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四百四十四章 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中原王朝有许多的至圣先师,比如三皇五帝,颛顼、尧、舜等等,比如诸子百家。

但是至圣先师里,被骂的最狠的绝对是墨翟。

墨翟南游楚国,楚献惠王嫌弃墨翟出身卑贱,就让手下的大臣穆贺去见墨翟,穆贺就把墨翟的学说骂作贱人之所为,墨翟和穆贺争辩。

墨翟是一个很善辩的人,他举了许多例子,比如负责商汤伐桀的丞相伊尹,他父亲是庖厨,母亲是桑女,都是奴隶,但是依旧成为了丞相。

墨翟被骂的最凶的是他定下的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这种法令是约束墨者的,并不约束其他人,但是还是让有些人害怕了。

诸子百家几乎都主张法无偏私,但是又有不同,更多的讲究亲亲相隐,尤其是儒家,即便是法家,也仅仅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刑其师。

法家已经足够严厉了,但也说「君嗣也,不可施刑」,商鞅以暴著称,秦惠文王犯错,商鞅也仅仅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

墨家钜子腹?以墨者之法杀子,让孟子直接骂作:「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无君无父,不就是不忠不孝吗?所以就是禽兽也。

最严苛的法家都讲究君嗣也,不可施加刑罚,墨者们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法无偏私,这一下子就让所有人都变得警惕起来。

因为,墨者们,真的是这么做的!

最怕的就是这种,大家都是口头上说说,但是他们真的在做。

墨子的认为天下丧乱的根源,便是一人一义,不仅只知自爱,人人为私,甚至导致: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

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天下人如都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爱别人如同爱自己一样,万祸皆消。

所以,墨者没了,是几乎所有食肉食者共同的选择。

墨者,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墨子的思维是跨越时代的,即便是到了大明,于谦理国家之制,也只是说,天下人人为私,陛下一人公耳。

即便是到现在,于谦也从未说过,要废除八辟八议。

朱祁钰都做不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现在看着倭国的银矿眼馋的很。

朱祁钰点头说道。"去芜存菁吧,好好集校。"

"十大历局,隶属于钦天监,那就暂时这么办吧。"

"陈循完成了寰宇通志之后,立刻开始集校诸子百家吧,这都是中原王朝的文化瑰宝。"

胡濙正打算告退,本来都要站起来,忽然开口说道:"陛下,今年内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陈循的儿子,都要参加秋闱。"

朱祁钰眉头一皱,胡濙单独说这件事,显然有点不正常。

胡濙这很像是打小报告,只见他继续说道:"户科给事中李侃,刑部右侍郎罗绮,大理寺左卿李奎最近可能会上书言科举事。"

"想干嘛?"朱祁钰平静的问道。

胡濙犹豫了下说道:"大理寺左卿李奎等人想要废除南北榜,以永乐旧例八科,所取进士不分南北。"

"永乐年间的科举不分南北榜、南北卷吗?"朱祁钰这才有些惊讶的问道。

胡濙面色为难的说道:"陛下,永乐共二十二年,开八科,皆为三场文字合格者,不举多寡,庶有学之士,不为定额所拘束。"

"户科给事中李侃,刑部右侍郎罗绮都是北人,肯定要反对大理寺左卿李奎的谏言,怕是又要闹起来了,毕竟南北榜也是洪武年间的祖制,都是祖制。"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科举,国朝选仕的大事。

"朕听明白了,大理寺卿李奎要奉太宗文皇帝的祖宗之法,废除南北榜。"

"户科给事中李侃、刑部右侍郎罗绮,要奉太祖高皇帝的祖宗之法,支持南北中分榜,南北中分卷考试,是这样吧?"

这涉及到了考试公平的问题。

尤其是分卷考试,其实北方卷的难度低于南方卷,而中卷的难度又远低于北方卷,这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公平导致。

大明为此费尽心机,从洪熙年间开始,就一直在做南北分榜分卷,到了宣德年间,又增加中榜中卷,占总人数一成。

"然也。"胡濙为难的说道:"陛下啊,这分榜分卷之事,废不废?"

胡濙这位为皇帝洗地多年的人,首先要得到陛下的首肯,才能够动手去做。

如果要废南北榜南北分卷,就奉太宗文皇帝的祖宗之法,对宣德年间和正统年间的弊政全面革除,废南北榜卷,大家考一张卷,同台竞技,这是公平。

如果不废南北榜南北分卷,那就奉太祖高皇帝的南北榜案,不对宣德年间和正统年间的弊政全面革除。

大家依旧是分三张卷去考,这看起来不公平,但是教育资源本身就不公平。

搁以前胡濙要猜上意,猜出来的时候,朝中党争已经起来了。

但是现在,胡濙干脆直接问了。

朱祁钰思考良久说道:"依旧为南北中三榜,按宣德年间旧制即是,分卷亦同理。"

胡濙俯首说道:"永乐十三年二月,三百四十九名进士之中,只有二十一人为北榜。"

"永乐十九年三月会试,山西、陕西有四百举人入京参考,无一人中榜。"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河南近五百举人入京,只有一人中进士。"

朱祁钰忽然开口问道:"那朕要是说,废南北榜呢?你待如何?"

胡濙知道陛下在问什么,关于南北是否分榜,陛下已经给出了极为明确的指导意见,没什么疑惑的地方,礼部可以开始洗地了。

胡濙停顿了片刻说道:"那也有的说,永乐十九年迁都之后,会试北衙中进士六十余人,几乎与南衙相当,永乐二十二年不分南北榜,南北榜人数相同。"

朱祁钰点头,果然是一如既往专业的胡濙,洗地的角度极为清奇。

在迁都之后,不分南北榜,人数相同,是革除南北榜的重要依据。

胡濙看陛下还不满意才感慨的说道:"陛下,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陈循、**的儿子参加科举,都算在了北榜。"

胡濙说的是京师的虹吸现象,永乐年间,京师国子监有近九千人,这些学子考中举人都算是北榜之人,但是国子监太学生,几乎来自****。

朱祁钰忽然灵光一闪的问道:"那要是朕既不说废南北榜,也不说不废南北榜,左右横跳,胡尚书,该当如何?"

胡濙一愣,随即笑了起来,整个讲武堂聚贤阁充满了欢乐的空气。

胡濙无奈的说道:"若是陛下不说,臣自然也是左右横跳,哪边的风力大,就倒向哪边,臣诚无德也。"

朱祁钰继续追问道:"那胡尚书自己以为应当如何呢?废和不废,胡尚书站在哪一边呢?"

胡濙长揖俯首说道:"自然是不废。"

朱祁钰喝了口茶,这个胡濙果然是个老狐狸,若是朱祁钰说废南北榜,胡濙此时必然会说:「自然是废」。

这就是胡濙的诚无德。

"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胡尚书总是站在胜的那一方,果然是大明朝堂的**树。"朱祁钰笑着说道。

"但是朕总觉的这件事不是这么简单,否则胡尚书就会突然单独拿出来说了。"

胡濙看了眼兴安,今天的奏对,可能前面墨子的部分,兴安不太了解,所以云里雾里,但是接来下要说的内容,兴安绝对能够听得懂了。

胡濙探了探身子,看着皇帝十分郑重的说道:"其实,他们想试探下陛下,看陛下对宣德、正统年间的朝政是什么态度。"

"若是陛下废南北榜,那么下面要废的东西,就海了去了。"

"他们的目标可不仅仅是南北中分榜,还有其他的东西。"

"陛下,两宋时候,不都是这样吗?你方唱罢我登台。"

"革故鼎新刚唱完,立刻就是祖宗之法上台,革新派的所有政令,悉数废除。"

"祖宗之法刚全面恢复祖宗之法,革故鼎新又登台,废除旧法,全面推行新政。"

"陛下,这就是**之害。"

胡濙是能说的,不能说的全都说了,他的意思很明白,警惕全面反攻倒算,警惕全面反对。

这样就把皇帝从规则之上,拉入了他们熟悉的规则之中,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把皇帝拖入政斗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

朱祁钰不由的想起了苏穗宗对苏慈宗的全盘否定。

苏穗宗甚至连苏慈宗在二战之中,胖揍三德的事,都要否定,这种否定不可谓不全面。

连美烟宗都对这一事件表示难以理解,他曾经和身边的人问道:"穗宗难道是疯了吗?那可是慈父。当然,他(穗宗)帮了我们的大忙。"

朱祁钰点头,胡濙说的已经很透彻了,这是文官的另外一个手段,那就是扩大化。

这和赞之、倍之又所不同。

赞是夸上天去,**皇帝自己犯错误。

但是皇帝给百官加薪这么好的事儿,金濂都要反对,可想而知,哪怕是陛下犯错误,忠诚于陛下的臣子,也会规劝。

倍之,则是一种伪装成绝对忠诚的绝对不忠诚,看似奉皇命行事,皇帝说一,他们做十,无论何事,何种政令,通通都是不管就乱,一管就死。

而扩大化,则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皇帝放松警惕,情绪化的做出了决定,他们立刻马上,就把皇帝拉下规则之上。

比如废南北榜之后,那么是不是藩禁制度也要废除?那么是不是文渊阁制度也要废除?那么宦官制度是不是要废除?钞关制度要不要废除?督抚制度要不要废除?巡河总督要不要废除?

胡濙的意思很明确,废除南北榜,哪里是要考试公平?

他们分明是要试探下皇帝是不是明白这些招数,如果不明白,扩大打击面之后,把水搅的一团糟,然后浑水摸鱼,怡然自得。

朱祁钰点头笑着说道:"胡尚书整日里说自己诚无德,朕却不以为如此。"

"济儿最近学业可还好?"

胡濙站了起来说道:"很好,尤其是算学一道,很有天赋。"

"臣告退。"

胡濙满是笑意的离开了讲武堂聚贤阁,他在楼梯前停顿了很久。

陛下其实对自己人真的很好,上次他上楼的时候,在楼梯停顿了一下,被兴安看到,陛下为了方便朝中年迈的重臣,就把几个议事厅和御书房搬到了一楼。

胡濙端了端手,拢了拢袖子,哼着小曲,摇头晃脑的离开了讲武堂。

这几年是他做官最轻松的几年,自从承认自己诚无德之后,胡濙不再纠结自己的名声,发现自己做官越来越轻松了。

陛下手中永乐剑的方向十分明确,胡濙也不用向无头苍蝇一样慌张。

陛下说什么做什么,指到哪里,他就给陛下洒水洗地,这个活儿很轻便。

国子监的学子们,对街正对面的钦天监衙门,非常的不满,最近的动作很多,先是各种天文仪器入钦天监,随后是陛下莅临。

要知道陛下至今都没有莅临过国子监,对他们的不理不睬。

而钦天监突然加了是个历局,张榜公告,若是有特长,可以参加这个钦天监的考试,他们有二十个博士的名额。

最过分的是他们那边的禀米,比国子监的禀生还要多四斗!

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时的翰林院、国子监的翰林和太学生们,一片喧嚣,无数的学子义愤填膺。

"我们必须提笔上谏,与陛下痛陈利害,君王,天下之主也,毋乃贱人之所为!我们怎么可以和贱人为伍!"

"孟子尝言: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陛下不尊儒学,是要做什么?!"

"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同去,同去!"

吴敬看着学子们的模样,大声咳嗽了一声喊道:"你们的算学卷子都写完了吗?在这里啸聚?"

"还是觉得自己的功名来的太容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