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关于开会的若干小技巧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朱瞻墡答应了给地方留存,而且是三成,但是为什么会给内地来的实物呢?

因为很难变现。

贵州地面上的钱不多,尤其是大钱,也就是贵钱,就是御制银币。

周景王的时候,周景王觉得百姓的钱轻,不值钱,物价飞涨,想要废除轻钱,铸重钱。

这个时候,单穆公进谏曰: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这是《周语·下》的典故。

单穆公的意思是不能废除轻钱而只用重钱。

大明朝有三等钱,第一等是陛下所铸御制银币乃贵钱,第二等是宝源局所铸重钱,第三等是景泰通宝,第四等飞钱,前宋遗钱等轻钱。

御制银币一枚等于七百永乐通宝之类的重钱,大约等于两千枚景泰通宝这类的轻钱。

废掉轻钱,只用重钱,百姓失去能用的钱币,还能活吗?

单穆公的谏言被周景王所采纳,轻重钱并用。

为什么大明朝因为海贸有了很多的白银,白银也逐渐被接受,成为了大明的硬通货,为什么没人提醒皇帝去铸银钱呢?

周景王接见晋国使臣的时候,问晋国使臣荀跞为什么晋国不向周天子朝贡?

晋国正使荀跞不知道如何回答,副使籍谈说:祖上没有受到过赏赐,所以晋国也就不必进献宝物回赠周天子了。

周景王痛骂籍谈说:「晋国的先祖是周成王的兄弟,怎么可能没有受到赏赐,你们这些士大夫整日引经据典,却是对自己的典故一无所知,简直是数典忘祖!」

籍谈是晋国的司典,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官,大约等同于礼部尚书的职能。

周景王痛骂晋国司典数典忘祖,是知道自己周天子的威势已经不在了。

数典忘祖,通常骂人忘本,不给皇帝谏言,自然是忘本。

而且,大明科举不考管子,也不考周语。

贵州土地上,并没有多少御制银币,有的只有飞钱,这些钱在贵州价值极高,在内地却是非常普通。

朱瞻墡给他们留存的内地来的贵州所需之物,他们就是贪污**,也换不到重钱。

换一堆飞钱,丝毫没有用处。

他既然敢拿利柄,发到京师博得大明皇帝的邸报头版头条,那自然是对利柄的利用有一整套的想法。

朱瞻墡代表着朝廷,代表陛下,在和他们讨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冠冕堂皇的说出:内地来的实物,不能变现这等荒谬的话。

董和拦住了要开口的贾铨,这是很正式的恳谈,说的不对,朱瞻墡就能拿着他们的话,去朝廷告他们一状。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内地来的实物,除了不方便贪污以外,百利而无一害,因为这都是贵州急需之物。

真的要卡吃拿要,得先换成贵州特产,再运出去,这其中往来就得过疏浚司和码头。

贪腐这种事,是隐秘的,是一锤子买卖,涉及到的人越多,就越容易败露,很容易授人于柄。

大家都是老油条了,何必自找不痛快呢?

董和、贾铨等人在找朱瞻墡的漏洞,逼迫朱瞻墡就范,朱瞻墡何尝不想抓住他们的把柄,用他们人头祭天,推行政令呢?

董和终于开口说道:"殿下真是才畯满前,秀外慧中啊。"

董和以为他面对的是一头蠢笨的猪,却没成想,面对的是这么一条过江猛龙。

朱瞻墡无奈的说道:"孤以前很胖,秀外就不谈了。"

至于慧中...大明人人都知道,襄王,大明白!

"还有一件事。"董和无奈的说道:"京官给银币做俸禄,咱们贵州官员是不是也是给银币啊?"

京官给银币,地方官行旧制,也算是一个大明当下的局限性。

朱瞻墡笑着说道:"今年四月开始,已经停俸了,陛下不是要欠俸禄,而是年底之前,会将今年所有俸禄悉数实俸发放,我们贵州,人杰地灵,自然也是实俸。"

"日后循例发实俸,至少景泰朝如此。"

陛下现在不玩折钞,不玩折物,实打实的给银币给俸。

"几位勿虑,答应俸禄提高两成也是给的。"朱瞻墡继续说道。

为了鼓励前来贵州做官,大明将贵州地方的俸禄提高了两成,期限是五年。

这里虽然是十万大山,但不是穷山恶水,相反人杰地灵,两成已经很高了。

"安心。"朱瞻墡示意他们安心,大明是朝廷,不是来贵州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完就跑的贼。

董和等人松了口气,银币虽然很多,但是大明需要银币的地方更多,他们远在边陲,还以为不享受这种优赏政策。

"陛下宽仁。"董和带头俯首说道。

朱瞻墡点头说道:"请问诸位,还有什么事吗?"

这是一场你来我往,却看不到任何刀光剑影的暗战,这种恳谈会自洪武年间开始,最开始叫诏对,后来慢慢出现在了大明朝的方方面面。

比如朝议之下的廷议,廷议之下的部议,部议之下有司议,巡抚和地方官员沟通座谈,各地方接见商总的恳谈等等。

董和等人和朱瞻墡进行了一番友好且长时间的交流,双方充分的交换了意见,了解了彼此的诉求,就良好运营官厂和疏浚司等事务达成了一致。

但是朱瞻墡对董和提出的一些官厂事务,表示了坚决反对,并且拿出了陛下强压否决。

整个过程,唇枪舌战,朱瞻墡进退有据,坚守底线,灵活应对,经过了长达一个时辰的恳谈之后,双方在良好的氛围下,结束了这次恳谈。

朱瞻墡靠在椅背上,呆滞的看着天花板说道:"罗长史啊,跟他们尔虞我诈,比建造船厂还要累哟。"

"孤想襄王府的那些歌姬了,也不知道,她们在南衙作乱的时候,有没有受伤。"

罗炳忠想了想说道:"殿下,那只能想想了,她们是不会陪殿下来这里受苦的。"

鸨娘爱钞,姑娘爱俏,贵州这地方,襄阳府那些个水灵姑娘,谁肯受这个苦?

朱瞻墡笑着说道:"孤加钱。"

罗炳忠重重的点头说道:"行啊!太行了!"

一时间整个偏厅充满了欢乐的空气。

郭琰也是无奈,这对儿主仆实在是有意思,一开口就笑个不停。

朱瞻墡坐直了身子说道:"在恳谈之前,你首先要知道这次恳谈的主旨,否则你没有准备,就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然后知道到底是谁来了,谁没来,谁该来没来,谁不该来却来了。比如那个董和,看似认命准备致仕了,但是他来了。"

罗炳忠才恍然大悟的说道:"他不该来。"

朱瞻墡看着那些人离开的背影,出神的说道:"但是他还是来了。"

"这是会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你面对这些官吏的穷追猛打,就会应接不暇。"

"他们比京师那一群师爷好对付多了。"

"京师的师爷和贵州地方的师爷,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想让京师的师爷服,就得像陛下那般,文武并重。"

"那是真师爷啊,利柄并不好用。"

"贵州地方的师爷,就只需要利柄,就可以拿捏了。"

罗炳忠恍然大悟的说道:"殿下...高见。"

朱瞻墡喝了一口茶说道:"在恳谈的时候,你一定要掌握好底线,这是绝对不能变的。"

"当他们触碰到底线的时候,立刻就要面目可憎,绝对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忍让,直接严肃反击,否则他们就会得寸进尺,这一点最为重要。"

罗炳忠回想了下十分认同。

襄王拒绝那份名单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犹豫,看到有土司世官,立刻断然拒绝。

他赶忙说道:"殿下高明。"

朱瞻墡继续说道:"当然也要注意每个人的反应,比如那个范理,就一直在犹豫。"

"你要找到他们那个头儿,要注意观察,否则就是鸡同鸭讲,白费劲儿。"

"比如他们的头儿是董和,看似一直到关键问题谈完,他才暴露出来。"

"其实不然,在第一个问题还没谈的时候,孤就已经可以确定是董和牵头了。"

罗炳忠认真回味了一番,俯首说道:"殿下真是洞若观火。"

朱瞻墡的面色变得奇怪了起来,打了个哆嗦说道:"京师的那帮师爷,总是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你根本不知道他们谁是头儿,似乎每个人都是头儿,似乎哪一个都不是。"

"很难理清楚,朝堂啊,都是人精。"

进士考了翰林可以直接任京官,那要到地方做了推官,什么时候才能做京官呢?

九年期满归朝是底线,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归朝之后,再次挂京官印绶,出任地方。

于谦卷了十九年,**卷了十八年,王翱因为和杨士奇一点小摩擦,生生卷了二十五年,才进了京。

就京师那帮师爷,有一个好对付的吗?

朱瞻墡跟他们都勾心斗角几个月,人都瘦了三十斤,心累人更累。

瘦下的肉,都是他为大明掉的秤。

这董和,永乐二年的进士,做官做到现在还在地方厮混,京官,哪有那么好进去的?

"地方好啊,地方都比较蠢。"朱瞻墡由衷的说道。

"开完了会,要做好会后总结,你待会儿去接触下那个范理,我感觉他应该跟这些地方官不是一条心,接触接触没坏处。"

罗炳忠不停的眨着眼说道:"那名单不是他交上来的吗?"

朱瞻墡看着罗炳忠上下打量了许久说道:"平日里你挺机灵的啊,疏浚、营建、往来沟通、调节关系,都挺好的,怎么这种勾心斗角的事儿,就没有天分呢?"

"正因为是他交上来的,所以孤才让你去接触。"

罗炳忠疑惑的问道:"啊?为啥啊?"

朱瞻墡咂咂嘴,解释道:"他知道会被拒绝才那么写的,这么说你明白了吧。"

罗炳忠认真的思考了许久,才心服口服的说道:"殿下识人之明,慧眼如炬啊!"

范理并不蠢,为什么交一份必然会被拒绝的名单?

改土归流是国策,是一点都不能违背的,他居然把土司世官的名字写上。

如果真的想通过,为何不写土司世官的亲属呢?或者干脆写经纪买办的名字代持呢?

就是为了这份名单,不会被通过。

这就是朱瞻墡让罗炳忠和范理接触的原因,看看范理是真的蠢,还是在试探。

朱瞻墡看着罗炳忠的样子,无奈的说道:"罗长史啊,跟着孤多学几年,孤虽然不如你勇猛精进,但是孤见得多啊。"

他亲眼看着嫡皇叔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四年,全家被烤死,不长一颗七窍玲珑心,活不到现在。

罗炳忠笑着说道:"臣再在殿下这儿查漏补缺几年。"

"好了,去吧。"朱瞻墡挥了挥手,示意罗炳忠去做事便是。

郭琰正准备起身告退,朱瞻墡却叫住了郭琰。

"你的事,孤也知道了,是陛下告诉孤的。"朱瞻墡之所以一直让郭琰跟在身边,就是为了和他谈谈心。

朝廷对不起郭琰。

贵州在之前是什么地方?是穷山恶水,是几乎等同于流放之地。

正统十年那场不起眼的民乱,郭琰提领八府之地造的船全都被毁于一旦。

郭琰本人就被扔到了这贵州思州府做了知府。

郭琰一愣,神情有些悲怆的俯首说道:"谢...陛下挂怀。"

天下多少举人,多少进士,能让陛下记着的又有几个呢?

郭琰本来有点怨怼的心思,立刻烟消云散了。

朱瞻墡继续说道:"王骥已经死了。"

正统十年时候,杨士奇已经死了,假手神器的是王振,定西候蒋贵,南征麓川回来之后,对他儿子蒋琬,说了一句很古怪的话。

王骥用王振,而非王振用王骥。

郭琰的厄运是从投效皇帝建立南下西洋水师开始的,他抿着嘴唇,他自然知道这话何意,抿着嘴唇说道:"臣...一早就知道了,乐的喝了半壶酒,臣不善饮酒。"

朱瞻墡想了许久说道:"你有什么要求吗?"

郭琰赶忙俯首说道:"臣不敢,现在就挺好的。"

朱瞻墡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朝堂乌烟瘴气,导致薄待了郭琰这么些年,郭琰可以提出一些不过分的要求,比如入京为官,比如荣归故里,比如请些恩赏。

他想了想说道:"你要知道,陛下日理万机,下次不见的还能想起你来,这次不提,没有下次,一阵风一样,一吹而过。"

郭琰笑着说道:"臣早就想好了,臣蒙皇恩多年,不敢有非分之想。"

郭琰只是个进士出身,他这个时候不提,陛下真的会忘了他,但是朱瞻墡把话讲明白了,郭琰还是什么都没提。

朱瞻墡点头说道:"好好做事,朝廷不会亏待任何有功之臣的。"

朱瞻墡看着郭琰的背影,沉默不语。

郭琰不应该在这,这奇怪的世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