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六百零五章 对策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六百零五章 对策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您也知道我记性不错,平时看的书又多,每到一个学府,藏书楼的书我都会扫上一遍。而我对农事又特别感兴趣,典籍上说过,我就能找出来。”杜锦宁道。

“……”

好吧,齐伯昆不服不行。

他虽痴长几十岁,自诩饱读诗书,但要论看书之多、涉猎之广,他还真比不上年仅十四岁的杜锦宁。

这一点,他甘拜下风。

他撇开这个问题,将今天朝堂上的情形跟杜锦宁说了一遍,道:“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只要把‘谷贱伤农’这个论调驳倒就行了,这于民有利。至于我自己,我想,我不过是写了一本话本,皇上胸襟宽广,总不至于因为这个就治我的罪吧?”杜锦宁笑道,遂又把她跟关乐和说的那番话对齐伯昆说了一遍。

“你小子,所以说你狡猾呢。”齐伯昆指着杜锦宁,忍不住笑了起来。

杜锦宁选择把再生稻的事写在话本里,实在是鸡贼。

话本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在于虚构。作者凭着自己的想像,创造着一个世界,主人公就在这个世界里里进行着他的悲欢离合。

你要把话本里的故事当真,那么你就输了。

《山海经》它就是一个话本,你看了这本书,出海去找仙山,要修仙成为仙人。这难道是作者的责任吗?只能说读者太天真,把虚构的故事当了真。别人不会骂作者,只会说这个读者走火入魔。

只要杜锦宁不在话本里说些反动的言论,鼓动大家造反,她在话本里写男主种植再生稻,任何责任都没有。

所以,陈主事想点一把火将杜锦宁点着,从而将关乐和也一起烧了,想法很美好,可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如果杜锦宁写的不是话本,而是一篇论著,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也是工部的人只是彬彬有礼地询问,而没有采用过激手段逼迫庄越将作者说出来的原因了。话本,真不是他们管辖的范围。

杜锦宁又将赵昶来找她催更的事说了,道:“这件事鲁国长公主也知道。原来在朝堂上没捅出来,他们没作声;现在捅出来了,想来他们也会为我说话的。”

听了这话,齐伯昆便有些不赞同,道:“跟静王走得太近,于你而言没有好处。虽说在夺嫡之争他没有什么行动,但这一节才刚刚落幕,皇上对兄弟们的戒心还没消除。你只单纯地做你的寒门学子,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对于这一点,杜锦宁也有自己的考量:“我想,静王在桂省的行踪,只要皇上有心知道,那我跟静王原先的交情就已明摆在皇上面前了。要是我这时候表现出对静王的疏离,不说静王本人作何想,便是皇上也觉得我太过唯利是图、趁炎附势,有过河拆桥之嫌。我只想做司农官,不想卷入党争,我为什么要让皇上在品行上对我产生怀疑呢?不如坦坦荡荡,该如何就如何。”

她笑了笑,十分自信:“凭着再生稻的成功,凭着这大半年一册册话本里表露出来的对于农事的精通,我想,只要皇上希望天下无饥馑,大宋无饿殍,就不会冷落于我的,或因一点小事就治我的罪。”

齐伯昆本觉得自己对杜锦宁的能力和心智已了解得十分透彻了,可听了这番话,他禁不住再一次刮目相看。

“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不说十四岁的时候,饶是活到这把年纪,朝堂上诸多官员在心智上不如你者甚多矣。”他感慨道。

“啊呀,齐爷爷您快别说这话。要是有人听到了,我还有活路么?”杜锦宁做出惊慌失措的表情。

一老一小两只狐狸对视一眼,俱都“哈哈”大笑起来。

齐慕远则眼眸晶亮,看向杜锦宁的目光里一片星光。

……

只要不是皇帝有意保密,皇宫里就没有秘密。

前朝关于“再生稻”的争执,很快就传到了鲁国长公主赵明月的耳里。

作为话本迷的赵明月,一听到陈主事哥哥的言论,就怒不可言。

她早就从赵昶那里听到过杜锦宁关于这类言论的对策,当下就跑到了郑太后那里去,跟母亲嘀嘀咕咕了一番。

郑太后横她一眼:“前朝的政事,你少插嘴,小心你哥哥不高兴。”

赵明月嘟起嘴:“我还不是为黎民百姓好?那些世家就只知道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作为朝庭官员,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吗?其实这事说起来,不过是因为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而已,只要放开田地的种植规定,他们对于再生稻或是双季稻,就再也不会说什么了。”

郑太后若有所思。

她能教出赵晤这么个出色的儿子,并在夺嫡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郑太后也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她并不认为后宫的女人都得对政事一概不问,跟只鹌鹑似的呆在后宫里。

“待会儿你别作声,我来跟你哥哥说。”她道。

赵明月点点头:“好。”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适合干政,母后说话却不一样。

待赵晤到后宫给郑太后请安时,郑太后也没明说,只是在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往朝堂的争议上引,赵晤便将再生稻的事说了。

“他们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农田规定只能种稻谷。稻谷产量多了,价钱下降,他们自然就亏。如果让他们种别的,想来他们就不反对了。”郑太后道。

赵晤也想过这个问题。他蹙眉道:“可如果放开这个规定,这些人都不种稻谷了怎么办?”

之所以有这个规定,是因为古代产量低,大多数田地都种上粮食,天下百姓才能不挨饿,国家也才能有储备粮,为战争和天灾做准备。

“今年稻谷产量高了,价钱低,大家都会去种别的;明年因为种稻谷的人少了,粮食价格高,大家就又会跑回来种稻谷了。市场的规律就是这样。”郑太后道,“而且我们也不是一下子把种植规定都取消,只需要在田亩的数量上减少一点就行。大家算是各退一步。”

赵晤高兴起来:“这样好,这样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