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三百一十章 战前有动员、战后要总结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祁钰伸出了手,示意大明的将士们肃静。

大明的军将们都是值得称赞的,他们勇于作战而且作风优良,在集宁河套一战中,不仅展示了大明的军威,沉重的打击了瓦剌、渠家的嚣张气焰,而且还为大明开疆辟土。

这都是功勋。

朱祁钰满是笑意的说道:“武清侯。”

他先拿出的是世券,上面写着武清侯石亨的战功,这是石亨一直想要的功赏。

朱祁钰将瓦状的世券交给了武清侯,振声说道:“今日朕赐下世券,许你武清侯世袭罔替,戒骄戒躁,为大明再立战功。”

而后朱祁钰又拿出了一枚奇功牌挂在了石亨的胸前,笑着说道:“屡立奇功。”

石亨行了个半礼,高声说道:“臣定不辱君命!”

这是陛下的规矩,陛下不太喜欢人跪,确切的说是不喜欢动不动就下跪,臣万死,臣有罪这类的话,也不喜欢大明军队动不动就下跪。

大明军队是大明的压舱石,天天跪着,皇帝的脊梁骨怎么能撑得起来?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于少保,从今以后,该叫你文安侯了。”

印绶、朝服、世券、奇功牌,都是功赏,朱祁钰将一样又一样的递给了于谦。

“臣谢陛下隆恩。”于谦俯首领取了文安侯的印绶,他没有选择拒绝,尤其是昌平侯杨洪离世,于谦更不能谦让了。

“右都督杨俊。”朱祁钰拿出了另外一套印绶和朝服,笑意盎然的说道:“生于行伍,长在边陲,有机变用诡道,累立边功,历升将帅都督,能用奇兵,遇敌必捣其虚,或出其不意。善于强胜,胡人畏之,人皆称勇。”

“朕今日授你太平伯,奇功牌,日后当为我大明,再立奇功。”

朱祁钰将奇功牌别在乐杨俊的身前,十分欣慰的说道:“当世之勇也。”

“臣必当以死报君恩!”杨俊行礼受勋,颇为激动。

他的父亲杨洪将昌平侯给了嫡子杨杰,而他作为庶子只能自己去争军功了。

朱祁钰将其扶起,笑着说道:“好了,平身。”

授勋之中,共放赏五枚奇功牌,石亨、于谦、杨俊、刘安、孙镗,其余皆为头功牌和齐力牌。

范广授头功牌,授宁远伯。

这是之前朱祁钰就和杨洪说好的事儿。

在杨洪看来,他的庶子杨俊抢了范广的军功,但是在朱祁钰看来,他们都有功勋。

鞑靼人哪有那么容易老实,若非范广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从广宁卫直扑大宁卫,鞑靼人未必不生歹意。

集宁河套之战,又会多一些变数。

朱祁钰不想把军事行动变成赌运气,而是用尽手段,来取得胜利。

授勋正式开始,无数的缇骑们将一枚枚的功赏牌,挂在了军卒们的胸前,有功者有赏,无功者亦有犒劳。

这次的授勋,朱祁钰并没有让军士们大阅,天明节刚刚阅过,无需再阅,而且一直折腾疲兵也不是好事。

朱祁钰对着于谦说道:“待会儿让军将们都到讲武堂,进行战后总结。”

战前动员,战后总结,是大明军队的一个新常态。

不能打了一场大战,却没有总结和收获,手段和意志两个方面,都有可以总结的地方。

朱祁钰看了一眼大明军队,坐上了辂车,准备回泰安宫换掉自己的冕服,换成常服,再参加战后总结会。

而此时刚刚授勋的杨俊,策马扬鞭,直奔西山陵寝而去,金山陵园,他的父亲,已故颖国公杨洪,埋在这里。

杨俊来到了墓前,从马匹的背上取下了祭祀之物和酒袋,跪在了墓碑之前。

“爹,孩儿不孝。”杨俊点燃了香烛,重重的叹了口气,他从未想过自己出战河套,父亲就这么离开了人世,他甚至没做好准备,还打算回京之后,和父亲炫耀自己的战功。

杨俊和杨洪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他们经常爆发争吵,偶尔吵得厉害,杨俊就会离家几日,省的让父亲动怒。

杨洪很顽固,总是认为自己决定才是对的,杨俊又是杨洪最出息的儿子。

杨俊能征善战,也最像杨洪。

子类父,不应该是杨洪最欣慰的事儿吗?

但是杨洪眼看着大明不断的弃地,眼看着大明兴文匽武,眼看着就连英国公张辅都得避着朝臣们走。

这种大环境下,一个很像自己很能打的军将,就不是杨洪希望看到的了。

所以他们经常爆发争吵,这种争吵贯穿着杨俊的一生。

“爹啊,儿给咱家又挣了一个太平伯来,虽然没有世券,但过段时间就给打出来了。”

“现在做武将比之前爹在的时候,要轻松许多,不用想那么多,只要好好打仗,陛下必然不会亏待。”

“我还是那句话,大好儿郎当封侯。”杨俊将酒洒在了地上,擦掉了眼泪。

这个铁打的汉子,十七创重伤刚刚康复,就跟着于谦去了山外九州巡边,在东胜卫火药库爆炸的时候,连眉都不皱一下的军将,终于是哭了出来。

子欲孝而亲不在。

这可能是人间最大的悲哀,杨俊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出征之日,就是最后的诀别之事。

杨俊擦掉了眼泪,看着香烛燃尽,深吸了口气站了起来,大声的说道:“爹,孩儿定给咱家挣个国公回来!”

杨俊收拾了心情,掸掉了腿上的灰尘,走出了神道,张望了一眼稽戾王的墓地。

那边只有一块石碑,刻着稽戾王的一生。其规制只是民礼,只有一抔黄土。

春风吹绿了整个西山,绿荫匆匆,杨俊翻身上马,奔着讲武堂而去。

朱祁钰刚回到了泰安宫,换掉了繁琐的十二旒冕和冕服,随后换了身常服,就准备去讲武堂参加战后总结会。

他临走的时候,又去看了眼朱见济读书,朱见济在努力的识字读书,手里拿着一个算尺,艰难的将20以内的数字分成两个数。

朱见济偶尔眉头紧蹙,同样也有脾气不好的时候,但是一闹脾气,胡濙就让他伸出手来,用戒尺打他一下,虽然不是很重,但是每次都让朱见济龇牙咧嘴。

胡濙是一个很严格的老师,朱祁钰眉头紧皱,日后这小家伙会不会因为挨着两下,而怀恨在心?

此时的朱见济还是个孩子,每次都十分恭敬的认错,然后继续读书。

细细想来,在这个讲天地君亲师的年代里,老师是一个仅次于父母双亲的长辈。

朱祁钰又转悠到了后宫,看到了汪皇后带着后宫四人,在一辆轧车上忙忙碌碌。

轧车,是一种农桑车,确切的说,一种很原始的辊式扎花机,乃是由元时农学家王祯,写在了《王祯农书》中一种农桑工具。

这种轧车,用于棉花生产之中,把子棉中分离出皮棉的机械,就是将棉籽从棉花之中脱离出来,而不伤及棉纤维的工具。

朱见澄已经一岁了,他坐在旁边,玩着已经扎好的棉花,被汪美麟抱了起来放到了一边,可是朱见澄老实坐了一会儿,又开始歪歪斜斜的向棉花堆走去。

汪美麟无奈,只好将其交给了宫人,送到太后院里。

大明的皇后出身并不显贵,是会做农事的,只不过母仪天下,就是象征性的做一下,意思意思,表示参与农桑之事,也表示大明重农桑之本。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朱由检的皇后周皇后,就在宫里有二十四架纺车,而且还时常跟着宫人们一起亲事女红纺纱之事。

朱由检需要七十万两银子调动辽东铁骑的时候,周皇后将攒下了两万两银子,给了她父亲周奎,让周奎献上。

不料到这国丈周奎,直接贪了女儿周皇后的一万两,只献出了一万两出去。

在之后,李自成就进京了,把周奎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抄家抄出了一百万两的金花银。

朱祁钰走了过去,看着有些土和脏的棉花,疑惑的说道:“这纺如何变成棉线的?”

汪美麟看着朱祁钰好奇的目光,满是笑意的说道:“见过夫君。”

“这纺得先弹成絮,需要先用木棉弹弓,就是这个,竹为身牛筋为弦,用木棰敲击,将土、脏弹掉,最后弹成絮,无论是填充还是编线,都是简单的事儿了。”

汪美麟拿起了一个四尺多长的竹弓,手持一个木槌,开始敲击弓弦。

朱祁钰终于理解了,为何刘吉会被人称为刘棉花了,棉花的确耐受弹,估计刘吉和这棉花一个样儿。

无德的胡濙走后,大明的朝臣们会迎来一个更无德的刘棉花,朱祁钰为大明朝臣们默哀。

无论胡濙还是刘吉,他们秉承的理念都相同,那就是礼法不是不便之物,陛下要怎么变,就怎么变。

朱祁钰看了一小会儿,就奔着马厩而去,骑着大黑马,直奔讲武堂而去。

讲武堂的军将们已经悉数到齐了,就连杨俊去了趟金山陵园也到了。

朱祁钰走进来之后,众多军将立刻站了起来见礼。

“坐,都坐。”朱祁钰示意大家都坐下。

他满是笑意的说道:“朕之前说过,待诸位凯旋,与诸位共饮,今日会后,大宴赐席。”

朱祁钰当然记得自己的承诺,他坐直了身子说道:“那这次的战后总结,还是由武清侯和文安侯来主持。”

于谦和石亨一左一右,而朱祁钰这次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全程旁听。

他对战争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参与其中并不是坏事。

石亨拿出了自己的行军手札说道:“我观察到了几个问题,我先来说一下。”

“凡临阵的军士,每斩获首级,常是数人来报功。”

“再想想,数人退来报功,使众兵相望,误认是败走,大家都走了。岂不是败了?”

“况一个贼首,数十人报功,若斩数十贼首,就该数百人来报,不知这一阵上能有几个数百人,反是自误了性命。”

“临阵第一禁约。”

“长牌、长枪、铳兵,凡该当先,长兵之军士,决不许带解首刀,只管当先杀去,不许立定顾恋首级。”

“其杀倒之贼,许各队短兵砍首,每一颗止许一人就提在阵后,待杀完收兵,有令催验,方许离阵赴验。”

“其谁当先,谁有分,谁无分,俱听当先队长、掌令官对众从公报审。”

“每颗首级以五十两论之,当先牌枪铳分三十两,砍首兵四两,余兵无分者分一两,伙夫虽不上阵,本队有功,亦分一两,每颗本队铳手亦分十四两。”

“敢有因其恩仇报不公者,军法。立定顾恋首级者,军法。”

大明的军队迎来了新的发展,大明的作战正在从过去强调个人勇武,向着队伍之间的配合作战过度,而这个首级赏钱,该怎么分,就得有制度。

做饭的伙夫要不要给赏银?

石亨给出的答案是要。

这首级赏本是鼓励勇战,结果数人哄抢,变成了阻碍战阵,内讧的由头,这就得立下规矩。

于谦点头说道:“自兴和所之战后,我和武清侯就发现了这件事,立这个全队分赏钱的规矩,以当先最为危险,也以当先赏钱最厚。”

“整个集宁河套之战,证明了这么做是行之有效的。”

于谦作为征虏总督军务,负责军功之事,两个人商量后,就暂时定下了这个赏赐的规则,事实证明是有用的,而且很合用。

朱祁钰并不说话,他就是旁听,只等事后,再和于谦论军务时,再细问便是。

他看了一圈,诸位军将情绪极为稳定,显然这个法子,在兴和所退兵再进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下来。

石亨继续说道:“凡战间贼虏,遗财宝、金银、布帛、器械之类,诱我兵争财,彼得乘机冲杀,往往坠此套中。”

敌人用金银布帛等物设下陷阱,显然是大军吃了点闷亏,否则石亨不会拿这个事儿,在这样规格的会议上说事了。

石亨的语气颇为森严的说道:“今后临阵,遇有财帛,每队止留队中一人收拾看守,待贼平,照队收拾之,如违令图财,致兵陷没,或贼冲破得脱,抢财物之兵不分首从,总哨官俱以军法斩。”

于谦补充道:“此事乃是军令,定要跟将士宣讲,否则军法无情。”

朱祁钰看了许久将士们的神情,看来,这也是一条跌倒后总结出来的教训。

石亨继续说道:“凡每甲,一人当先被困,其余不救,致令阵亡者,全队俱斩。阵亡一人,即斩获真贼一级,其余免罪。亡一得二,八人通赏。哨队照例。”

“凡当先者,一甲被围,二甲不救;一队被围,本哨各队不救;一哨被围,别哨不救,致令陷失者,俱军法斩其哨队甲长。”

甲是大明的一个军伍编制,就是十一人一甲,十甲一队。

石亨讲的话,就是连坐,一甲被围困,其余人不救,就全队皆死,一队被围,其他各队不救,军法斩哨队甲长。

朱祁钰并没有打算干涉,既然是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显然是发生了不太好的事情,否则石亨不会如此。

存在即为合理。

两国交兵,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美妙但愚蠢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些错误,恰恰是最糟糕的。

军法的确严明,但是这是军队组织度的保障。

这场关于临阵的战后总结会,继续进行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