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六百零四章 脱颖而出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六百零四章 脱颖而出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这段时间,关正祥的事闹得满朝皆知,而话本和再生稻的问题同样是朝堂上讨论的焦点。

工部那些人相对于别的部门,算是搞学术研究的,像再生稻这种新生稻谷的栽种方法和成效,不可能不研究个透彻就随随便便给皇上递折子。

陈主事不一样,他本就是靠着家里的扶持以及钻营爬上去的,这会子有了这个机会,还从关嘉兴那里知道了那话本竟然是关乐和的弟子杜锦宁写的,他那叫一个兴奋啊。

对于关乐和竟然挤掉他,爬上屯田清吏司郎中这件事一直记恨在心。现在能借此机会把他弄下来,让关乐和跟他哥哥一样免职罢官,陈主事心里乐开了花。

再者,为官者,最怕的就是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官皇帝都不知道有你这么个人。要是能一鸣惊人,在皇帝面前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那么离提拔就已不远了。

所以他虽然没有资格上朝,但他也不是没办法。

他在沐休的时候召集了一些官员喝茶,把他这套“谷贱伤农”的理论说了一遍。

牵涉到世家的利益,这些人自然重视了起来,大家互相讨论了一番,便由陈主事的哥哥在朝堂上提起了这件事,并提出“谷贱伤农、慎重对待再生稻”的观点。不过摸不清皇帝的态度,陈主事的哥哥并未提起杜锦宁此人,免得风头被关乐和抢去。

一起喝茶的那些官员纷纷出列“附议”。

工部尚书气得差点没当朝骂娘。

赵晤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再生稻这种东西,当即兴致大起,向工部尚书询问详细的情况。

工部尚书只好把他所知的一些情况禀奏了上去,末了道:“因相信话本的话、并付诸于行动种植再生稻的人并不多,臣派人统计,只有十七家。不过这十七家都是用上等田种的,稻谷都增收了不少,护理得好的有上一季的一半产量,疏于打理的也能有两三成。事实证明再生稻是个能增产增收的好东西。至于普遍推广后是不是真会‘谷贱伤农’,这个还得交由户部来进行仔细地计算。”

朝中所有人都暗自在心里骂一声“老狐狸”。

这老家伙十分精明,只把数目摆出来,别的啥也不管。反正这再生稻又不是工部的人研究出来的,他们也没多大的功劳。工部干脆就不争了,将皮球往户部那边一踢,他只管袖手旁观了。

“众位爱卿也觉得这是坏事不是好事?”皇帝的目光往寒门出身的官员身上一溜,立刻有人出列,反对“谷贱伤农”这种说法。

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朝堂上顿时争论不休,直到散朝的时候都没能争出个所以然。

皇帝最后道:“这件事,着户部进行研究分析,看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退朝。”

散朝的时候,自然是站在后面的先走,站在前面的官员跟着慢慢往外移。齐伯昆跟在别的大臣身后慢慢往外走,心里思索着那本《种田记》到底会谁写的。

一听“话本”两个字,又听到是写农事的,他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杜锦宁。

如果是别的孩子,他不会往她身上想,毕竟一个寒门子,这时候埋头苦干读书才是正经,就算心里有想法也得使劲儿憋着,等考上进士再冒头。

可杜锦宁在齐伯昆眼里真不是一般的孩子。以这小家伙的能力,现在就在京城里翻出一片浪花,齐伯昆可一点也不奇怪。

齐伯昆本来想问问关乐和知不知道这件事。可关乐和大概记挂着回去看看关正祥,走得很快,等齐伯昆出来时,他早已上了马车离开殿门前了。

齐伯昆想了想,干脆派了小厮去太学叫杜锦宁和齐慕远回齐府,他自己则先回了家。

杜锦宁也是刚放学,接到传信后就跟齐慕远匆匆到了齐家,齐伯昆早已叫厨房做了丰厚的饭菜等着了。

见了两人进来,他笑道:“先吃饭,吃了饭再说。”

太学即便是大宋最高学府,学生非富即贵,膳堂的饭菜还算可口,可终还是比不上自家厨子精心烹制出来的美食。

杜锦宁也不跟齐伯昆客气,欣然而坐,提起筷子跟祖孙两人吃起饭来。

饭罢,齐伯昆这才问杜锦宁:“那本《种田记》的话本,是不是你小子写的?”

杜锦宁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正是。”

“你小子。”齐伯昆用手指遥遥点了一下杜锦宁,笑骂道,“不声不响又弄出这么个大动静。你知不知道为了你提出的再生稻,今天朝堂差点没打起来?”

杜锦宁在齐伯昆面前,是丝毫不需要隐藏心智的。

她点了点头,道:“立场不同,利益之争,虽然不能亲见,但我也能猜想得到。”

齐伯昆欣赏地看她一眼,竖了个大拇指。

他又问:“你现在弄这么一本书出来,想干什么?”

“椎放于囊中,才能露出锋芒,从而毛遂自荐。我没有任何根基,就算过了会试,想要在参加殿试的上百名进士中脱颖而出,那就得先露出锋芒。所以我才写了这本话本。这其实跟那些四处在京中参加诗会、想要一鸣惊人的考生是一样的。”

齐伯昆虽然能猜到杜锦宁的用意,可听了她的话,他仍然感慨万分。

想要脱颖而出,引起京官和皇上的重视,这是许多考生都想做的事。但能做成功的有几个?大家来来去去的手段就是写文章,作诗词,杜锦宁却凭一本话本引起朝臣争议,让皇上注意,真真是前无古人了。

“你怎么知道再生稻这种东西?”齐伯昆好奇地问道。

《种田记》这本话本他还没来得及看,不过听工部尚书在朝堂里提了一嘴。他知道杜锦宁在话本里提了京城这一带也可以种植双季稻的事。

杜锦宁提出双季稻不稀奇,毕竟桂省那一带的人种植双季稻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京城虽偏北,但季节安排得好,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这再生稻,连他都没听说过,杜锦宁又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让看了话本的人一举种植成功,这让齐伯昆万分好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