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风雨大宋 > 第34章 青台镇

风雨大宋 第34章 青台镇

作者:安化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4:08:15 来源:书海阁

看看天近中午,杜中宵与韩月娘辞别了家人,登上官船,一路顺流而下蔡州。这一带河流众多,水运发达,不下于两淮地区。不过河流与唐州不通,从蔡州下船,翻过分水岭,由陆路到达唐州。

唐州位于西京河南府到邓州、襄州的交通要道上,自古为沟通南北的要地,方城山上有大段楚国修的长城。这里也是江汉地区到中原最近的道路,翻过方城山,就近许州,到两京一片坦途。太宗时候,曾经在这里开襄汉漕渠,意欲沟通南北,最后以失败告终。后世的南水北调,走的也是这里的垭口。

作为战略要地,晚唐五代在这里打了太多的仗,至今人口没有恢复,有大量闲田。大宋立国时,人户不足一万,发展了六七十年,现在也只有一万多户。

杜中宵制置营田的衙门不在唐州城里,而在唐州附廓倒泌阳和北边的方城县中间的青台镇。青台镇东邻堵水,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周土地平坦肥沃,又有河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由于打的仗太多,这里人口很少,周围大片闲田,适宜开垦。

从京城来的两万余汴河纤夫,大多安置在这里,已经先期到达。杜中宵公务在身,没有先去唐州见本地官员,直接带了随从,来到青台镇。

青台镇不大,只有两三百人户,进了城门,依然有大片空地。这城不知道是何年所筑,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毁了筑,筑了毁,不知打了多少的仗。此处是南下邓州的门户,镇中有巡检司,五六十厢军。

得到杜中宵到来的消息,本镇巡检和监镇一起到城外迎接,簇拥着进了镇里。监镇的衙门只有一排五间房子,此时打扫出来,做为杜中宵的住地。

先期到达的纤夫站在街道两侧,大多数人袖着手,懒洋洋地看着进城的杜中宵。他们大部分拉了一辈子的纤,对种地一窍不通,对未来的生活十分茫然。到了地方,长官约束不住,纷纷涌进城里,在待道两边,城中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把个小城搞得鸡犬不宁。

杜中宵骑在马上,看着城中的情形,不由皱起眉头。这些人在河边拉着纤,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前行分外有纪律。可一旦缺少了管束,那就花样百出,比普通百姓强不了多少。拉纤的时候,往往是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织,拉帮结派还胜过普通军队。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懒得约束,随着监镇进了衙门。

请杜中宵上座,牛监镇满脸堆笑,上前行礼道:“此处小镇,下处简陋,运判将就歇下。”

杜中宵左右看了看,这处衙门实在太小,安排不下自己衙门的一众人员,对监镇道:“我先在这里歇些日子,别选地建衙门官署,你这几日先到巡检寨里将就。”

“不妨事,不妨事,下官哪里都可将就。”

牛监镇只是个三班借职的小官,跟杜中宵的地位相差太远,还想着长官提携,万事好商量。

歇了一会,饮了杯茶,杜中宵回到住处换了便服。牛监镇和姚巡检在衙门院里摆下酒筵,为杜中宵一行接风。他们这是第一次接待这种身份的人,两人分外卖力。

分宾主落座,满了酒,牛监镇和姚巡检一起举杯:“运判到小镇来,真是蓬荜生辉辉,下官分外荣耀。且请满饮此杯,为运判接风!”

杜中宵饮了酒,两人指着桌上的菜道:“小地方,没什么好物招待,运判莫怪。这上好的羊肉,运判将就用着。还有新挖出来的藕,清脆可口,运判尝一尝。”

吃了一会菜,饮了几杯酒,牛监镇又命人端了一盘细长的东西来,对杜中宵道:“运判,本地产的甘蔗,格外清甜,运判用了解一解酒。”

杜中宵一口酒差点喷了出来,看着盘子里的甘蔗道:“你们这里还产甘蔗?”

“产的,产的,自古就有。只是此物不耐寒,种的不多。”

这里属于汉江流域,原则上属于秦岭淮河以南,算是广义上的南方,但杜中宵怎么也没想到,还能产甘蔗。这个年代的气候估计比后世暖和一些,甘蔗的种植地域比较靠北,现在最大的产地,并不是后成的两广地区,而是江浙和川蜀。

拿起一段嚼了两口,确实清甜,这个季节吃到这种东西可不容易。

把手中的甘蔗放下,杜中宵道:“此时砂糖昂贵,你们这里既然产甘蔗,怎么没听说产砂糖?”

牛监镇陪笑道:“不瞒运判,我们也听说榨糖可以赚大钱。前些年有人从江浙请了有艺的人来,试着榨糖,只是做不成。听人说,我们这里太过靠北,地气寒,虽产甘蔗,里面却不含糖。”

杜中宵点了点头,心中明白,应该是品种不对了。甘蔗可以榨糖,但并不是所有的甘蔗都适合。有的品种,只适合嚼了吃,类似于水果。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是甘蔗,咬着甜,就能够榨出糖来,只是划不划算罢了。一见甘蔗,杜中宵还以为可以在这里开甘蔗种植园呢,看来是自己想多了。不过能产甘蔗,这里就应该产很多南方作物。此地到两京交通便利,能够生产南方的作物,就可以卖到京城赚大钱。

喝了一会酒,杜中宵问起当地的农业条件。牛监镇道:“由此地向北,一直到方城县,多是低山土坡,不下数万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人口辐辏的地方。只是晚唐离乱,人户逃亡,现在多是闲田。这里雨水多,与方城山北边可不一样,坡地也种得好庄稼。若是平地,自古以来就种稻麦。”

还有一个原因牛监镇没有说,太宗年间修襄汉漕渠垮坝,冲的正是这一带,到现人口也没恢复。

此时的粮食作物,产量最高的就是水稻,特别是收稻还可以再种一季小麦,同样的面积,产量比其他作物翻番。此时地广人稀,官府的税收,甚至大部分地区地主收租,都是按一季来的。一年能够种两季粮食,就比其他地方富裕。

见杜中宵听了面带喜色,姚巡检补充道:“惟一不好的地方,由于多经战乱,人户逃亡,多年水利不修,原来的坝渠大多已毁。要想种好庄稼,要先修水利。”

对于营田务来说,有的是人手,修水利算什么。杜中宵不但是修水渠,还想修道路呢。由此到汝州有一道垭口,恰好穿过黄河跟汉水的分水岭,沟通南北。道路修起来,到中原就方便了。那处垭口地势不高,当然的襄汉漕渠,就是想从那里通过。

喜欢风雨大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风雨大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