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三百一十三章 朱门迷醉权贵喜,囹圄沧桑生民怨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王复已经遍查和林的内外情况,写成一分手札,他准备按照约定的方式,送去了大明。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要去查一查北海的夜不收的亡魂几何,以送去京师,哪怕是衣冠冢,也是冢,也算是交待。

北海的夜不收都是硬骨头,很多人死在了北海,王复想想办法,把这些人的名册送入京师。

当然,只有一天,对瓦剌犁庭扫穴,方能让英魂方能安眠。

对于如何颠覆瓦剌,王复有着自己的一套想法。

相比较大明,瓦剌有位更加心急的大石也先。

瓦剌的情况并不太好,自从宣府之战失败后,瓦剌人不得不进入了防守的姿态,这种防守的姿态,导致瓦剌在草原的威望大减。

之前,瓦剌在土木堡之战的大胜特胜所积累的威望,已经被消耗殆尽,如果再没有新的大胜,那也先的可汗梦,将会破碎一地。

所以,瓦剌需要大胜、瓦剌需要可汗之位、瓦剌更需要重整旗鼓。

王复笑着说道:“大石,某有上中下三策,可振兴瓦剌大势。”

也先深吸了口气,上中下三策,瓦剌的局势已经颓废至此,居然有三策可救吗?

王复没有多卖关子,笑着说道:“首先这上策。”

“大明军队大军撤出了河套地区,只有四威团营驻守河套地区,瓦剌大军等到秋高马肥,从夏盘营向集宁河套地区进攻,一举收复丢失之地,瓦剌何愁大皇帝兴兵呢?”

也先愣愣的看着火盆,叹息的说道:“我知道这的确是上策,但是因为阿剌知院和渠家人在集宁和河套搞得那些事,已经再无攻伐之可能了。”

也先生出了王复也不过如此的想法。

他不知道打集宁、打河套是上策吗?

现在别说打了,派出去的奸细都是石沉大海,现在这两个地方的人心向背,岂止是用大军征伐可以攻打的吗?

最主要的问题,打不过。

也先也承认,这是上策,但是他执行不了。

韩政在东胜卫炸毁火药库趁乱袭击东胜卫,是不是上策?

也是上策,而且因为渠家人的关系,真的炸毁了东胜卫的火药库,但是打不赢,能怎么办呢?

王复笑而不语,他笑着说道:“某还有中策,或征伐、或联盟,将鞑靼和兀良哈部,再拉拢到我瓦剌帐下,比如这拉拢,或许可以暂且答应鞑靼人立小王子为太子之事。”

“得先拉拢,要不然等皇帝出兵讨伐我们的时候,他们就是皇帝的鹰犬。”

也先再次叹息,这策也是好策,但是他做不到。

且不说他自己的野心,就是瓦剌的各部台吉,他也先不称可汗,各部台吉也肯不答应。

但是这可汗之位,乃是鞑靼人最后的脸面,人家鞑靼人就靠着这个黄金家族的后裔这几个字,趁着最后的面子,依靠着草原无不怀念元昭宗活到了现在。

唯有征伐,将脱脱不花擒杀,这件事才能又解决的办法。

王复不动声色,这两策要是好用的话,他就不会说出来了,换句话说,他就是在讲很有道理的废话罢了。

读书人最擅长什么?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废话。

王复脸色变得无奈的起来,颇为感慨的说道:“某依稀记得当初大石在京师之地,何其意气风发,这短短三年时间,瓦剌局势已经糜烂如斯。”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那我还有下策,就是寒碜了点儿。”

也先略微有些失望,他看着火盆里的火苗,低声问道:“你且说,我瓦剌哪里还能顾及颜面不成?”

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不怪人家王复没本事,只能是瓦剌实力不济,而且还净出一些不肖子孙。

也先一时间有些怅然,失神的看着帐外的小雨,今年比往年更冷了些?还是错觉呢?

也先的感觉不是错觉,景泰三年的的确是比之前那些年,都更加凉一些。

王复定了定神说道:“瓦剌有急证,大明看瓦剌示弱,务必进犯,一旦和鞑靼人一起攻伐瓦剌,瓦剌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如何强兵?”

“除练兵之外,也需要庶弁将得力,皇帝在京师办了一座大明的讲武堂,为何大石不再和林办一个瓦剌人的讲武堂呢?遴选能战之士,亲自教谕,庶弁将得力,则军政可望振兴。”

“若是随时都有倾覆之危,人心汹汹,某诚无良策。”

也先眼前一亮,讲武堂?

也先认真的想了许久说道:“先生大才!”

“好!极好!对,庶弁将得力,才能振兴军务,我怎么没想到呢?若是庶弁将得力,集宁之事,断然不会发生!”

这其实是个大坑,王复给瓦剌的人埋下一个十分恐怖的大坑。

皇帝利用这讲武堂把所有庶弁将变成天子门生,那其他的势要豪右之家,自然也可以把讲武堂变成瓜分军权的饕餮盛宴。

这也是当初陛下办讲武堂之前,反复筹措,最终陛下自己坐班讲武堂,谁伸爪子就剁谁脑袋,这才无人敢做。

但是瓦剌有这样的决心吗?也先有这种野心吗?台吉们可不会老实的。

真的想弄一个行之有效的讲武堂,需要什么?

需要一个威望很高的皇帝和一位善战之将坐镇,需要有运转正常的朝廷,需要内廷有能干内官、需要有工部尚书,需要遴选功勋之人。

办讲武堂,绝非是脑袋一拍,我要办军校,就可以完成。

总之,需要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它。

否则这瓦剌办的讲武堂,就会变成刺向瓦剌咽喉的剑。

大皇帝一直等到授勋、大阅,才开始让军生入校,前前后后,经过了多少博弈?

瓦剌一拍脑袋,我要办军校,我要让庶弁将得力,我要振兴武备,就能成功?

而且,大明的讲武堂是需要兵书教授,瓦剌人有这些吗?

瓦剌人并没有。

若是朱祁钰知道王复的想法,就知道王复的这些担心都是对的。

比如鞑清朝小站练兵的袁大头,直接把鞑清给拱了,最后自己复辟当了皇帝,当然也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比如黄埔军校,革命的摇篮。

王复的担心都是对的,但是谁让太宗皇帝是个造反起家的人呢?

如何防止京营造反,文皇帝说的很清楚了,每日操阅军马,只要没死,天上下刀子也得去,刀把子握不紧,就会被人利用刺向自己。

王复笑着说道:“若是军务振奋,可以强纳鞑靼和兀良哈两部,介时瓦剌方有一战之力。可汗之位,大石唾手可得。”

王复对天发誓,他对也先说的话,立场完全站在瓦剌这边,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但是瓦剌做不到,唯一有点戏的讲武堂,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赛因不花将渠家人杀死几个,偷梁换柱送进了北海,然后换出了几个夜不收,还找到了四十多个信牌。

让赛因不花没想到的是,夜不收的远侯们,面对有机会逃脱瓦剌魔爪的时候,居然出现了谦让。

伤病先走,是让赛因不花连骨头都震颤的一幕。

王复的书信远比赛因不花卖俘虏要走的快,几个夜不收打马将书信射到了宣府城墙的五凤楼上,即便是夜里,居庸关夜不开关门是铁律,但是依靠夜不收,依旧将消息传递入了京师。

朱祁钰在去早朝前,收到了王复的书信。

伤病先走。

同样让朱祁钰愣了许久许久,他叮嘱卢忠说道:“赛因不花第一次交接的时候,务必保证不出意外。”

“可派一名天子缇骑至兴和所督办此事,务必保证大明忠义之士回朝。”

朱祁钰完全没想到王复在和林如此不惜身,还要想办法营救夜不收。而且真的要被他做成了。

卢忠犹豫了下说道:“陛下,若是大动干戈,岂不是让瓦剌人察觉有异?臣以为若是派天子缇骑出京,天下侧目,反而不美。”

朱祁钰连连点头说道:“是朕心急了,你说的很有道理!那就按着正常的流程走,但是务必保证其安全。”

朱祁钰将书信递给了兴安说道:“还有名单之上的人,准备厚赏,上英烈册、建英烈祠,这些夜不收,都是硬骨头啊。”

王复还干了件事,就是真的拿到了北海被羁押夜不收的殉难名单。

夜不收都是有身份铭牌的,若是死在了草原上,就把信牌交给袍泽,让袍泽带回去。

共计四十三名夜不收,他们被俘的时候,并未来得及将信牌交给袍泽,或者整小队被俘,最终在北海殉难。

“朕有一天,定要迎回他们埋在雪原上的尸骨!”朱祁钰将名单交给了兴安,十分严肃的说道。

“会有那么一天的。”兴安捧住了名单,放在了袖子里,俯首说道。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走出了门房,翻身骑上了大黑马,直奔承天门而去。

今日是朝议的日子。

朱祁钰打马从御道直奔奉天殿而去,群臣们早就知道了陛下会骑马过来,所以早就让开了一条路。

马蹄声阵阵,朱祁钰至奉天殿翻身下马,一步步的走进了奉天殿内。

卢忠站在丹陛台上,用力的甩了三鞭,这奉天殿朝议终于开始了。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群臣见礼。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躬安,平身。”

兴安大声的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王直、王文出列俯首说道:“陛下,臣等请大计闰察,以一贪,二酷,三浮躁,四不及,五老,六病,七罢,八不谨为计,考绩擢黜。”

胡濙出列俯首说道:“《礼》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臣亦请大计,庶察典肃而人知劝惩。”

吏部、都察院、礼部三部已然沟通了大计之事。

于谦本来有话说,突然意识到了自己是武勋了,也不再言语,默不作声。

于谦忽然觉得,站在了武勋这一列后,无比轻松。

这朝堂上的议论,他都可以站在干岸上看着,颇为有趣。

朱祁钰深吸了口气说道:“历年吏部、都察院虽有填注考语,但不过虚文。龙钟庸劣,既得姑容,即才具优长,亦无由自见。于培养人才,澄叙官方之道,盖两失之。”

大明每三年一次大计,都是怎么计呢?

就是碳敬、冰敬的孝敬,这个时候都察院的填注考语,多数都是虚假的,把那些庸人劣人都比作是人中龙凤,这对国家培养人才,澄清官场的初衷是完全背道相驰的。

比如那福建布政使宋彰,一十六年的时间里,得了三次一等甲上、两次二等乙中的考语。

结果宋彰干了什么?

把百姓逼得走上了绝路,把福建搞得一团乱麻。

朱祁钰继续说道:“同榜、同乡、同师,朋党横结,上下沆瀣一气,官官相护,姑息、因循、怠玩、玩愒、偷玩、贿政,谄媚阿谀之风盛行,屡次大计,如同儿戏。”

朱祁钰点出了第二个大计困难的地方。

那就是大明的朋党之风,虽然未曾酿成党祸,但是因为同榜、同乡、同师出身,导致地方官员官官相护,最终导致了姑息养奸、有法不遵,有例不循、怠政懒政、崇尚空谈、善推诿等等,这些官场的陋习,成为常态。

朱祁钰说到第二点的时候,吏部尚书王直满是羞愧俯首说道:“臣羞愧。”

王直正统八年升为吏部尚书,至今已经有七年有余,大计两次,未能把事情做好。

但是王直之说自己惶恐,未说自己有罪。

正统年间就那个氛围,连皇帝身边的太监都以索贿闻名天下,就是王直有力气,他能用得上吗?

就比如京察,就是他请旨的,他知道怎么做,但是正统年间,他能怎么做?

除了随波逐流,即便是有想法,也只能叹一声世态炎凉。

难道仅凭他一人就可以澄清寰宇,就可以把这浑浊的世道,变得天朗水清吗?

他王直何德何能?

区区之力,怎复清天?

朱门迷醉权贵喜,囹圄沧桑生民怨。

朱祁钰很不喜欢朝臣们说自己无能,显然王直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世道不让他那么做。

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王直站直便是,他继续说道:“人浮于事,官场糜烂之风,甚至及于讲学之书院,此风若是再不止,窃权罔利、流毒善类、燎原之形,不殊董卓,卒以亡国。”

这玩意儿的风气不止住,朱祁钰会被人评价为明实亡于景泰了。

岂不是遂了那些读书人的愿,真的成了亡国之君了吗?

朱祁深吸了口气说道:“朕今日以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为则,定天下考成大计,月有考,岁有稽,三岁考满,名曰考成法。”

朱祁钰将手中的一本敕谕递给了兴安,让兴安诵读。

群臣莫不变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