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六百三十四章 殿前忽悠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六百三十四章 殿前忽悠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小朝会其实就是三四个赵晤信任的大臣,每次下了朝后留下来,跟他一起讨论一下不能当着大臣们的面处理的事情。而这三四个大臣,都跟齐伯昆一样是在赵晤做皇子时就跟着他的,都有从龙之功。

齐伯昆要送一份人情给赵晤,这些臣子自家又没有子孙有资格争那状元之名,自然乐得个顺水人情,纷纷附和齐伯昆的提议。

赵晤当时那叫一个开心啊,终于可以封他最喜欢的作者大大做状元了。他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提拔齐伯昆最看重的孙子,以补偿齐伯昆的这番好意。

殿试后的面圣,实际上就是再一次确认这些进士是否有真材实学的一个过场。尤其是一甲三位,皇帝通常是问得最多的。

此时面对杜锦宁,赵晤有一肚子的话要问她。

比如话本里所写的再生稻、双季稻和绿肥等问题,以及话本的后续情节;比如杜锦宁在策问里所说的农业问题、航海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

因为一直沉浸在话本的情节里,赵晤最想问的还是农业问题。航海与国际贸易不过是锦上添花,有也可,没有对于大宋也没多大影响。

可农业不同啊,那是国之根本。如果农业发展得好了,所有的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做土匪或想造反的人就少了,北边的游牧民族也不敢对大宋轻举妄动。如此一来,就国泰民安了。

做皇帝的,不就是希望盛世太平、国泰民安吗?

赵晤扫视了一排十个低着头的新晋进士,开口道:“杜锦宁,你的文章里提到要加强农事管理。那么你说说,如何管理?具体该怎么做?”

听到赵昶的问题,排在后面五位的进士倒没什么想法,而排在第三位的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以及排在第四位的那位姓钟的进士,都是心里一喜。

他们一直觉得杜锦宁是靠着家里的背景才能拿到第一名的。殿试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不过因为试卷都是阅卷官批阅的,皇上不过是看一看前十名的文章,所以想要做手脚,也不是不行。

现在皇上问这么一个关于农业的问题,又具体到如何操作上,这可是问到点子上了。两人看杜锦宁这相貌这气度,再加上会试、殿试都得了第一,下意识就觉得她是哪个大世家的子弟,家里手眼通天的那种。这从小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能知道如何种田?殿试的第一篇文章,还不知道是哪个做枪手替这小子写的呢。

现在面对面问上了,要是杜锦宁答不上来,露出不学无术的端倪,就算皇上看在他家的背景上不治他的罪,他的状元名头也肯定没有了。到时候第三名就成了榜眼,而第四名也挤进了一甲,他们的好运就来了。如果那叫齐慕远的也露了怯,他们一个状元,一个榜眼都是有可能的事。

两人都竖起了耳朵,就等着看杜锦宁出丑。

这头杜锦宁却是乐了。这是问到了她的老本行上了啊。这话题要说起来,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呢。最重要的是,现在能把赵晤忽悠好,她想做什么官就不难了。

“回皇上,要想把农田管理好,需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农耕用具。犁田、耙田、播种、收割,再加上用水车进行水利灌溉,都得有好使的家什农具不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好使的开垦用具,咱们大宋的许多荒地就能被开垦出来;有好的水利设施,许多旱地也能种上水稻;有好用的播种或收割用具,许多人力就可以被解放出来,从而耕种更多的农田。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赵晤一听就来了兴致。

有了《种田记》和殿试那篇文章垫底,他丝毫不觉得杜锦宁这是空口白话、胡吹大气。事实已经证明,杜锦宁在话本里写的再生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能够增产增收的。那么杜锦宁在金銮殿上所说的话,难道还能是信口开河不成?

他兴致勃勃地问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听着新鲜。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就是科学技术吗?”

“不止。这科学技术不光指工具的改进,还指种子、肥料等方面的改进。皇上也知道粮食是种子种出来的,种子的好坏至关重要。遇上不好的种子,不管你把田地伺候得再精致,也收获不了多少粮食。”

赵晤赞同地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对于立志于要做皇帝的皇子来说,农事是需要他特别关注的事情。所以赵晤虽然也锦衣玉食,但对于农事并不陌生。

“那么如果咱们让人反复实验,改良稻种,研究出更高产、抗寒抗热和抗病性极好的种子,是不是就能让粮食增产增收呢?肥料也一样。大家都知道人的营养是需要均衡的,需要米、肉、蔬菜、水果搭配着吃,才不容易生病。庄稼也是如此。但我看庄户人家种田,就只使一种肥料,这就导致了庄稼不能长得更好,从而生产更多的粮食。”

听杜锦宁在那里侃侃而谈,赵晤和齐慕远还好,还能保持淡定,可一众进士就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小子打哪儿知道的这么些理论,敢在皇上面前信口胡诌啊?还营养均衡。庄稼也需要营养均衡?没听说过啊。

倒是有那一两个深知农事的进士若有所思。

“你刚才说需得从好几个方面入手。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方面?”赵晤又问。

“草民的文章里也提过,种田需得因地制宜。哪些地方适合种什么,可能当地的庄户因为见识浅薄,只知道遵循祖辈的种植经验,因循守旧,不知改进。这就需要朝庭派懂行的人去,研究当地的气候风土,推广更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比如某个地方特别适宜种植棉花,那咱们是不是让他们专门种棉花而不种粮食呢?京城这边适合种粮食的耕地就可以不再种棉花,全部都种粮食。到时候拿粮食换棉花,既能为大宋增产创收,又能保证当地百姓因增产而生活得更好。”

杜锦宁拱了拱手:“这些要说清楚,需得费不少时间。如皇上不嫌草民罗嗦,草民回去之后拟一个折子,专门详谈这个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