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六百零五章 海洋会议——论海权

biqugedingdian,最快更新朕就是亡国之君 !

李宾言放下了第一道圣旨,拿出了第二道圣旨开口说道:“陛下敕谕,第一议海权。”

“陛下问,什么是海权?”

这是陛下的第一道议题,也是李宾言心中的疑惑,到底什么才是海权,站在不同的阶层, 不同的人眼中,海权的模样却是完全不同。

李宾言笑着说道:“我先来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

“自景泰四年,陛下将南直隶一分为四,担任松江巡抚至今,已经三年有余,一些浅见, 还望各位斧正。”

“三宝太监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 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李宾言手中拿着的是一封颇有年份的奏疏,这一份是原件。

它写于洪熙元年,大明仁宗皇帝朱高炽欲裁撤耗资靡费,误国误民的下西洋活动,为了保留这只舰队,郑和三上奏疏,恳请朱高炽保留舰队。

这一系列的奏疏, 本应该有三封, 但当时大明太宗皇帝龙驭上宾, 仁宗皇帝登基一年崩, 宣宗皇帝登基就面临着汉王叛乱,多变的朝局, 古今通集库的火灾, 最后只保留下了一封。

但仅仅一封,李宾言拿出来的时候,依旧觉得重若千斤。

随着彭遂的度数旁通,测量经纬度的度量船在南海的不断度量,南海到底有多重要,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旦他国夺取了南洋的控制权,华夏危矣。

李宾言和郑和都不知道,郑和这一句话,道尽了中原王朝未来近六百年在海洋诸事上的困局。

大明至永乐年间起,对南洋的绝对控制权一直持续到了嘉靖年间,自此大明开始逐步的失去南洋,红毛番租界了濠镜,大小弗朗吉人占领了鸡笼岛。

中原王朝彻底失去对东南亚的掌控,是在兰芳共和国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彻底击溃,中原王朝失去了南洋,随后失去了琉球,迎来了百年屈辱史。

李宾言将手中的奏疏打开, 让大家看到了郑和的落款后, 重新交给了松江市舶司内臣提督,郑和的这封奏疏,将会重新回到京师,在誊抄之后,妥善保管。

郑和的这封奏疏,说的是国家安全。

对南洋的绝对掌控,就是大明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其意义不亚于宣府这个京师的门户,对京师的意义。

李宾言继续开口说道:“造大船、驰骋海洋、协和万邦、天下太平,耀兵异域,示国家富强。自永乐改元,太宗文皇帝遣使四出,诏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计希,充溢库市,贫民承先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

这一段则是李宾言自己的理解,他亲眼看到了松江府市舶司是如何一点点从一个渔村,在短短几年之内,成为了现在的庞然大物。

“陛下敕谕。”李宾言正襟危坐的说道。

在场的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坐直了身子,等待着李宾言宣读圣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海洋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区域的财经事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了国家安全和富强的国策问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得海洋者,安天下得富强也。”

李宾言抛砖引玉,谈到了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是国家安全,第二個是国家富强。

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富,这是一种相互存进的关系,海洋对大明至关重要。

徐承宗拿出了自己的题本,对于第一个议题海权问题,他早就准备好了自己的想法。

徐承宗并没有李宾言那么多的圣眷,请不到郑和的原本奏疏作为引经据典的依据,他只是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无论从戎事、政务、财经事务等多个角度去看,我认为,海洋本身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惹人注目的是可以充分的利用海商航线。”

“因为天气、沧溟流、季风、礁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海看似广阔,但只能选择其中的部分作为航线,我将之称之为海路。”

“我认为谁掌控了海路,谁就掌控了海洋。”

徐承宗的发言引起了众人的议论纷纷,魏国公徐承宗是兄终弟及袭爵至今,做事本就放荡,烟雨楼建在大功坊,建了五层甚至连皇宫都能尽收眼底,虽然现在拆了,但是做过就是做过。

在南衙叛乱时候,徐承宗极为糟糕的表现,让人颇为失望,先是逃跑到了凤阳,然后看着自己的宠妾被车裂于城下。

这么一个人,身居国公高位,其实来到松江府参加海洋会议几乎所有人的人,都不是很在意这个魏国公。

但徐承宗的发言,并不是不学无术,即便是有人代笔,也不是虚应其事,准备极其充分。

徐承宗看着众人的讨论,并没有多说什么,在他心里,必须要让陛下知道他有用,才会让他继续如此的尊贵下去。

徐家一门,毕竟有两座国公府。

徐承宗继续开口说道:“景泰二年,宁阳侯陈懋在漳州设船厂,造遮洋船四百余艘,景泰三年起,每年起运白粮,也就是占城米,曰一百八十万石,其中正赋约一百一十万石,其余折银币三十万回福建。”

“正统十三年,福建民乱狂风骤雨,席卷五省十七府百万百姓,景泰七年,福建安泰,百姓安居乐业,漳州市舶司纳税仅次于松江府市舶司,仅官办造船厂就有七处,而民办在册造船厂就有二十余处。”

“福建纳赋征课,几乎与凤阳诸府持平,仅次于浙江、江苏,官收官解,押解运送的损耗,海路靡费不过陆路的三十分之一。”

“这是一份景泰六年,松江府市舶司的商货往来明细,从松江府至忽鲁谟斯,只需要一年可以就可以来回一次。”

“安全,针路之上固然有海盗,若是走陆路从玉门关出,则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这一路上,要经过瓦剌人、突厥人和新月人的地盘,还有数不尽的马匪,数不清的课税。”

“相比较陆路和水路,海路无疑比陆路更加方便、便宜和安全。”

方便、安全、便宜,针路也就是海路的最大特点。

徐承宗将手中的题本交给了李宾言说道:“我在题本之中,对于海路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更加详细,还请李巡抚斧正,传阅。”

徐承宗的发言是极为精简的,他在题本中罗列了一大堆的论据,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在相同的人力下,海路的运力是陆路的十倍,比如海船的维护费用,远低于漕船维护和运输成本。

京杭大运河是大明的大动脉,可是依附在这条大动脉上吸血的蛀虫,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漕船沿路吸血的家伙,大幅的增加了水路的运输成本。

这份题本,是他接到了圣旨之后,亲自跑码头,四处询问打听,他带着人做的,的确有人代笔,但的确是他的成果。

他不想被陛下看做是无所是处的人,若是那样,魏国公府还能不能保得住,徐承宗自己都不确定。

李宾言翻阅了下手中的题本,不住的点头,他将题本交给了立侍左右的司务,让他们进行最快的活字印刷,让大家讨论。

李贤打开了自己的题本,他的题本之中也有关于海路重要性的论述,不过徐承宗做的已经很好了,他整理了一番开口说道:“港口,长江上的刘家港,松江府的新港,漳州的月港,广州的电白港,密州的胶州港,琉球的那霸港,倭国的难波港,都是贸易的集散地。”

“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可以补给的港口,就是大明在茫茫大海上的一点点的大明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贤关于海路的部分和徐承宗有冲突,但是他对大明海权的探索,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在李贤看来,港口的存在,才是大明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力对海外进行影响的关键。

而港口也是大明对海外外番王化之路上的起点。

这个起点的重要,不言而喻。

而李贤结合松江府新港和刘家港等诸多港口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比如码头舶位、仓储位置、货物吞吐、苦作劳力的劳动报酬,甚至还有一部分关于防疫防病,外邦万国蛮夷需要住在万国城内等等。

李贤将手中的题本交给了李宾言,他代表的是浙江、江苏、凤阳三省的官僚发言,对于港口管理做出了具体的规划。

番都指挥马云开口说道:“大明水师的存在是对海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耀兵示富、威制四夷,往昔三宝太监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巡弋异域,慑服胆敢与中国抗衡者,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外邦诸国方听从诏谕,俯首臣服,不敢生二心。”

“无论是保证南海不被他国之君觊觎,还是保证大明对海路的掌控,强大的水师都是依仗。”

“水师是海权的基础,是海洋商贸的保障,谁拥有无敌的水师,谁才能能控制海洋,才能发展经商,安民兴邦;丧失水师就会失去海洋控制权,既保护不了商舶,也无法保证大明沿海百姓的安宁。”

“今日商舶,人人披甲带刀携弓架弩,三桅大船几乎每船都有火炮火铳火药等物,入港不张弓填药则无视之。”

番都指挥马云说了一个大明现状,市舶司的潜规则,各个市舶司、巡检司为何对商舶带武器视若罔闻,完全是因为大明的水师还不够强大。

而强大的水师,是海权的基础,这是马云代表军队的观点。

马云敢这么堂而皇之的说出来,完全是因为现在谁跟陛下说重文轻武、兴文匽武,谁就是在找抽。

陛下的动作很多,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陛下翻翻身就是大百万银币,如同流水一样的花出去,不从海外篡取利益,就得从大明百姓身上朘剥利益。

陛下只能从海外谋利。

“常工以为呢?”李宾言拿过了马云的题本,询问着坐在自己身边的工匠。

大明水师仍然在恢复期,想要恢复永乐年间船舶过万,五桅宝船过千艘的无敌水师,至少还要十年之功,所以马云的观点并不新颖,只是强调和重复表态。

常有德,是大明松江造船厂的总办,也是大明认证过的大工匠。

常有德十分认真的说道:“船。”

“马将军说的水师,李巡抚说的港口,魏国公说的海路,陛下敕谕的国家安全等等,想要做到,都需要船,需要很多很多的船。”

“船,越多越好,海权就是船。”

常有德是个工匠,他不会咬文嚼字,言简意赅,在他眼里,船的多寡,决定了大明在海权上的发展。

常有德将题本交给了李宾言。

“好!很好!”李宾言看着题本不断的点头说道:“常工不善言谈,但是洞若观火,在题本里,常工还有几个观点。”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比如这条,陛下曾经下旨,让通事马欢组建通事堂,专门负责培养通事,而常工则认为,可以将通事堂变成海事监,专门负责培养海事相关的人才,比如负责操舟的舟师、负责眺望的船员、负责翻译的通事等等。”

“还有这条,应当在匠城之中,分科治学,设置更多的历院,譬如说负责改良船只的历舶院,专门海洋天候的历象院,专门负责沧溟流的历路院等等。”

“很好。”

常有德不善言谈,他说要造好多好多船,不仅仅是数量,还有分类。这些船也分许多种类,战座舰、遮洋船、飞翼船、五桅宝船、三桅商舶、二桅单桅引船、漕船等等。

常有德作为匠官颇为务实,提的想法都是可以执行的。

“就是得花不少钱。”常有德有些担忧的说道。

李宾言收好了题本,笑着说道:“钱的事儿不用担心,陛下有的是办法。”

大明皇帝,生财有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