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三国之战神刘封 > 第二百二十九章 众叛亲离

三国之战神刘封 第二百二十九章 众叛亲离

作者:谢王堂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2:51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三国之战神刘封 !

.第二百二十九章众叛亲离

(感谢小梦打赏赠送,以及ih兄月票和打赏)

刘璋本来是站着的,怒气腾腾的要拿谯周开刀,但一听到刘封的大军到了,整个人如中雷击一般,一屁股便跌坐下来。

“罢了,放了他吧。”

一腔的怒气,瞬间被击垮,刘璋表情呆滞的坐在那里,无力的摆了摆手。

武士们赶紧把谯周松开。

这位年轻的学者整了整衣容,再次走入殿中,苦口婆心道:“主公,我正是因为食主之禄,所以才要为主公身家性命设想,劝主公开城投降。倘若主公果真打算死守城中,那谯周也愿意追随主,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难道,除了投降和死亡之外,就再没有别的路可选了吗?

刘璋心如刀绞。

暂时难做决断之下,刘璋急召众僚前来商议应对之策,但来者却比平日少了许多,一问才知,原来许靖等辈,已在听敌军临城的那一刻越城出逃,投往刘封那里去了。

许靖等辈身为东州士人,刘璋平素待他们不薄,但现在大难临头,他们却如此果决的抛弃了自己,倒是谯周这等平时受压制的益州士人,反而没有弃自己而去。

刘璋唏嘘感慨之下,只能问众僚有何应对之策。

如今的成都城中,精锐之兵尽皆已调出,如张任等武将在外的在外,降敌的降敌,虽有一万多兵马尚可调动,但竟然无一名可堪重用的大将。

一干文士们面面相觑,议论了半天也没什么好的办法。

焦头烂额之际,谯周便建议刘璋率众上城,先观看一下敌军之势再做打算。

刘璋无计可施,只能听从谯周的提议,率领着一干不安的从僚出得州府,赶往南门观敌。

上得城头,刘璋极目远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南门数里外,连绵数里的敌营灯火辉煌,耀如白昼。

火光之下,壁垒森森,旗帜飘扬,军容甚是震怖。

再望南面的大道上,无数的火把自天际而来,绵延如无尽的长蛇一般,向着敌营缓缓开进,那是更多的军队正在进抵城下。

刘璋在城头胆战心惊的观看了几个时辰有余,但见南面的火蛇依然不熄,进抵城下的敌人数量似乎无穷无尽一般。

时已夏末初秋之际,深夜间渐有凉意,但刘璋的背上却是大汗漓淋,浸得衣袍像是吸饱了血的蚂蝗一般,紧紧的贴在皮肉上。

在见识到刘封军的浩荡军容之后,刘璋这回真的是绝望透顶了。

“主公,敌军挟百胜余威而来,声势如此浩大,以我成都惶乱之军心,焉能与之抗衡,主公,是战是降,千万要三思而行呀。”

谯周见刘璋神色骇然震怖,便又不失时机的劝道。

刘璋心中又是一抽,这一回,他没有再怪谯周,而是苦着脸环看着诸僚,颤声问道:“你们呢?你们认为我是该降还是该守。”

左右诸如董和之辈,皆也默然不语,虽未明着支持谯周的言论,但默认之意已很明显。

臣下皆无死守之间,刘璋的心立时又凉了半截。

此时此刻,周边虽有众臣环护,但刘璋却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孤家寡人。

许靖等辈,人已越城逃往刘封那里,而董和、谯周等辈,虽然没有公然背叛自己,但他们的心却早已投向刘封,刘璋就算再无能,这点人心还是洞察得出来。

“主公,我以为,不如派人前去见一下刘封,向他许以割地赔款,以换取刘封退兵,或许可以暂解成都之危。”

一直默不作声的董和,实在是对刘璋那可怜样感到余心不忍,便是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刘璋像是一个溺水之人,突然间抓住了一个救命稻草,本是死气沉沉的表情,顿时闪现出现几分精神。

就在刘璋刚刚看到一丝希望时,谯周却道:“刘封的大军已进抵成都城下,我们已是山穷水尽,对方眼看着便能夺取益州,岂会因区区小利就撤兵而去,幼宰此计想当然尔,刘封断不会答应。”

当头一棒,直击得刘璋晕头转向,痛苦的沉吟半晌,刘璋无奈的叹道:“事到如今,别无他法,也只能试一试了。幼宰,此番就有劳你一趟了,只要能说动刘封退兵,什么条件我都可以答应。”

董和怔了一下,似乎有不情愿的意思,但迟疑片刻,还是拱手道:“我尽力而为,但愿能不负主公所托。”

…………………………

城外的荆州军,并没有刘璋看到的那般浩大,其实只是黄忠所率的五千先锋军而已。

刘封令黄忠率先锋步骑,星夜兼程由广都进军成都,目的只是想造成一种大军突然压城而至的假象,对成都的人心士气造成突然性的一击。

至于那看似无穷无尽,如长蛇般的兵马,不过是刘封向当年的董卓学了一招而已。

当天晚上,黄忠的五千兵马立营城下之后,又悄悄的派兵回往南边,点着火把佯装新军,大摇大摆的入驻大营,如此反覆,便轻而易举的营造出一副千军万马到正来的假象。

事实证明,刘封的计策非常奏效。

一天之后的黄昏,刘封所率的三万大军陆续抵达,在成都四面下寨,将这座益州州治围了个水泄不通。

就在刘封抵达的当天,他才听闻刘璋的使者董和今早已至,已在营中等候了他一整天。

入得中军大帐,一名文质彬彬的中年儒生忙起身施礼,口称:“益州牧幕下成都令董和见过刘镇南。”

“幼宰先生快快免礼。”

刘封赶忙上前一步将董和扶起,并请董和上座,无论是态度还是招待的规格,都是热情之至。

刘封对董和如此礼贤,一方面是他有爱才之心,另一方面则是临行之前,庞统曾对他有过提醒,说是益州刘璋手下有一名叫作董和的贤才,若取益州,此人将来可堪大用,一定要好好对待。

若说这董和,与其他益州人还大有不同。

此人籍贯为荆州南郡枝江人,但其祖先却本为益州巴郡江州人,至建安初年时,董和举家西迁,离开南郡来到益州,在刘璋手下做官,一直做到了成都令。

这也就是说,董和祖籍益州,但却生于荆州,既在荆州做过官,又是刘璋手底下任过仕,可以说他是半个益州人加半个荆州人。

刘封虽然打算改变刘璋和刘备重用东州人的做法,以蜀人治蜀,但为了确保对益州的控制,他又不能完全的将益州军政大权交给纯的土著士人。

军队上,刘封固然可以用黄忠等镇守要害,但在政事上,庞统刘巴等人分身无暇,且用荆州人来执掌益州政务,本身就与刘封的治蜀政策相悖,势必会引起蜀人的反感。

那么,有着一半荆州人身份的董和,其特殊的身世背景,以及其所怀的杰出才华,正好就成了刘封心中的不二人选。

便是因此,刘封对待董和自然要比寻常益州士人要更热情三分。

受得刘封如此礼遇,董和显得有些受宠若惊,但也没有因此而有所放松,依然小心谨慎应对。

“我主与刘将军本为同宗,先前因为受旁人所惑,一时糊涂才想修改旧约,刘将军大人有大量,还望能念在同宗之谊的情份下,可否退兵东归。”

客套数句后,董和转入了正题。

刘封已猜到了他此来用意,听得此言,当下只是笑着饮茶,却并不回应。

董和忙又道:“只要刘将军能不计前嫌,我主愿意割让江阳、东广汉二郡作为补偿。”

刘封冷笑一声,“江阳一郡士吏是主动投顺我的,至于东广汉郡,目下还在刘备手中,我麾下大将严颜正率军征讨。刘季玉拿这么两个不在他手中的郡作为补偿条件,他这算盘可打得真好。”

刘封的回应也在董和意料之中,他只得道:“但不知刘封要怎么样才会退兵,我主有言在先,只要刘将军肯撤兵,我主什么条件都能接受。”

“什么都愿意接受?”

刘封嘴角露出一抹诡异,佯装思索了半晌,方道:“既然如此,那好吧,如果刘季玉肯将蜀郡让出,我倒是可以考虑一下退兵。”

董和神色顿时一变。

蜀郡相对于曹操,形如魏郡,相对于孙权,形如丹阳,相对于荆州,则形同南郡。

益州刺史部成都县,正属蜀郡管辖,刘璋若是把蜀郡割与刘封,这与投降又有什么区别。

见得董和此状,刘封哈哈一笑,轻松道:“我是在开玩笑了,幼宰先生莫要见怪。”

董和心里边也知刘封不会退兵,他为刘璋所出这一计,也只不过是略尽人臣之责而已。

话到如此地步,董和只得叹了一声,拱手道:“但不知刘将军究竟怎样才肯退兵,还请明示。”

刘封也不再隐讳,遂道:“幼宰先生想必也早已听闻,我大军自江州而来,一路上,郡县士吏是望风而降,有的地方当地豪杰百姓还斩杀县令,主动开城迎接。由此可见,刘季玉已是人心尽失,我刘封乃是顺应天意民心前来取蜀,试问焉能空手而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