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古典架空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八百零三章 谁来背锅?

古代农家日常 第八百零三章 谁来背锅?

作者:坐酌泠泠水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4-05-17 21:51:25 来源:言情小说阁

全本言情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青木转过头,惊喜地看向姚书棋。

姚书棋隐晦地点了点头,又朝他使了个眼色,让他收敛一些,别让其他人看见。

以前他曾听杜锦宁无意中提过一次,说这些杂交水稻得不停地进行杂交,才能让种子保持丰产的特性。所以这一季的稻谷抽穗后,他来过庄子上两次,就是想看看稻穗是否饱满。

他知道,如果种子没问题,一直一直达到高产量,皇上和朝庭就会把他家少爷遗忘,最多在史书里提上一嘴少爷的名字。从此以后,除了他们这些最亲近的人,别人再也不会想起杜锦宁。

可如果减产,证明少爷曾经说的那句话是对的,那么后果会怎样,想想他都激动。

从未拥有过,便谈不上失去;可如果曾经亩产七石,皇上和朝庭里的大臣想象过稻谷满仓的那种盛景,老百姓更是憧憬吃饱穿暖的美好日子,结果却没有了杜锦宁,稻谷一季不如一季,最后跌落到亩产两石,日子又回到了从前。即便能种双季稻,刨除肥料、人力等成本,一年增产并不多,不知他们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想一想那种局面,姚书棋就如六月天吃了冰块,全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爽。

叫你们用过就扔!叫你们不去寻找少爷!现在知道错了吧?

不过以前种种,一直都是姚书棋在心里的期盼。他的心一直悬着。担心吴证等人发现不对,甚至把减产的因素归罪到他头上,认为是他做了手脚,所以他一直抑制着心头的欲/望,不敢经常来看稻谷。

现在,他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吴证等人却没空理会姚书棋和青木。

吴证指挥两个庄稼汉:“把那担稻谷抬上来称。”

汉子连忙照办。

结果仍是如此。那一担大概没有装满,只有四十三斤。

有个爱拍马屁的官员见吴证脸色铁青,额上青筋直冒,连忙安慰他道:“大人莫急,这次用的箩筐没准比上次的小,您没看有好几只都是新的,还有大有小么?等全部称完就知道了。就算差一些,也差不多。毕竟咱们没有杜大人那么有经验,下一季就不一样了。”

吴证极力抑制住想骂人的冲动,紧抿着嘴没有说话,心里却在咆哮:“蠢货,稻穗那么瘪,谁都没眼瞎,难道看不出吗?还用得着你在这里胡说八道?”

他挥了挥手,示意另外一边的官员一起同时称量。

因他们早就发现稻穗不饱满,瘪谷子较多,这才让一个人先称一担,寄希望于有奇迹出现。现在一担的重量轻许多,他又期待如刚才那个官员说的那样,是箩筐问题。所以干脆双管齐下,两边一起称,这样结果也出得快一些。

一担担稻谷被放上称,两边的人报数、记账。最后记帐的官员“噼噼啪啪”拔了一阵算盘,两数相加,生怕出错又重新算了一遍,最后用颤抖的声音报出了一个数字:“四石二十八斤。”

稻田里顿时死一般的寂静。

吴证还清楚地记得,上一季,同样是这一块下田,同样的刚收割下来的湿稻谷,亩产是六石三十九斤。

“大人。”一个老成的官员走了过来,小声道,“会不会晚稻的产量本来就比早稻要低?”

“对对对,很有可能。”拍马屁的那个官员赶紧附和。

吴证沉默片刻,缓缓摇了摇头:“桂省那边,有一句话叫做‘早稻低,晚稻高’。因为早稻生长其短,产量普遍比晚稻要低。”

由于桂省那边种植双季稻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在准备大力推广双季稻,吴证还特意叫人去桂省收集资料。所以他对双季稻的情况比较清楚。

稻田里再一次一片寂静。

吴证深深吸了一口气:“走吧,去中田看看。”

大家连忙起身,一行人往中田那边去。

不用挑选,直接收割上一季金公公指的那一块。

一个半时辰后,听着报出来的数据,大家又陷入了沉默。

五石二十斤,比起上一季来的七石七十三斤,足足少了两石五十斤。

宋庄头作为具体负责高产水稻种植的,自然参与了收割仪式。他年纪大了,没有下田,而是跟官员们一样,站在旁边看。不过他自知今年会减产,生怕被责怪,一直没敢作声。

这会子他忍不住,嚅嚅地道:“那块下田,原是春天时由旱地改良而成的,比较贫瘠,经过半年的改良,比原先要好一些。”

言下之意,就是因为那块地肥力增加了,所以两季的产量才没像这块田一样差的那么远。

拍马屁的那个官员禁不住对宋庄头瞪眼睛:“你说,是不是你们种田的时候出了差子,才导致稻谷减产的?”

下田如此,中田亦如此,早早看过上田的稻谷饱满程度的,自然清楚上田的亩量没办法再心存侥幸。

那么,在杜锦宁手里就高产,到了他们手里就减产,这个责任由谁来负?今年风调雨顺,又有杜锦宁修建的水田工程做保障,他们想把锅甩给老天爷都不成。那么让庄子上的一群庄稼汉来负责,是最明智的选择。

宋庄头心里“咯噔”一下,原先的担心成为了现实。

他立刻跪了下去,大声喊冤道:“冤枉啊,我们就是照着杜大人教的方法做的,不敢有半点差子,这件事,吴大人也是清楚的啊。”

说着,他眼巴巴地望着吴证,期望吴证能给他个说法。

这一季稻田种植的时候,正是杜锦宁失踪的时期。为免这些人因为杜锦宁的缘故对朝庭有怨,不好好种田,吴证和好几个官员还分头找了宋庄头、秦老汉、王老汉以及庄子上种田种得比较好的人问话,问他们这杂交水稻是怎么种的,有没有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并把他们的说辞用笔记了下来。

最后吴证将这些人的说辞一一对应,发现他们说的都差不多,这半年来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证明他们并没有捣鬼。

一群老老实实的庄稼汉,也没那么大的胆子。

吴证还算正直。他道:“不怪你们,起来吧。”

宋庄头大喜,连连磕头:“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跟着宋庄头跪下的汉子们,也一个劲地磕头。

吴证深深叹了一口气:“走吧,去上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