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

作者:吾谁与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54 来源:笔趣阁顶点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胡濙听到了陛下的担心,也只能叹息,别说是云贵川黔边方之地,甚至连稍微偏僻一些的地方,愿意去的读书人都是少之又少。

朱祁钰翻找了一下,拿出了题本,开口说道:“洪武初年,高皇帝广开社学以兴文教,在洪武二十三年,各地社学已经名存实亡。”

“九成九的私塾都建在了城池之中,从各地农庄汇总的消息来看,卫所儒学堂出来的军生是唯一愿意在农庄教泥腿子读书写字的人。”

朱祁钰这份报告是于谦结合各地农庄弄的,大明各地农庄压根就没有学舍,都是儒学堂的军生在教授这些孩子们读书写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唱高调,喊口号一个比一个积极,真到了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时候,一個比一个躲的快。

大明教育口现状。

“朕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暂停科举,六年后重新开科,任何没有在地方任教超过五年的举子,都不得参加会试。”

“如果到云贵川黔蒙等边方之地,时间缩短为三年。”朱祁钰试探性的问道。

于谦立刻坐直了身子说道:“陛下不可,此事兹事体大,若是暂停科举,六年后重新开科,大明万千读书人何去何从?”

“陛下,事涉朝纲,还请陛下三思!”

胡濙也连连摇头的说道:“此事太过于冒进了,陛下,臣也以为不妥,若是停了科举,大明官场立刻就是一潭死水,没有活水进,这朝纲崩坏,旦夕之间。”

于谦和胡濙反对这种做法,因为事涉朝纲大计,暂停科举,可不是小事,稍微弄不好就是亡国的政令。

于谦想了想继续说道:“陛下,一块坏肉,粘的满锅腥臭,若是强按着去,这些人必然心存不满,反而将大树的根腐化,若是自愿前往,则完全不同。”

“陛下,想想夜不收收哨的墩台远侯,没有人要求过他们。。”

“这也算是为陛下过了一遍筛子,谁能用,谁不能用,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

于谦知道皇帝心中对酸腐文人的忌惮,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劝谏陛下收回成命。

这些酸腐文人下乡,还不如让他们待在城里风花雪月,在朝廷倡议之下,愿意自愿前往之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心里必然揣着大明。

胡濙还要说话,朱祁钰伸手打断了胡濙的进言说道:“朕已经说了,是个不成熟的想法,别说圣旨,甚至连口谕都算不上,二位爱卿不必紧张。”

“远赴边方的读书人给一份合同,月给禀米一石,随时定俸如何?”

朱祁钰说的这种解决办法,就是给编制,定俸禄。

“月给禀米一石是不是太多了。”胡濙有些肉痛的说道:“按照鞑靼米价,月给禀米一石,最低价也是一块银币,如果再加上运抵等事,两块银币也打不住。”

“倘若遇到灾年,更是昂贵。”

在御书房的诸位,可不是不知柴米油盐贵的人,看似只给禀米一石,但是实际发到这些人的手里,至少需要两到三石的行政成本,若是再加上修路灾荒等因素,那还要翻倍。

“胡尚书的担心,不无道理。”朱祁钰对胡濙的说法非常赞同,月给一石,真的很贵。

朱祁钰思忖了片刻做出了决定,平静的说道:“至于具体定俸几何,留给户部和计省商定吧。”

“满口仁义道德,用到的时候,却是一个人影都看不到,若是踊跃,朕何须忧心。”

“不能为君分忧,读再多的圣贤书,又有何用呢?”

众多臣子沉默不语,陛下说的是实情,这也是陛下为何对文人常怀警醒的原因。

这到云贵川黔蒙边方任教,也不是什么掉脑袋的事儿,就是吃点苦,稍微吃点苦就叫苦连天。

夜不收干的是掉脑袋的斥候之事,三千夜不收每次都能收到上万余人报名,没点本事还进不了夜不收。

能怪皇帝对酸腐文人有偏见?不给这些酸腐文人机会?

真的是他们自己不争气。

朱祁钰不是没办法,但是正如于谦所言,这帮人下了乡,真的有可能败坏大明的根基,摇唇鼓舌,弄的大明一地鸡毛。

“陛下,关于鞑靼人丁,也是需要登记造册,臣以为,是不是让他们改为汉姓?”胡濙开口打破了这份寂静,读书人就这个模样,若是给禀米还是不肯去,那就只能按着陛下说的法子,暂停科举了。

胡濙提到了王化鞑靼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儿,改名换姓。

“那先给孛儿只斤氏改个汉姓吧,就改元姓吧。”朱祁钰忽然想起了奥斯曼王国的那个康姓使者,改姓这种事,大唐就做过一次,效果极佳,到了大明依旧有昭武九姓之人。

胡濙拿出了一本奏疏,给孛儿只斤氏下面填了一个元字,然后将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臣给鞑靼诸部八盟定了十六个姓氏,还请陛下朱批。”

胡濙常怀恭顺之心,给孛儿只斤氏改姓,那只能陛下来,他要是提前写上,那是僭越。

胡濙既然提议,自然是有所准备,鞑靼人平日里叫什么,那不归朝廷管,但是在大明他们只有汉姓汉名。

朱祁钰拿过来看了看,朱批了胡濙的奏疏,胡濙从来不说废话,说干就干。

“景泰十六姓。”朱祁钰看了片刻将奏疏还给了胡濙。

蒙古文是表音文字,确切的说,只有发音,这会引起极大的不便。

朱祁钰就知道,后世的日、韩、朝、越等国,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去汉字化,就是将汉字拼音化。

这种简化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重名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韩国的身份证上,必须标注汉字姓名进行区分,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有很多的韩国人在致力于恢复汉学教育,因为表音文字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当然韩国人把汉学读作韩学,把汉字说成韩字,是韩国人特有的倔强和不要脸。

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小事,不过也不是什么难事,这一代人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三五代之后,那冗长而含糊的表音文字的名字,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不见。

这也是大明王化之路的一部分。

“说到哪儿了,我们继续。”朱祁钰将奏疏递给了兴安,继续讨论。

关于鞑靼王化的议论还在进行,一直到了将近中午的时候,朱祁钰才停下了关于鞑靼王化的讨论。

朱祁钰看着厚重的备忘录说道:“让脱脱不花那个大儿子脱古入京来,日后事涉鞑靼之事,也给脱古一份,让他上个奏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众多臣子俯首说道:“陛下英明。”

“诸位,今日皇长子朱见济和稽王朱见深会有一次考校,大家都来听一听。”朱祁钰示意众人平身。

“宣大皇子、稽王觐见。”兴安一甩拂尘高喊了一声。

朱见济和朱见深早就等在了门外,听到了传见,便迈入了聚贤阁内。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朱见济和朱见深俯首行礼问安。

朱祁钰抬了抬手说道:“无须多礼,朕昨日给你们留了课题,近日撒马尔罕分城而治,瓦剌单独一城居住,此举利弊,畅所欲言。”

撒马尔罕来的消息,那自然是王复传来的,在坐的明公,都知道王复的情况。

朱见济拿到密报的时候,已经全然了解,昨日他梳理其中细节的时候,就思考了许久,该站在什么立场去谈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此事对于瓦剌而言,对于大明而言,都是利大于弊。”朱见济颇为笃定的说道。

朱见深则摇头说道:“此事对于瓦剌而言,弊大于利,对大明而言,利大于弊。”

钱氏昨日安全回到了稽王府,朱见深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知道,钱氏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稽王府的一切,今后都得朱见深来守护。

朱见深不能不读书识字明理辩是非,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价值,才能保住稽王府。

朱见济听闻朱见深说对于瓦剌而言弊大于利,和他的意见相左,立刻开口说道:“堂兄,就蒙古西征而言,无论是金帐汗国还是伊利汗国,亦或者察哈尔汗国,不同程度发生了突厥化,成吉思汗法典被替代,围城圈地,隔绝分治之法,可以阻止这种突厥化。”

朱见深立刻反问道:“堂弟,突厥化,对瓦剌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入乡随俗,瓦剌毕竟是外来人,若是不肯入乡随俗,孤芳自赏,最终不过是走胡元的老路罢了。”

朱见济嗤笑的说道:“那还叫什么可汗,直接叫苏丹好了,那瓦剌也别叫瓦剌,直接叫突厥人算了,同文同种同法何必区分呢?礼法离乱,天下纷争,百姓苦楚。”

“仅对瓦剌而言,左是被大明王化,右被突厥同化,西进如此,不西进也是如此,那不是白西进了吗?”

朱见深闻言立刻回答道:“分治之法,真的能够阻挡他们突厥化吗?十年二十年的确拦得住,那一百年,两百年呢,最后还不是突厥化?徒劳无功。”

朱见济摆了摆手说道:“因时而异,此时的瓦剌但求生存。分治之法最为有效,瓦剌毕竟是一群强盗罢了,若是不分治,马放南山,解甲归田,没有了骑卒弯刀的震慑,一百年、两百年都撑不到。”

朱见深却严肃的说道:“分而治之,就能保证瓦剌的军事优势?不须十年,瓦剌人必然尚奢尚惰,届时还骑得动马,握得住刀吗?”

“军事戎政和分治之法,并无直接关联。”

朱见济思忖了片刻才开口说道:“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墙,无论多么精密的军械,无论多么完善的战阵的首要前提就是人,是人在城墙上守护,人在击发箭矢火铳,是人在发炮,罗马灭亡在前,你说军事戎政和分治之法,并无关联?”

“那罗马被奴隶打开了城门,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攻破,这才两年光景,堂兄已经忘记了?”

朱见深一时间有些哑然,他是第一次和朱见济辩论,两个人并没有底稿,就是考校临场发挥,没想到这朱见济如此善辩。

不过朱见深稍加思忖,便要开口,朱祁钰却开口说道:“好了,对瓦剌是利是弊,你们说的都很好,那对大明有利大于弊又从何说起呢?”

朱祁钰这番话其实拉了偏架,明明是朱见深略逊一筹,朱祁钰却说都很好。

朱见济明显有点不服气,但是他亲爹都说了一样好,他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胡濙说的很对,日后这种皇帝拉偏架的事儿必然少不了,他会学着接受。

朱见济郑重的说道:“分而治之,必然不能同心同德,瓦剌今日所做种种,皆为大明做嫁衣罢了。”

“西域寂寥,耕种田亩极少,只要大明打通了前往西域的商路,大明西征乃是必然,撒马尔罕,就是桥头堡,瓦剌就是大明的前锋,是大明的先征军。”

朱见济欲言又止,停顿了片刻说道:“也先明知如此,也不得不同意分而治之,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生存。”

朱见深看了朱见济一眼说道:“臣以为对大明利大于弊,是因为这天下利来利往,瓦剌求活,则商路畅通,大明西北边陲,便不再是负担,沉重的赋税、劳役,每年三边,近百万石粮食,不再是空耗国帑,只进不出,此为对大明之利。”

“也先明知如此,也不得不为,他们首先要活下去。”

朱祁钰颇为满意,尤其是看朱见济是越看越满意,这孩子懂进退,朱见深所言,朱见济并非不知,可是朱见济说了,朱见深只能说俺也一样。

朱见济的这一个停顿,进退有据。

再怎么拉偏架,朱见济都已经赢了一局,不必穷追猛打。

少年心性多是争强好胜,很少想到退一步,但是恰恰这退一步,朱见济拿捏好了其中分寸。

杭贤妃极度反对朱见济争,这都是朱见济自己的思考和临场反应。

“兴安,赏!”朱祁钰对着朱见济笑着说道:“济儿,你做的很好。”

“谢父皇夸赞。”朱见济要赢,不但要赢朱见深,也要赢朱见澄,更要赢他这位父皇,结果不重要,他父皇的器重才重要。

争胜,如何争,朱见济心里如同明镜一般。

“濡儿也说的不错,很好。”朱祁钰看着朱见深面色复杂,朱见深要是个蠢货昏君,朱祁钰杀也就杀了,可惜这是个麒麟子。

“谢叔父盛赞。”朱见深俯首行礼,松了口气,满是感谢的看了朱见济一眼,刚才还在剑拔弩张,口舌之争一言一语颇为犀利,第二问朱见济退这一步,实在是出乎朱见深的预料之外。

“第三问。”朱祁钰笑着问道:“朕听闻,也先赐给了王复一对儿金杯,又赐下了一把金刀,其为何意?”

朱见济和朱见深对视了一眼,他们并不知道有这两样东西,这完全看他们的反应了。

“取笔墨纸砚来。”朱祁钰示意兴安取文房四宝,让他们写下答案。

第五百八十章 景泰十六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