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八百零二章 减产了?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八百零二章 减产了?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当然,月钱是不需要姚书棋自掏腰包的。杜锦宁虽把茶园转给了齐慕远,其他产业还是在的。她虽将自己名下的产业做了安排,姚书棋他们不光能脱奴籍,还能获得一定的财产。但齐慕远期望她能平安归来,自然不会在这时候将她名下的财产处理了。

除非有一天他看到她的尸体,或是三四年后她都没有回来,他才会将杜锦宁留在他手里的那封信送到杜家三姐妹手上,然后按杜锦宁的吩咐处理她名下的下人及财产。

而现在,杜锦宁庄子上有田地,田地的稻谷虽不能往外出售,但卖给工部做稻种还是可以的。另外杜锦宁在润州还有三处铺面,这是陈氏买下来做生意的。这两项收入,就足够付润州、京城两处宅子的下人发月钱,并且养活他们了。

杜家三姐妹见姚书棋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还跑去跟占了他们田地的工部的官员交涉,拿回田产的利益,再将田林租给了他们。再想想没准杜锦宁有一天还会回来,继续做她的官,她们就没有再坚持下去,由着两处宅子维持原状。

当然,此是前话了。

这日,姚书棋将整个宅子巡视了一圈,便让人去通知青木:“去跟青木说,让他跟我一起去庄子上。”

此时的庄子,俨然成了皇家禁地,由军队严格把守,不许闲杂人等接近。

但这个庄子终究姓杜,姚书棋是杜家管家,青木是杜锦宁的贴身小厮,且两人跟在杜锦宁身边多年,对于稻谷栽种也有经验。两人还是识字的,对水稻种植方面的理解,跟宋庄头、王老汉、秦老汉他们又不一样,所以工部的官员还是很欢迎他们去庄子的。

不过鉴于自家少爷失踪半年了,官府却不能把她找回来,现在更是连寻找她的人都不派了,姚书棋和青木对皇上及官府就十分有意见;对于工部的人把杜家田地占为已有,把少爷辛苦辛苦研究出来的高产水稻当成自己的政绩,更是十分反感。所以如果不是工部的官员派人恭敬地来请,他们根本就不往庄子上去,去了也惜字金,不愿意多说。

但今天不同,庄子上的稻谷开始收割,姚书棋特意叫青木一块儿去庄子。

汪福来一向是杜锦宁的“御用”车夫,自打杜锦宁失踪后,姚书棋就不肯让他再驶车,而是使唤府里的年轻车夫。

两人坐着马车出了城,往庄子上去。

离庄子还有二三十丈,马车就被人拦了下来。

姚书棋从车里伸出头去,道:“是我,杜锦宁大人的管家。”

守军倒是认识姚书棋,不过并没有直接放他们过去,而是让姚书棋和青木下车来,好好检查了一遍,发现车里没有什么可疑之处,这才放了行。

青木性格沉稳,又跟了杜锦宁好几年,受其影响,更是沉得住气。

但这会子他却忍不住了,待马车驶离了士卒,他就气鼓鼓地道:“好气啊!我感觉我要郁卒了。”

“不气,今天有好戏看。”姚书棋道。

“什么好戏?”青木不解。

他其实很不理解为什么姚书棋要来看稻谷收割。

看到丰收的景象,再想想如果少爷还在,这些功劳都是少爷的,现在却被工部的官员占了,难道姚书棋就不觉得气闷吗?莫非这家伙有受虐倾向?

姚书棋却卖起了关子:“去了你就知道了。”

青木听他这话,倒对今天一行期待起来。

很快,庄子到了,两人又受了一通盘查。

最后将马车和车夫留在了外面,两人徒步进了庄子。他们没有往杜锦宁以前呆的小宅院去,而是直接去了园林。

陆九渊他们去了日苯,甚至连安适都离开了,园林就空了下来。精于做生意的姚书棋干脆就把园林租给了工部的官员,并且要价还挺高。工部尚书吴证感念杜锦宁的功劳,痛惜于她的失踪,不光没有讨价还价,还由工部出高价,将整个园林租了下来。

姚书棋两人到了那里,也没进去(其实轻易也进不去),跟守门的守军说明是来看稻田收割的,守军便派了个人,将他们带到了一处田地里。

此时,庄子上精壮的庄稼汉正齐聚在这里,吴证和工部的官员也都在这里,打算照着以前杜锦宁的做法,先收割下等田看看产量,再收割中田和上田。这样做,他们觉得产量一浪高过一浪,节节攀升,是吉祥的兆头。

但青木跟姚书棋到田里时,发现吴证和几个官员的脸色并不怎么好。

他转头看了姚书棋一眼,姚书棋朝他微微摇头,走上前去跟吴证打招呼:“吴大人。”

姚书棋虽只是一个管家,但看在杜锦宁的面上,吴证对他向来礼遇。

他抬手回了一个礼,道:“你也来了。”

“是。我来看看产量。”姚书棋道。

如果是平时,吴证还会跟他寒喧几句,可今天显然是没什么心情。说了这么一句,他就转过头去,看着在田地里奋力收割的汉子们,脸色沉郁。

不一会儿,一亩稻田就收割过半了。一部分汉子放下镰刀,拿起地上的稻穗,走到打谷机面前脱起粒来。

谷仓里的稻谷越来越多,有汉子开始把谷子装入箩筐,一担担地挑到称前放下,等着称重。

过了一会儿,一个官员询问吴证道:“大人,是不是开始称量了?”

吴证点点头:“开始吧。”

大家齐齐动起手来,开始称量。

“四十八斤。”称重的官员报出一个数字。

吴证和几个官员即便心里有数,但心里多多少少还抱着些希望。可这会子听到这个数字,大家的脸又沉了下去。

这些箩筐都是农人常用的,半年前杜锦宁也用这些箩筐装湿稻谷,吴证还清楚地记得,一担稻谷是六十斤。(注:古代是十六两一斤)

可现在,同样的一担稻谷,装的还冒尖了,却才四十八斤,不用看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稻谷根本不饱满,所以重量才会这么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