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33章 家事

风雨大宋 第33章 家事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看看天近中午,杜循命人在院里摆开宴席,为杜中宵接风。附近乡邻,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人到了,都可以赴宴。一时杜家热闹非凡,庄院里不知聚集了多少人。

家是根本,杜中宵每一桌都过去问候,不知道喝了多少酒,头脑昏昏沉沉。这些人他都不认识,只是杜家在这里安家立业,少不了他们帮衬,丝毫不能失礼。

过了正午,县里的官员从知县以下都送了礼过来。许州也是京西路治下,为了避嫌,倒是没有人前来。杜中宵管的地方是京西路南部,以唐州、邓州和襄州为中心,北方只及汝州。而且没有监察权,不然依据回避原则,这个职位轮不到他。

这一场酒直喝得天昏地间,杜中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被家人扶回了住处。

韩月娘抱着儿子,看着躺在床上昏睡不醒的丈夫,无奈地叹了口气。在家里只待一天,就喝成这个样子,好在自己家小门小户,父母都在庄里,不然连亲戚家都走不完。

直睡到半夜,杜中宵口渴难耐,起来找水喝,见韩月娘还在一边抱着孩子,道:“夜已经深了,你怎么还没有歇息?”

韩月娘摇头苦笑:“你醉成这个样子,我如何睡得下?睡了这么久,酒醒了么?”

杜中宵使劲摇了摇对:“好一些了。以前我们两家小门小户,家人不多,没想到这次回来,多了这么多人。随便跟他们喝两杯,便就醉得不醒人事。”

韩月娘道:“这能一样么?现在家里数百顷地,庄客过百,哪里还是从前的样子。以前我们小家小业,倒也富足安乐,现在家大业大,心烦的事情就多了。”

杜中宵道:“家里的事情,交给二老去管就好。等到明日,你与我一起乘官船,我们到唐州去。河东路做了几年官,都忘了家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回内地为官,我们不要分开才好。”

见儿子在韩月娘的怀里已经睡着,杜中宵叹了口气:“儿子能跑能跳会说话了,我才见上一面,说起来,这官当得也没什么意。今日回到家来,这小子怎样都不肯认我。”

韩月娘笑道:“他从来没见过你,如何敢认?官宦人家,这种事情常见,也没什么。”

虽然不跟杜中宵在一起,随着杜中宵官职晋升,韩月娘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附近州县几个有人做官的人家,经常互相走动,对官场的事情并不陌生。特别是韩绛跟杜中宵熟识,他家在许州买了地,在本州安下家来,两家走动更加频繁。

韩家是本朝顶尖的大族,韩亿以进士起家,前朝宰相王旦的女婿,以太子少傅致仕,前几年病逝在许州。八个儿子,现在已经出了四个进士,前途不可限量。韩月娘眼里,韩家就是自己的榜样。只盼着杜中宵也能与韩亿一般,位致宰辅,把儿子也教育成材,成为那样的大家族。

这个年代,要想富贵相传,除了世代与皇家联姻的将门,其他家庭就需要诗书传家,最好每代都出进士。一旦进士断了代,哪怕有祖荫,两三代间就会衰落下去。太祖太宗的时候,赵普何等风光?这才不过两三代间,其家族已经湮没无闻。只能皇帝偶尔想起赵普的功劳,赏给他的子孙碗饭吃,封个小官。是以在韩月娘的眼里,韩家这种一代出几个进士的,才是前途无量的高门大第。

将门就不一样了,便如跟杜中宵关系不错的王凯,依靠祖荫做官,遇到战事飞速升官。不但沿续了门第,还给后代打下了基础。孙子王诜是附马,就是历史上高俅赖以发家的小王太尉。

有了这种认识,对于自己的儿子,韩月娘从他会说话开始,就教着读书。奈何自己水平有限,教不出什么来,为此韩月娘忧心忡忡。跟杜中宵夫妻团聚,韩月娘最觉得欣慰的是儿子有人教了。虽然杜中宵的学问貌似也不怎么样,便会考进士啊,教会儿子这一招就足够了。

喝了茶,杜中宵与韩月娘说了一会闲话,实在顶不住,又昏昏睡去。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跟杜循和韩练在家中闲话。

杜循道:“去年听了你的话,我和罗景两个到川蜀走了一趟,看那里制蔗糖。川蜀土地肥沃,雨水不缺,端的是天府之国。只是地狭人稠,买地可不容易。只是种甘蔗,听说并不需要平地,便在资州也了些山坡地,雇了一个主管,看着庄客种甘蔗。等到过些日子,收甘蔗榨糖的时候,我再去看一趟。”

杜中宵道:“川蜀路远,阿爹没必要亲自过去。选个靠得住的主管,走一趟就好。”

杜循连连摇头:“砂糖好大的利息,那里的家业一旦兴旺起来,可比我们这里强得多了。趁着我年纪不大,还能走得动,跑一跑没什么。立下家业,子孙们将来好过。”

杜中宵笑道:“阿爹可不能这样想。子孙不争气,再大的家业也飞速败光了。看这天下,再是了不起的富贵人家,能守祖业的有几人?留多少钱都保不了子孙富贵,还是教他们读书识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才是根本。致于钱财,还是随缘好了。”

杜循只是摇头,说什么也不答应。他吃过没钱的亏,对钱看得格外重。

韩练只有月娘一个女儿,反而看得开,只要杜中宵官做得顺利就好。杜循要到处跑赚钱,那就由着他,老家的产业他帮着照看。

杜中宵让父亲到川蜀去建甘蔗园,赚钱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想法。甘蔗是这个年代商业化种植最合适的作物,资本密集,劳动力密集,而且产物市场广大,还胜过棉花和羊毛。

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纺织业天生的特点,小农式的分散生产注定要存在很长的时间。这是农村重要的副业,成本低廉,不是机器生产能轻易摧垮的。别说在这个年代,就是前世,工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小生产作坊,还广泛存在着。

纺织业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广阔的外部市场。蔗糖就不一样,内外通杀,最容易发展起来。而且由于便于集中经营,朝廷可以建大种植园,做得好了,比茶和盐还要更加容易赚钱。

大宋的外部环境太过恶劣,面对着四面八方的威胁,花钱的地方太多,对内压榨过甚。要想让社会发展,就要放水养鱼,让民间积淀一些资本。从一些特定的行业赚钱,满足开支,才能够缓解对社会的广泛搜刮。营田务生产商业化的产品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