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欢喜记 > 第143章

欢喜记 第143章

作者:石头与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7 20:22:58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八月十五的大好日子,边城却出了大事,凌氏同赵老太太道,“说是昨夜火就烧起来了,那样大的风,风助火势,直烧掉了一条街。”

赵长卿是个警醒的人,立刻道,“郑姐姐家就住福字街,就是林太太家住的甘井胡同,也在福字街上。不如着人去打听打听,看可还好?”

凌氏道,“很是。”遂吩咐丫环派了男仆出去打听。

过了大半个时辰,派去的男仆回来禀道,“林太太家没事,林太太说多谢老太太、太太惦记,请老太太、太太放心,有空还过来寻老太太、太太说话。就是郑大人家,火就是从那一片起来的,一连烧掉大半条街,人也烧死了十几口。好在郑家人口平安,只是家都烧了个精光,如今衙门将那一片都围了起来。小人打听了许久,才打听出来郑大人将家下老小都暂且安置到了邻近的客栈里,郑老太太受了惊吓,身上似是不大好。”

“这怎么成,客栈里缺衣少药的,不是常法。”赵长卿道,“若不知道还罢了,如今既知道了,咱家就不该坐视。郑哥哥送郑姐姐远嫁,郑大人素有清名,陛下还嘉奖过他。不如我去瞧瞧,接了郑老太太、郑太太来咱们家住着。”

凌氏素来是个心性简单的,郑家是御史之家,郑大人还是进士出身。凌氏因自己是个小书香之家出身,对进士之类格外会念书的人尤其尊重,便道,“这话很是。你先去瞧瞧,我这就着人收拾屋子。把阿宁挪出来叫他去我那边耳房去睡,这样离苏先生近,养病也便宜。”

赵长卿换了衣裳,叫着苏先生一道匆匆去了。在车上同苏先生道,“不知道是不是郑大人得罪了谁呢。”

苏先生道,“不论得罪的是谁,这种点火烧掉一条街的事也过了。”

赵长卿叹了口气,苏先生道,“世间披着人皮不干人事的人多了去,现在就叹气,以后有的是叹气的时候。”

赵长卿道,“我是觉着,人若是好起来,完全能想像出来这人什么样。一个人若是坏起来,真是再想不出能做出什么事。”

“自来坏人比好人易做。”苏先生感慨。

是啊,自来坏人比好人易做。

只是,我来这世间一遭,怎能不珍惜善待自己的生命时光。

师徒两个忽而心生灵犀,不禁相视一笑。

*******

大半个时辰才到了郑家栖身的客栈。

这客栈就与郑家所在的胡同就临着福字街,发生大火时,许多人自家里逃出来没处去,客栈老板命伙计开了店门,安置下了许多逃出性命的人。

郑家人口不多,除了主家人,就一个丫环一个看门的老头,都没在屋里。郑太太服侍着郑老太太,郑老太太年纪比赵老太太还大两岁,深更半夜逃出命来已是万幸,年纪大受了寒,便有些支撑不住。郑太太模样也很是憔悴,见赵长卿与苏先生来了,也没处招待。又不好在屋里说话,怕吵着郑老太太,只得在外头去说话。

其实郑太太同苏先生在赵长卿及笄礼上见过,赵长卿仍是先介绍了苏先生,道,“伯母,我听说这一片出了事,过来瞧瞧。如今屋子烧了,伯母有什么打算没?”

郑太太叹口气,“刚刚知府衙门倒是派人过来想接咱们过去,老爷颇是气愤,并未应允,如今同知府大人在外头查案子。老太太身子也不大安稳,刚请大夫诊过,丫环去煎药了。我想着,暂且安置客栈两日,重寻了房子就搬过去。”

见郑家并无安排,赵长卿便道,“若如此,这客栈毕竟不是久居之地,再者,老太太这么病着,在客栈里衣食皆不便。我与郑姐姐素来是以姐妹相交,以往我也常去家里请安,伯母也视我为女儿一样的。我出来前,家里长辈便叮咛了,勿必请伯母和老太太去我家将养两日才好,别的不论,我家先生也通医术,这一样就便宜。其三,伯母和老太太平安了,郑伯父才能安心为官,为民请命。”

郑太太仍是有些犹豫,赵长卿道,“要说别人家不放心,我与郑姐姐来往这几年,我家什么样,伯母也知根知底。若说伯母怕给我家添麻烦,那更不必。朋友皆有救急之义,我若不知道倒罢了,我既知道,理当援手。除非伯母有更好的安排,还请伯母莫与我客套,不然若在客栈耽搁了老太太的病,倒叫我心里难安。”

赵长卿天性就很会为人着想,所以,一句一句的皆说到了郑太太心里去。郑太太并不是死心眼的人,温声道,“倒是我狷介了,如此就麻烦你了。”

赵长卿同苏先生乘一辆车过来,余者还带了两辆空车来,郑家实在也没抢救出多少东西,只是一些体己罢了。苏先生给郑老太太把了回脉,看过大夫开的方子,另新拟了个方子,添减了几样药材,对郑太太道,“老人家年纪大了,受了惊着了寒,症有些重,还是暂不要用太猛的药。”

郑太太早知苏先生精通医道,连忙谢过苏先生。赵长卿道,“我重打发人去抓药,先生看老太太能不能移动。”

苏先生道,“现在先吃一剂药,下晌再吃一剂,待傍晚约摸热能褪下去。待褪了热再请老人家过去,你先回家打点些衣物被褥过来。我在这就行了。”

“那我把永福留下,先生和伯母有什么事就差谴她。”

赵长卿去下面给掌柜留下二两银子,叫掌柜往屋里多添两盆好炭火。掌柜心地已是不错,得了银子自然更加殷勤周到。

赵长卿与苏先生去的这么会儿工夫,赵蓉也闻了信儿,听凌氏吩咐着白婆子带人收拾屋子,待人去了,赵蓉私下同凌氏道,“好端端的,若没人放火,怎么烧得起那一条街来?这事儿不简单呢,娘。”

凌氏道,“若是人家儿不留心,尚情有可原,若真是哪个黑心肝的成心放火,合该天打雷霹!”

赵蓉道,“话是这么说,娘想一想,兴许是郑家得罪了什么人,人家才半夜去给他家放火呢。”

凌氏叹道,“郑大人是个好官,许多人有了冤屈,进不了知府衙门便去郑大人家鸣冤。谁不知道郑大人是个好人!你这话我清楚,无非是怕有人报复郑家,咱家收留郑老太太郑太太,倒惹祸上身!”

“阿蓉啊,你是女孩儿,胆子小也正常。”凌氏语重心长道,“设想今天若是被烧得是咱们亲戚,若是咱家亲戚得罪了人,咱们要不要援手?郑家虽不是亲戚,可也同咱家交好,先前郑姑娘常来咱家走动,前几天你姐姐及笄礼他家老太太、太太都来了。何况,他家又是外地来边城作官,身边没有别的亲人。咱们搭一把手,不为过。我就不信,有人昨天放火后,今天还敢放到咱家来,这也忒没天理王法了。”要说凌氏,以前真没此等侠义心肠,皆是因赵勇前些时候救了宋姑娘升了百户后,凌氏有所悟,想着帮人到底是积德的事,说不得哪会儿就有了福报。何况,郑岩的确素有清名,两家有些关系,而且,郑岩又是正经进士得的官,这就令小书香出身的凌氏十分羡慕敬仰了。

赵蓉得了母亲一番教导,倒也很识趣,笑道,“我就是担心,以前不留心得罪了个冯简,阿宁还险些被人拐。这会儿敢给御史大人放火的,岂不比冯简难缠一千倍,万一给人记恨,咱们妇道人家不怎么出门,我是担心爹爹和阿宁。”

凌氏果然脸色微凛,想着小女儿说的也有道理,外人再重要也没自家人重要,略一寻思,她也没什么好主意,便道,“你姐姐已经去接人了,算了,先把人接来,待你爹爹回来,咱们再商议就是。”

赵蓉终于无话可说。

赵长卿回来后把拿衣裳被褥的事同凌氏说了,道,“我看郑家没抢出什么东西来,郑老太太病在床上,先生开了方子,说待傍晚郑老太太褪了热再接她们过来。娘给我收拾两床厚些的被子,客栈里被褥实在单薄。再拿一套祖母的棉衣,一套娘你的棉衣,我带去先给郑老太太和郑太太穿,这大冷的天,别冻着。”

凌氏是个没什么主意的人,寻常管个家还成,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智商便显得不够用,她知长女素有主见,将先时赵蓉的顾虑同赵长卿说了,担忧的问,“咱家不会惹火上身吧?”

赵长卿眉毛微挑,根本看都没看赵蓉一眼,对凌氏道,“一把火烧去半条街,人也烧死十几口子,这可不是小事。知府大人这官儿怕是艰难,衙门没有不下死力查的。晚上失火,连对面街的客栈闻了信儿都半夜开门请那些失火的人家进去避一避,客栈难道不怕惹火上身?何况,郑御史现在就同知府大人、同知大人们在查案子呢。莫前怕狼后怕虎,就是官场倾轧,有谁会这样直接烧半条街的草菅人命?我从客栈出来时,见王老尚书都坐车过去了,此事必不能善了。”

凌氏此方放下心来,“那就好,那就好!这种合该天打雷霹的王八羔子,的确不能轻饶!拿衣裳被褥是吧,我这就叫人预备。”

赵长卿道,“阿宁屋里的炕也别忘了烧一烧。”

凌氏笑,“这不必你说。我再叫人拿两匹料子出来,让丫环们着紧赶两身衣裳出来。”

赵蓉暗暗的捏紧帕子,嘴上笑道,“娘,宜华针线好,叫宜华去做吧。”

赵长卿没有多说,又去了老太太院里。老太太听说郑家的事,直念了几声佛,道,“好在人平安。”吩咐柳儿拿衣裳,赵老太太道,“再拿一件大氅,把那厚围领也叫长卿带上。风寒可得千万小心,郑老太太上了年纪,莫再着了风才好。”又对赵长卿道,“你先带着衣裳被褥过去,我叫厨下熬一锅热热的小米粥,做几样清淡的小菜,一会儿给你们送去。”

赵长卿笑应,带着衣裳被褥手炉脚炉匆匆的去了客栈。

王老尚书有每天早上出去遛达着吃早点的习惯,这把火烧得也大,他吃早点的摊子跟起火的地界儿挺近,早点也没吃成,就忙坐车过去瞧一瞧究竟。

梨子也在附近卖包子,一听说火烧了半条街,让伙计瞧着摊子,自己跑去一看,打听了一二后。梨子又飞奔回了早点摊子,道,“除了这些客人的,都不要卖了。福字街烧了一半,许多街坊逃出性命也没饭吃,这样大冷的天,可如何过活!这包子今天就不卖了,把这些个都推去散给街坊们吃吧。”

当下就有吃早点的人赞道,“赵小哥儿当真仁义!”还有人跟着附和的赞梨子几句,梨子一拱手,谦虚道,“力所能及罢了,不值当什么。”留下一个看摊子,带着个小子推着包子去做善事了。

王老尚书到了着火的地方,见郑岩就与知府等在火灾现场,才知道郑岩家也给烧了。王老尚书问了回郑家家眷如何安置,郑大人道,“家母内人暂住客栈,有劳老大人担心了。”

王老尚书叹道,“这样冷的天,客栈如何住得?我家里尚有几间屋子,不如请女眷们暂且住过去。”

郑岩叹道,“今夜不知多少人家失去安身之处,我心如刀割。大人好意,下官心领,下官已令人另寻居所,不日就能搬过去了。”

王老尚书知他性子不甚圆滑,这就是推托的意思了,又问过知府如何安置受灾人口,便坐车回去了。王老尚书回家后同王老太太道,“不知是哪个没王法的混账,做下这等恶事!”

王老太太问,“郑御史家既被烧了,他家女眷如何呢?”

“这个郑伯岩也是个石头脑袋,我本是想请他家老太太、太太来咱家住,他推辞了。莫不是怀疑这火是老夫放的!”

王老太太叹口气,劝道,“咱家与郑家走动寻常,郑大人拒绝也在情理之中。既然郑家被烧了,还是打点些东西送过去,他家老太太也有些年纪了。”

王老尚书道,“你看着安排吧。”

王家仆婢何等灵光,非但将东西妥妥送去,连带着打听出许多事儿回来,一五一十的禀道,“郑老太太有些着了风寒,如今已请大夫开了方子,喝了药歇着呢。郑太太面色也有些憔悴,赵家大姑娘在那里,说是待郑老太太晚上褪了热就将人接到家去调理。郑太太说谢老太太给的东西,请老太太莫要惦记,待家事安置妥当再亲自过来给老太太请安致谢。”

“赵家大姑娘?是长卿么?”王老太太也知道郑妙颖同赵长卿交情不错,郑妙颖及笄还是赵长卿做的赞者。

这管事媳妇笑,“就是这位赵大姑娘,咱们三少奶奶的表叔家的表妹。”

王老太太点点头,“知道了,你去吧。”

王老尚书问,“什么表叔家的表妹?”

王老太太道,“就是那位救了宋姑娘升了百户,赵百户家的大姑娘,先前同楚家结亲的那孩子。”

王老尚书这才想到赵长卿,道,“他们家同郑家关系倒好?郑伯岩那个性子,没几个人与他合得来。”

王老太太道,“赵姑娘同郑御史家的大姑娘交好,这是闻了信儿过去了。”

王老尚书微颌首,赞许道,“一个女孩子之间的手帕交,赵大姑娘能亲自过去照顾,可见的确是个仁义的。”

王老太太笑,“赵姑娘早就是个不错的姑娘,前几天她及笄,拙哥儿媳妇还带着阿瑂阿瑕过去了。”

“若交往朋友,交往这样的才好。”王老尚书道。

王老太太说起古来,“咱们刚回来的那年,上元节设了灯楼,楚夫人和知府太太都请我去,我不是去了么。就把你书房里挂着的对子写了一句‘公道唯白发’,有许多小女孩儿都对了出来,只是皆有不如意之处。唯赵姑娘对得最准,对了一句‘春风不世情’。那会儿她不过十来岁。要我说,是很有灵性的丫头,只是这福运上差一些。先时同楚家的亲事,谁不羡慕,谁晓得楚家就坏了事。”

王老尚书捋须道,“这才说明赵姑娘运道旺,若是早嫁进楚家,不过白赔上她。”又问,“你瞧着这姑娘不错?”

王老太太道,“除了出身上欠一些,说得上四角俱全,尤其那一份大方沉稳,十分难得,放到帝都亦不逊色。”

王老尚书思量片刻,问,“老二家纯哥儿也十七了吧?”

王老太太明白丈夫的意思,只是还有几分犹豫,道,“不知老二跟他媳妇愿不愿意呢?怕要嫌弃赵家家境,倒可惜了人家好端端的姑娘。”

王老尚书道,“写信问一问,若不愿,便是纯哥儿没福。”

王老太太应了。

赵长卿将郑家人接到家里来住,郑老太太当天就褪了热,郑太太又病倒了,幸而有苏先生在畔把脉用药,又有厨下热汤热菜的服侍,婆媳两个三五日便大安了。郑老太太过去同赵老太太说话,言语间颇是感激,“患难见交情。若不是您家这样照顾,我们婆媳现在还不知怎么着呢。”

赵老太太道,“顺便搭把手而已。郑大人的名声,就是我这天天在家里坐着的妇人都知道,何况,咱们两家的丫头好得跟亲姐妹似的。郑大人是个孝子,非得您好了,他才能安心当官。”

郑老太太叹道,“再料不到的。以往我们在江南,虽说也遇到过难事,可再没这样过。”

“这等天打雷霹的坏种,断没有好下场!”

干出这种丧天良事的人不是别人,就是知府大人的小舅子,那个一百两拿到楚渝的院子,后来六百两转卖给赵长卿的家伙。

郑御史之所以会把知府小舅子逼到狗急跳墙的地步,是因为郑御史一直在暗中调查楚家不动产被贱卖的情形。不管怎么说,楚家当初是抄了家的,那些古董器物之类,郑御史没猫着瞧一眼,也不知被抽走多少油水。但,不动产都是在官府记录在案的。明明值五百两的宅子,怎么会一百两就卖出去,卖的还不是别人,正是你知府大人的小舅子?

当然,这处宅子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还涉及到许多大宗地产买卖,猫腻颇多。

郑御史兼职侦探,死咬着不松口,他又是个铁面无私的,除了真理,油盐不进。知府小舅子是怕连累到自己的姐夫,想着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直接烧死姓郑的,一了百了。

不想一把火烧过了头,火借风势,直烧去大半条街。

知府大人查到自己小舅子头上,本人也跟着瘫了。

官府的事暂且不论,铁面无私的郑大人对赵家人倒是很有好感,不只是因为赵长卿同郑妙颖交好、赵家安置了郑老太太、郑太太,还因着赵勇救过宋姑娘的原因。这位宋姑娘有个神人一样爹,户部侍郎宋荣宋子熙。宋荣同郑岩交好,只是郑岩游宦各地,且官小职低,不能同宋荣相比罢了。不过,交情就是交情,郑岩嘴上不说,对于赵勇救了宋荣闺女的事十分感激,所以才接受了赵家的好意。

如今母亲媳妇皆在赵家养病,郑御史虽忙于案情,也常与赵勇相见。赵勇论才干学问或许不如郑御史,本人却是天生的好性子,且是武人,直爽的很。两人一文一武,倒是意外很谈得来。

郑御史暂且住在东厢房,也见到了赵长宁赵长宇,颇觉得赵家家教不差。尤其最为改观的是梨子梨果兄弟,当初小梨花儿那案子,郑御史知道的一清二楚,不为别的,赵长卿同郑妙颖相熟,没少曲线救国的到郑家说一说小梨花儿少时如何艰难,如何逼不得已之类。

不过,在郑御史看来,再如何逼不得已,能手刃父叔祖三条人命,小梨花儿本人也绝不是善类。见着梨子时,郑御史还吃了一惊,道,“你不就是那个免费送人包子吃的小子么?”再知道梨子竟是小梨花儿的亲弟弟,郑御史也得暗叹一声“这对姐弟大不相同,不能相提并论”了。

赵梨子何等样人,这小子小小年纪时就出去讨生活,最司察颜观色,一见郑御史这模样,也能猜到十之五六。不过,梨子并未辩解姐姐的事情,而是顺势道,“小子常在那一块儿卖包子谋生活,也常受乡邻们的照顾。乡邻们遭此大难,小子哪怕能为有限,若坐视不理,也忒没良心了。”

郑御史立刻对赵梨子刮目相看,还勉励了他几句,这又是意外之喜了。

作者有话要说:晚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