播间上历史课,诸朝皇帝围观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