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三百三十一章 鱼不可脱于渊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三百三十一章 鱼不可脱于渊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祁钰和于谦正在品茶,字面意义上的品茶,就是茶叶。

蒙山送来了蒙顶甘露,这是历代贡茶,自唐朝起就已经成为了贡品,唐白居易、宋文彦博都为蒙顶甘露写诗。

茶形状纤细,叶整如同芽泉,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茶汤如同赶路,浓郁回甜。

其实朱祁钰就是借着品茶问政罢了。

当然机智的于少保,已经不再跟陛下下兵推棋盘了。

兴安颇为失望的为陛下和于谦泡着茶,他准备的大招再无用处了。

于谦问陛下,李贤的家人陛下打算怎么处理,其实是在问陛下对叛军的处理办法,对赏罚二字的理解。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朕不打算处罚李贤的家人,还是让他们的家人,住在官邸内比较好,撵出官邸,反而易于逃脱,或者被人陷害。”

“等到会昌伯府叛乱之事戡定之后,根据李贤所作所为,再做打算。”

“再说了,朕要是杀了李贤家眷,不就和汉庶人朱允炆一般无二了吗?非要李贤拼死了为叛军效命?”

李让的事儿朱祁钰已经知道了,当初李让作为朱棣的女婿,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来岳父朱棣造反,亲爹李达在建文朝做事,让李让的地位极为尴尬。

朱允炆十分痛快的为李让解决了这个难题,杀掉了李让的亲爹,这种傲慢并非为君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正解是:天地看待万物是没有喜恶的,都是一样的。

显然朱允炆身边的儒学士们,从来没教过朱允炆这句话的正解,朱允炆还以为是天不仁慈,把所有的东西都当做猪狗去解读了。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于谦品了一口,他不擅长茶道,确切的说,他之前清贫的家庭条件,也不允许他有这种品茶的爱好,对于蒙顶甘露,于谦只有一个评价:好喝。

简单而质朴。

于谦不擅茶道,但是于谦善政。

于谦笑着说道:“臣为大明贺。陛下赏罚分明,此乃天下之幸事耳。”

“陛下,如何看待叛军这种放下碗骂娘,端起碗真香的行为?”

于谦对陛下的这个评断是非常赞同的。

朱祁钰认真的思考了许久说道:“很怪异,他们造反却要用朕的律例,这岂不是说承认了朕是对的吗?”

“根据岳谦等人的奏禀,他们那么多人,难道都被李贤一人给诳了不成?”

“咄咄怪事。”

于谦摇头说道:“陛下,并非李贤一人善辩,事实上,李贤并不善辩,根据传来的消息,李贤没跟人辩论,他一直在骂人。”

“想来李贤的心情是极为郁结的,本来好好的巡盐御史干着,累功入朝,也是朝堂一员重臣,唉。”

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是塞牙的,李贤的前半生,的确是蛮倒霉的。

于谦斟酌了片刻说道:“陛下,其实李贤只是泄愤,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自己或许都未曾想明白,为何这帮人要听他的话,推行陛下的律例。”

“管子曰: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管子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权威不赋予二者,政令不出于二门。

就是说权柄分散则无威信可言,人们不知道该信服谁;政令不集中统一制定,就容易互相矛盾,使人不知何去何从。

朱祁钰当然读过这番话,认真的思考了片刻说道:“于少保的意思是,他们并没有自己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方法,只能借助朕的律例来做事吗?”

于谦点头说道:“陛下擅正道,不擅鬼蜮伎俩,这才是大道之行。”

“天子失道,则诸侯尊矣;诸侯失政,则大夫起矣;大夫失官,则庶人兴矣。”

“由是观之,上不失而下得者,未尝有也。”

天子失去了道,则诸侯尊之。

比如朱祁镇土木堡丧师辱国,则朱祁钰这个郕王被尊为了皇帝。

比如朱允炆失去了道,则燕王起,靖难定鼎。

比如元末君臣失纲,朱元璋问鼎天下。

这么看来,如果皇帝不失去道,而下得天下者,从未有过。

于谦这番话是在解释他之前那句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正因为陛下没有失去大道,陛下便没有失去皇威,更没有失去权柄,所以他们即便是数落陛下的不是,也只能政不出二门。

只能捏着鼻子继续执行陛下的政令,甚至更加严苛。

当初燕府靖难,是因为朱允炆一味的削藩,一味的重文轻武,而燕府则是兴文而不匽武。

故此朱允炆失去了天下,而燕府得到了天下。

于谦满是感慨的说道:“成王败寇,何尝不是王成寇败呢?”

朱祁钰不住的点头,于谦的一席话语,让人茅塞顿开,这帮人在应天府搞得叛乱,为何要执行陛下的律例,就解释的通了。

李贤显然是没有于谦这等见识的,李贤只是被动的随波逐流,而于谦则是从现象到问题,再从问题到原因,鞭辟入里的分析出了李贤能这么做的原因。

这就是实事求是。

当然,于谦也说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于谦说自己是旁观者,所以才看的明白,但是朱祁钰左右思量,即便是李贤是旁观者,他不见得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才能这种东西,是不可量化的,但却是又有高地之分。

朱祁钰点头说道:“朕谨受教也,听君一席话胜似一…胜读十年书也。”

于谦赶忙俯首说道:“臣惶恐。”

朱祁钰忽然有些好奇的问道:“于少保为何引经据典,从来不用儒家学问?”

管子于谦已经引用了两次了,于谦考了功名科举,按理说才是儒学士才对。

但是于谦似乎很少引用孔孟之道,而是多用百家之论。

于谦想了想笑着说道:“陛下,先秦百家之论,从未断过,只不过儒家为显学罢了,若非如此,臣去哪里知道管子、老子、文子说了些什么呢?”

“这些道理从先秦传到现在,一直恒久的流传着,是因为他们很有道理。”

真理是颠不破的,这是一般公理。

“陛下,这儒家学问若是能治天下,臣何苦去研究诸子百家的学问呢,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穷的意思是穷尽,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尽头,不得不变化,变则通达,通达则恒久。

儒家的学问差点让大明四祸齐出,于谦为了大明只能去翻别的书了。

朱祁钰了然,笑着说道:“喝茶喝茶。”

于谦抿了口茶,唇齿留香,满是感慨的说道:“陛下可曾疑虑,既然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但是这些人为何能如此声势浩大的造反呢?”

朱祁钰想了想说道:“朕并不想逼他们造反,朕只是不愿以宽纵失天下而已。”

元以宽纵失天下,这是元朝得到的历史教训。

朱祁钰不能宽纵势要豪右之家,否则这大明江山,还是大明江山吗?

朱祁钰继续说道:“他们稍微被约束,失去了一点点的特权,却享受着依旧百倍、千倍、万倍于常人的优渥生活,却不思朝廷恩典,一意孤行,窃国为私,当是获罪于天。”

“人人得而诛之!”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于谦面含微笑,他已经问清楚了自己想问的事儿,他问的从不是李贤一家一户,也不是问的叛贼们的一举一动,他在问陛下的赏罚之心。

朱祁钰喝了口茶说道:“于少保显然有话要说。”

于谦点头说道:“庄子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于谦因为他废了朱祁镇皇位的事儿,在劝谏之事上,一向小心谨慎,他始终介于权臣和救时贤臣的临界点内。

当时不废不行,四祸齐出,不废,大明就废了。

虽然于谦一直在讲古,但从来都是在说今。

于谦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

这说的是田氏代齐。

姜太公的封国在齐国,后来被田氏所代,后来田氏被周王封为了齐侯,所以才有了窃国者侯的典故。

于谦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若是都用圣人的宽仁去治理天下,就会让盗跖猖獗起来。”

“圣人制定了斗斛来容量天下,制定了权衡来称量天下,制定了符玺取信于天下,以仁义来规范天下,但是盗跖会偷了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为自己谋夺私利。”

“这不是盗跖偷走圣人的圣德和智慧吗?”

“所以这些追随者盗跖、高居诸侯之位、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即便是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可能劝勉他们,即便是行斧钺杀戮的威严,也不可能禁止。”

毫无疑问,于谦所说的圣人是开辟大明朝的朱元璋,而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乃是虚指大明的种种权力。

石亨、杨俊乃至朱祁钰,其实一直有个疑问,那就是大明皇帝明明手中有高官厚禄、有斧钺杀戮威严,明明皇帝手中,手中握着天底下最强的军队,但是这些人还是反了呢?

他们不怕吗?

他们当然怕!

但是正如胡濙所言,三倍利,则无法无天!

利益太大了,所有造反的人,都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他们习惯了这样的日子,自然不肯失去。

那谁让他们窃取了斗斛、权衡、符玺、仁义的权力呢?

显然不是朱祁钰。

在这兴文匽武的二十四年里,大明的朝廷、大明的皇帝,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权柄,以至于要收回这些权柄的时候,这些人大呼小叫的反对着,甚至是聚集在一起,造反了。

于谦说到这里,忽然笑着说道:“陛下,臣忽然想起了一桩旧事。”

“说的是春秋时候,有一国,名叫宋国。”

“子罕去宋国为相,对宋君说,国家是危亡还是安定,百姓是同心同德还是离心离德,全在于君王所实行的奖赏和惩罚。”

“奖赏得当,就可以劝勉贤才,惩罚得当,就可以威慑奸猾小人,奖赏和惩罚失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

“奸邪的人,聚集在一起朋党比周,欺骗蒙蔽君主,以此争取爵位和利禄,不可以不谨慎。”

“陛下以为他的话,是否正确呢?”于谦问道。

朱祁钰理所当然的说道:“赏罚分明,乃兴国之大道也。”

于谦笑着说道:“道理是好道理啊,宋君也认为很有道理。”

“子罕前面说了一堆很有道理的话之后,立刻话锋一转,说赏赐每个人都喜欢,君主去做;刑罚,每个人都厌恶,他子罕去做。”

“宋君大喜,将刑罚杀戮的事,交给了这个宰相子罕。”

朱祁钰琢磨了很久说道:“图虚名,自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于谦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这宰相子罕掌握了刑罚杀戮之事,大臣们都亲近他,百姓们都依附于他,过了几年,宰相子罕就把宋君给罢逐了,自己当了宋君。”

田氏代齐是窃国者侯,子罕代宋,也是窃国者侯。

于谦满是感慨,自己这位陛下从不惜身,对那虚名也从不在意,被人骂作是亡国之君,也从不恼怒。

赏罚都在陛下手里一把抓,赏则是重赏,罚则是爱杀人,送太医院,堪称暴戾。

这么做,从儒家的角度去看,是错的。

但是从诸子百家的角度去看,却是再正确不过的事儿了。

所以,让于谦怎么从儒家经典中,去劝谏陛下呢?

那么做是错的。

于谦俯首说道:“故曰:无弱君无强大夫。《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

就像是鱼不可以脱离水一样,国家的公器,是不能假手于人的。

就像是稽戾王为了图省事,把巡视京营、赏罚朝臣的大权,把国家公器假手于人,交给王振,最终土木堡丧师辱国,成为了大明朝最大的笑话。

国之公器,假手于人,这是绝对不可以,会失去大道。

朱祁钰不住的点头,笑着说道:“于少保大才。”

于谦赶忙回道:“皆因圣君在朝,臣闲暇的时间多了,自然有时间去思考,都是因为陛下的圣明,臣才有功夫去梳理。”

兴安听完了论政,给陛下和于谦各续了一杯说道:“喝茶。”

兴安打断了君臣的互相吹捧,他算是听明白了。

于谦以问李贤家人的处理方式为切入,问陛下赏罚之心,然后用「威不两错,政不二门」解释了叛军不得不行陛下律例的必然,又以「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解释了他们为何要造反,为什么敢造反。

而后又以「田氏代齐、子罕代宋」的典故,解释了为何会发生窃国为侯,最后以《老子》的话「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收尾。

于谦在劝谏陛下国之利器,不可以假手于人。

这短短的一杯茶的时间,于谦条理清晰的解释了这段时间纷纷扰扰的诸多疑虑,也劝谏了陛下掌管国之利器不要假手于人。

兴安连连感慨,不愧是挽天倾的于少保。

“于少保以为,李贤本人可以被宽宥吗?”朱祁钰笑着问道。

于谦含笑不语的说道:“陛下以为呢。”

拉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